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珺
▲右二为张珺
今年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也是新一轮上海对口援疆工作开展十周年。作为人大工作者中的一名援疆人,我对有幸参与对口援疆工作感到十分自豪,我常常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几年前远赴大西北开展对口帮扶脱贫攻坚的难忘岁月。
2013年,通过组织选派,我有幸成为上海市第八批援疆干部的一员,于当年8月进疆开展为期三年多的对口援疆工作,担任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泽普分指挥部指挥长、泽普县委副书记。从上海的黄浦江畔到喀什的叶尔羌河,初到泽普的第一件事就是与上一批的援泽干部一起筹划金湖杨创建5A级景区。
泽普,位于新疆西南部,维吾尔语意为“漂着金子的河”。每到秋季,那满眼的胡杨金色总是让我这个新泽普人深深地陶醉。但在当时,由县林场改造而成的金湖杨景区,由于开发水平低、配套设施相对不足,始终“养在深阁人未识”。为了提高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帮助当地群众提高收入,上海自援泽开始就把金湖杨景区改造提升作为产业援疆的重中之重。在上海援疆的资金投入和持续努力下,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于2013年底正式获评南疆首个5A级景区。依托“沪喀宣传周”等活动,我们在上海闵行先后举办泽普旅游推介会、招商引资推介会和农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大力开展沪泽两地旅游、文化、商贸等交流,不断提升泽普旅游品牌知名度,着力把泽普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强县。
在三年多的对口援助泽普县的时间里,我们坚持“白雪变成白银,黄叶变成黄金”的理念,以金湖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功能提升为重点,全力打造产业援疆新模式。通过对金湖杨景区、滑雪场、水上乐园、古勒巴格景区、湿地公园、梧桐天堂景区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的提升,旅游线路、旅游景点的串联,盘活旅游资源,激活旅游市场,成功打造了“三园三树一城”的泽普旅游名片(即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叶尔羌河国家湿地公园、梧桐公园,红枣树、梧桐树、胡杨树,全国休闲小城)。依托景区建设,实现旅游、文化与民俗有机结合,使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当地群众就业的新引擎。
金湖杨景区内的长寿民俗文化村便是旅游、文化与民俗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依托景区日益增多的游客量,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凭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曾经赋闲在家的姑娘当起了景区导游,为四面八方的游客介绍泽普的美景;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的务农小伙,在景区开起了游览车,有了一份稳定的工资;长寿村里的老人们在颐养天年的同时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弹奏木卡姆,老年生活充实且快乐。2014年国庆假期期间,景区林场13辆马车,平均每辆每天收入850元,其中有一个叫热合曼的维吾尔族青年,最高一天收入1500元,假期7天的马车总收入为8400元。普通的马车成为通向美好生活的“快车”,大家都笑着说:“马车就是泽普的‘马迪拉克’,越跑越快。”
以产业促进就业是上海援疆的“头号工程”。我们的工作目标是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将喀什特色产品和上海优势产业相结合,积极搭建产业平台,用项目落地的方式带动当地企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就业。
喀什地区被称为中国毛驴之乡,毛驴保有量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为生产传统药材阿胶产品提供了优质的原料。基于此,我们将目光投向了本地企业金胡杨药业,其生产的阿胶品质优良、生产工艺先进,但苦于打不开市场,企业一度陷入半停工状态。经过多方努力,2015年通过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的牵线搭桥,金胡杨药业与上海医药集团进行了对接。上药集团把“淡皮、两面光”的南胶工艺精粹带到喀什,金胡杨药业按照上药集团的药材标准和技术要求生产阿胶,并依托上海医药的“神象”品牌和销售网络打开了有秋冬进补习惯和膏方文化的上海市场。此外,金胡杨药业还全力开发新产品,结合新疆当地优质的红枣、核桃资源,推出核桃阿胶糕、红枣阿胶糕等阿胶系列食品,带动了当地农副土特产的销售。金胡杨阿胶生产线年产量为上百吨,药业和牧业公司共解决当地就业200人,原材料基地几乎辐射了附近所有村。药业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3000元以上,牧业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约2500元,对当地农民来说已经足够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
