截至2019年末,泰安市共有规模有效桑园15000多亩,养蚕户3500多户,主要集中在岱岳区和新泰市。2020年春茧养殖期间共发放蚕种21230张,饲养品种主要为华康3号、菁松皓月及少量的华康2号。生产过程全部实行小蚕共育、大棚饲养和方格蔟营茧方式进行养殖。春季共收购鲜茧960吨,平均张产46kg,平均茧价41元/kg。春茧生产过程中,由于去年茧丝绸产业整体产销形势偏弱,加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春季气候条件的影响,全市发种量较去年同期减少约30%,鲜茧收购量同比减少25%,收购单价同比降低10元/kg。本季共加工干茧400余吨,平均烘折238kg。
泰安市纤检所对收购的鲜茧进行抽样检测,今年春茧的平均茧层率23.0%,好蛹率达96%,质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按照国家桑蚕干茧公证检验规程,泰安市春季干茧公证检验净重398.2吨,接近本季加工干茧总量的100%。全市春季干茧基本级为3级(中等水平),上车茧率、毛茧出丝率、解舒率、茧丝长、万米吊糙、清洁、洁净指标平均值分别为81.89%、35.37%、83.33%、1229.2米、4.8次、98.8分、93.97分(如表1所示)。
各项指标中,万米吊糙指标质量提升明显,同比减少2.8次;茧丝长、解舒率指标质量有所提升;毛茧出丝率、清洁、洁净指标基本持平;上车茧率指标质量降幅较大,同比下降5.96个百分点。其中:岱岳区上车茧率指标同比下降3.43个百分点,涉及的13个庄口,指标最高值为88.52%,最低值为82.39%。新泰市上车茧率指标同比下降8.49个百分点,涉及的3个庄口,指标最高值为79.81%,最低值为76.02%,具体数据见表2。通过对各类下茧类型进行分析,绵茧、畸形茧及缩皱极端异常茧比重增加是造成上车茧率指标下降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蚕茧生产过程进行跟踪调查,上蔟期间温度过高,蔟中环境湿度调节程度较低,加之上蔟密度较大,造成蔟外结茧等原因是主要影响因素。
蚕桑产业是泰安市的传统特色产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蚕桑生产,岱岳区被认定为国家级蚕桑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有效保证了蚕桑产业的基本稳定。但是,由于蚕桑产业整体基础设施条件和技术装备落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经济比较效益低、自然灾害及环境污染、茧丝产品价格忽高忽低波动频繁等因素,影响了泰安市蚕桑产业持续高质量健康发展步伐。
针对今年春茧质量状况和影响因素,笔者建议:一是政府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建立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协调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二是促进产业继续向适度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方面转变,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研发和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全面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加强产业标准支撑体系建设,强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等重点环节的质量监管,加强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树立质量标杆和典型示范引领,推广先进经验,促进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整体提升。
表1 2020年度春茧分庄口主要质量指标
表2 2020年度与2019年度春茧主要指标对比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