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禄
摘 要:中亚一体化是近年来引发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且至今仍未彻底实现一体化,为了使中亚地区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冲击,解决此问题迫在眉睫。现存的一些对中亚一体化的研究,大多数以“大国博弈”或中亚各国之间的政治文化差异为视角,而本文创新以比较优势陷阱为基础,将中亚地区的对外贸易结构与国家经济状况联系起来。中亚自一体化以来,以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其对外贸易的主要发展战略,虽然会促进短期内经济飞速增长,加速一体化进程,但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长此以往会使中亚各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使一体化出现停滞。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贸易结构转型、技术创新是中亚地区摆脱比较优势陷阱,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陷阱 中亚一体化 贸易结构转型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9(a)--04
1 引言
中亚即亚洲中部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與土库曼斯坦。中亚各国地处欧亚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各国连成的荡然区域身居内陆,远离海洋,但其内部山水一脉相连,整体上给外界一种“一体化”的感受。中亚地区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的18%~25%,同时还有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矿产品,被誉为“第二个中东”。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一时间突然失去了这一经济依靠,同时,由于其所处地域环境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低,地形也非常复杂,不利于发展农业。并且,中亚五国在苏联时期,工业水平欠缺,经济也相对落后。种种原因导致中亚各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即由于苏联解体和俄罗斯排斥造成的经济联系中断,以及商品供应严重短缺。因此,如何解决粮食、水资源分配和能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迫在眉睫,中亚国家由此开始加强内部联系,朝着“一体化”目标努力,充分利用各国在资源和能源储备上的比较优势,携手解决国家发展问题,推进一体化进展。
事实上,由于资源贮备丰厚,中亚地区形成了长期生产和出口能源产品的对外贸易模式,严重忽视了国家的长期目标发展,科技创新领域开始与世界其他国家产生较大差距,并且这种差距难以用金钱来弥补,中亚各国也因此逐渐陷入到比较优势陷阱中。与此同时,大多数研究中亚一体化的学者认为,自中亚地区实行一体化制度以来,各国在经济领域的一体化程度明显不如安全领域[1]。主要表现为中亚各国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大致相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各国实现了政策层面的高度统一和相互协作。而经济领域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是因为中亚五国之间资源禀赋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在利用比较优势进行贸易的过程中,有的国家赚的“盆满钵满”,而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贸易结构不稳定的状况,一体化进展可谓是“艰难地向前匍匐”。
对于探索中亚一体化为何进行得如此艰难,国内外学者也在此花费了不少功夫,但大多数仅致力于中亚一体化的进展,或将大国博弈、中亚各国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作为焦点,较少有学者以中亚的对外贸易模式为出发点。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外贸易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对于中亚国家而言,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陷阱似乎都行得通,因此本文大胆尝试,以“比较优势陷阱”为基础,对中亚各国的对外贸易状况进行具体分析,从新的层面和方向探究中亚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具有现实意义。
2 文献回顾
“一体化”这一术语是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和瑞典学者第一次采用,其定义包含的范围相当广,足以覆盖到文化、政治、经济及其他领域。“一体化”可以提升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使各国“用一个声音说话”,更具有威慑力。
2.1 中亚一体化相关研究归类
之前有学者以“社会认同理论”为视角,对中亚一体化进行深入分析。该理论认为,实现地区一体化主要经历三个阶段,而中亚目前还处于“社会比较”阶段,未进入“社会认同”阶段,而且要让中亚各国彼此间做到真正的相互认同仍是一个远期发展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2]。还有学者以中亚各国的文化因素作为着重点,认为中亚地区文化的区域整合力不高,不能为一体化提供指导思想,并且不同的政治文化阻碍了中亚各国之间的依赖性,社会民众之间也缺少微观层面的文化认同感,导致一体化停滞不前[3]。再者,中亚迟迟难以实现一体化是因为“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不够充足,导致中亚各国相互合作缺乏保障,使一体化具有不确定性[4]。
以上三种基于不同视角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宏观、微观层面对影响中亚一体化的因素进行了具体说明,为其他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考。但略有不足的是,忽视了中亚各国的主要贸易结构和对外贸易形式,没有从对外贸易层面展开相关讨论。贸易影响经济,经济制约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则会作用于一体化进程,而中亚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突出点在于能源与矿产品储量丰富,并以此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国与国之间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为实现彼此之间的互联互通增加了难度。
另外,大多数学者虽对中亚一体化问题研究较为透彻,但在进行详细论述时反而会因为了解问题的程度深、层次广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使文章整体内容过于零散,难以达到预期的理论效果。
2.2 “比较优势理论”及“比较优势陷阱”
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开创了比较优势的源头,绝对优势无法回答两个国家在生产上都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应怎样进行相互贸易,而比较优势则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且更接近实际情况,成为很多国家制定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比较优势理论,1817年由李嘉图提出。该理论基本思路如下:
劳动生产率存在相对差异→产品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国与国之间产生贸易
曾因长期依靠大量出口石油获得经济猛增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虽实现了短期内较为可观的国民收入,但伴随而来的是产业结构严重畸形,除石油以外的其他产业难以正常发展,受到“石油诅咒”的影响。其实起初这些石油国家既具备产品性价比优势又具备国际竞争优势,但在向国家发展迈向更高层次的过程中,由于发展战略和对外贸易结构没有与时俱进,导致资源储量大幅减少,科创能力明显落后,失去其初始时的国际竞争优势,付出沉重代价,这就是典型的由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到比较优势陷阱的表象展露。
因此,如何处理好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陷阱两者间的关系也是当今学者们主要的研究方向,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讲,正确把握比较优势理论,有效规避比较优势陷阱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 分析
3.1 中亚一体化进程
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分析一体化既要考察区域发展历程,也要衡量区域整合程度[5]。中亚一体化进程主要归结为以下阶段,如表1所示。