▲上海援疆扶持的农民合作社红枣项目
泽普的特色林果业也是我们对口支援的重点。援疆期间,我们积极帮助泽普加快红枣专业农业合作社建设,帮助援建农产品品牌产销供应链。先后在上海闵行莘庄和七宝开设了两家泽普农副产品直销店,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使得通过有机红枣种植认证的泽普红枣逐步进入上海及内地高端市场,援建的林果专业示范合作社辐射带动5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以点带面,多点开花,产业带动就业援疆模式不断向纵深发展。我们援建了工业园产业孵化基地,新建标准厂房3.6万平方米,引进佳信捷智能科技、人从众旺实业公司等产业项目落户工业园区;创建民生创业孵化园,鼓励当地百姓和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吸引了8家民族手工艺企业、6家农产品合作社和5家电商企业入驻,吸纳就业900余人;兴建畜牧养殖园,吸纳周边600户农户、1000人就近就业……在我们对口援助期间,上海市级财政共投入援疆资金6.7871亿元,实施74个项目;闵行区委、区政府帮扶项目资金支持以及上海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捐助资金、设备物资共2150万元,有力助推泽普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生动谱写了“浦江叶河水相映,沪泽两地一家亲”的大美篇章。
援疆不仅仅是物质扶贫,更需要提供“精神食粮”。进疆之初,我们就开展了“五进活动”,为“援疆为什么、干什么、留什么”注入内涵。为了解基层需求,援疆干部经常和当地干部一起走村入户与当地群众座谈交流。
2014年3月的一天,任职泽普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的上海援疆干部范天华,和当地驻村干部一起前往赛力乡阔孜玛勒村一位维族老党员家里走访。“阿达西,你家里有几口人呢?”小范随口问了老党员这样一个问题。这位老党员突然起身走到一个橱子前,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这就是我家全部人,一共八口。这个是我和我老伴,我生了两个儿子,都结婚了,那两个小孩一个是我孙女,一个是我孙子。”在小范眼前的这张照片已经发黄甚至卷曲,照片里的男主人那时还白发里夹杂着黑发,而如今已银发满头。一段很平常的对话、一张很普通的全家福,细心的小范却牢牢地记在了心上。他回来后便立马和我们商量,郑重提议从上海订购相框,与驻村工作组一起开展支部共建,帮助村民拍摄全家福,以此拉开了我们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序曲。
2014年七·一党的生日那天,我们为村民家庭送上精心装裱的全家福,看着他们开心的笑脸,我们的内心也充满着幸福的滋味。时隔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写下这个故事的时候,回想起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的淳朴和热情,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复。我想,在努力干大事做大项目的同时,我们援疆人也要做有心人,要在关怀解决当地群众小需求上,想方设法为他们送上一些“小确幸”。唯有努力和真情的付出,才能更好地践行援疆的使命和担当,真正地做到“情系泽普,不辱使命”。
三年援疆给我们援泽干部最大的感受是:“民生为本,民生连着民心”。在上海援建泽普县的分指挥部宿舍楼外墙上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汉字:“上海的人们,谢谢!写的人:艾孜买提江。”至今,援疆干部们还不知道谁是艾孜买提江,留在墙上的是一个普通泽普人的心声。
回首援疆三年,我们援疆团队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见证了泽普的发展和变化。我们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像阳光一样弥足珍贵,也体验了作为援疆干部一路走来的收获和温馨。维吾尔族谚语说,青草只有不断生长,才能成就牧场的肥沃。我想,只要我们援疆干部一棒接着一棒干,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坚韧不拔、积极作为,就一定能用真心真情赢得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和赞誉,与他们一道同心共力,为泽普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就像胡杨树那样默默地努力生长,为那秋季美丽的金色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