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纳 李启明 陈玉涛
摘 要:本文以SC高职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尝试准确定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寻求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思路和建议,为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9(a)--02
会计是为经济服务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出现,导致社会对高质量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2019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人,为数以亿计的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提供通过素质提升而顺利就业的机会。该项政策的落实不仅拓宽了高职院校的生源渠道,也为高职院校全面改革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契机和挑战。然而,高等职业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种缺陷,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影响了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1 SC高职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SC高职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创建于1960年4月,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也是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是SC高职学院的龙头专业,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1.1 培养目标
会计专业紧跟“互联网+”时代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面向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工作岗位,突出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熟知财经法规、掌握基本会计核算技能、熟练操作常用会计软件的财经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2 培养规格
会计专业立足当地、面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初级财经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专业技能与信息技术应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将专业群就业面向定位在区域内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社会中介机构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业财融合的财务软件应用等工作岗位。
1.3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两大部分构成,其中专业学习领域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会计专业课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设置,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强化素质教育。社会实践与体验课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校内实训包括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等;校外实习包括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其中跟岗实习以现代学徒制形式进行岗前训练。
1.4 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不断创新“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基本达到1∶1的育人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人才培养和考核评价。具体体现在“八个理实一体”的教学组织模式,从理实一体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考核方式和相关证书八个方面,体现“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 SC高职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SC高职学院多年来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成果。但是,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普及以及经济社会对人才质量转型的要求,现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表现也愈加明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培养目标不够精准
目前很多高职会计毕业生在中小企业从事会计工作,SC高职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也体现了这一就业需求。但是,课程设置中却没有突出中小企业的会计业务特点,安排大量课时讲解中小企业中比较少见的投资业务等内容,这与中小型会计业务面宽、多维性特点不相符。另外,培养目标中职业素质重视不够,以SC高职学院为例,在三年的课程体系中,只有一门考察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和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培养有一些联系,学校和学生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2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SC高职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等,特别是文化基础课多年来一直保持语文、数学、英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文化基础课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跨专业通识能力及业务外延能力训练相对薄弱,整个课程体系拘于传统,教学资源单一。
2.3 教学手段与方法不够灵活
SC高职学院会计专业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基本上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课程与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手工操作为主、上机实习为辅;教材仍以纸质介质为主,而在多媒体介质上应用较少;在线课程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碎片式组合居多的现象;在教学形态上,对云平台、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手段浅尝辄止。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很难培养出高职会计学生的信息化职业素养。
2.4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目前,SC高职学院会计专业虽然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0多个,但合作仍然处于浅层次水平。比如:企业在与学校开展订单班的过程中,企业并没有完全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实训等都流于形式。此外,一些老师和学生到企业挂职和顶岗实习往往敷衍了事,由于财会岗位的隐秘性,企业不会让老师和学生接触本公司核心的财务工作,这些都大大影响了老师和学生去企业挂职和顶岗实习的热情。
2.5 考核方式传统单一
会计是一项重视实践的教学科目,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不完全体现在卷面成绩上,还包括学生的个人能力、实习情况、日常學习状态等多个方面。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期末卷面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主要标准。造成大部分学生只会做报表、编制分录等内容,而缺少预测决策等能力,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3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建议
3.1 准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应根据会计行业特点及其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拟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立足市场和会计行业需求,把握会计职业化标准和内涵,主动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客观要求。使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不断提高、不断具体的要求,适应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这既是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会计教育理念创新的核心。
3.2 合理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SC高职学院和用友·新道公司共同研发了针对高职三年的课程学习地图,整个学程分为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要求理实一体化,如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与报告、成本核算与控制、税费计算与申报等;重点加强校内仿真实训,保留了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珠算课程,借助新道会计核算岗位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重点加强会计混岗和分岗实训。第四、五学期重点加大基于云财务和共享模式的学习,新增云财务智能核算、财务共享中心业务处理等新课程。在素质拓展领域,突出行业会计和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实现会计专业与创新创业的融合。
3.3 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效果
随着会计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会计资料无纸化范围的扩大,手工账套越来越少,业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界限淡化,传统的会计手工实训形式亟待改进与升级。比如SC高职学院,会计专业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探索已经开始,教师前期在在线课程开发、参与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师资团队的信息化水平也获得了提升。通过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方法,从而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4 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层次
从近年考生报考需求和毕业生就业面来看,财务会计类专业趋同性愈加明显,就业岗位群的界限愈加模糊,显示出广泛性、多样性及跨专业性。比如:SC高职学院与用友·新道公司共同制定了“会计专业(云财务会计师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并且签订了“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合作协议”。实现了学校培养与岗位就业的零对接,增强专业就业岗位群与相关外围环境业务经办岗位的有机衔接,深化校企合作,加大了毕业生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力度。
3.5 构建会计专业新型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考评手段。考核评价内容应包括教学资源浏览数量、浏览时长、課堂互动、在线自测、期末考核等。依托学生日常学习数据统计及线上考核,综合评价学生课程成绩,将考核重点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王超,金荣.基于企业需求视角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1).
金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C职业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3).
裴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中国商论,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