直到2018年3月15日,中亚五国元首时隔13年再次举办首脑峰会,关于一体化问题展开深入讨论,这意味着中亚五国或多或少地克服了彼此间的矛盾,对推进一体化有了更强烈的意愿和信心。
3.2 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对中亚一体化初衷进行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主张自由贸易,认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比什么生产都更有利,即通过自由贸易,可使贸易双方的福利状况均得到改善[6]。比较优势理论更完备、系统地展示了国际贸易是如何产生的,说明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在于相对成本的差异,阐明了即使是发展程度大不相同的国家,也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利。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是短期问题,即在现有的资源技术条件下生产什么、出口什么最为有利,最能拉动国家经济增长,而没有顾及比较优势的长期固化产生的负面影响[7]。
由于中亚各国失去了苏联和俄罗斯两大经济靠山,导致各国发展开始走下坡路,并且由于地理气候限制、工业水平不发达等,中亚各国在水资源分配和粮食供给层面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因此开始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资源互补性特点发展一体化经济,共同解决国家和人民的基本问题。例如,在各自优势的驱动下,哈国从乌国和土国进口天然气,同时向其他国家出售煤炭资源;乌国在哈国境内对石油进行提炼,同时向其他国家供应天然气和食品;吉国则负责供给水源和电力。并且由于早期各个地区之间交通运输不便,在进行资源相互运输上具有一定的困难,哈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早期却因没有管道而无法输送到东部和南部,南部主要依靠从乌国进口天然气[8]。
另外,中亚国家经济技术相对落后,在苏联时期也没有重视工业水平发展,工业增长较为乏力,要想实现短期内迅速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容易的,若不对外开放,不充分发挥每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更是难上加难。而中亚各国国内对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较低,市场规模较小,如果实行自给自足的闭关锁国政策来带动经济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外开放,就要打开国门,对外出口能源产品,这就需要中亚各国形成一体化,利用能源资源上的优势互补,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这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
3.3 结合比较优势陷阱对中亚一体化停滞原因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受到了理论界的质疑,有学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对相对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可能是一个理论陷阱或者理论骗局[9],也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出现了不符合一般经济原理的贸易情况。发展中国家,以生产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发达国家,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两个国家如果相互之间进行贸易往来,发展中国家虽短期内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相对不稳定,依靠进口发达国家的产品获得技术,使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长此以往,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比较优势陷阱分析的是长期问题,即如果按照现有的贸易模式和分工格局发展下去会出现什么长期后果[10]。
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以劳动力或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的低收入国家,在达到一定收入水平后,如果不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或技术水平,则处于该收入水平的国家就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11]。中亚地区在全球贸易过程中,主要依靠对外出口能源和矿产品获得经济收入、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诚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对于各个国家带来的经济效应是不同的,例如,哈萨克斯坦的石油收入占国民预算的60%以上,占GDP的33%左右[12]。而这些自然资源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再生,一旦开采、消耗殆尽,则中亚地区将面临着缺少经济来源的危机。与此同时,由于对发达国家的科技过度依赖,导致中亚各国长期以来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无法迅速地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出口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使贸易结构难以稳定,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甚至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贫困现象,不利于巩固国家地位,无法发挥“后来者”优势,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且长期难以恢复至正常水平。
一方面,无论中亚各国在进行内部贸易或是对外贸易时,都主要以出售能源、矿物产品为经济来源,长期坚持着用能源产品与高科技产品进行交换,虽满足了短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慢慢地会在“比较优势陷阱”中越陷越深,势必会对其经济发展产生负面作用,而此时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在客观上对各国推行一体化的热情和意愿产生负面影响。中亚各国同中东地区一样,属于能源输出国,也因此而闻名。以能源开发的相关产业发展良好,但其他产业,如制造业、技术产业、服务业等达不到应有的发展水平,国家产业结构失衡,使整个中亚地区出现“富而不强”的现象。这些因素显然使中亚各国对区域内经贸合作失去积极性,更多地转向域外国家发展,导致一体化受到巨大冲击,逐渐停滞。缺少经济利益维持的一体化是难以实现的。
另一方面,由于哈国是欧亚经济联盟的成员国,在很多方面取消了贸易壁垒和关税,降低了对外交易成本,给哈国提供了较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在比较优势的作用下相对于其他各国来说获利较大,以至于哈国的经济实力与其他各国拉开了差距,这很可能使其他各国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发展水平,它们希望自己可以像哈国一样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因此一体化就不再是这几个国家优先考虑的发展目标,这就影响了一体化的总体进程,导致一体化出现停滞。
中亚各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仍需要依靠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要素状况和某些方面拥有获得性优势更好地创造和发挥比较优势[13]。但如果把握不好对比较优势的运用,很可能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甚至使比较优势陷阱不断恶化,致使中亚地区出现劳动力过剩、失业率增高等不良反应,导致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引发部分地区发生暴乱问题,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经济前进的脚步,对实现一体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3.4 中亚一体化突破口
综上所述,若长期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自由贸易,往往会造成本国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比增长前下降,出现福利恶化的贫困化增长,陷入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之中。
而本文通过探究比较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陷阱对中亚对外贸易产生的作用,可让读者和学者们清楚地认识到,中亚各国在对外贸易层次上目前仍存在哪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到底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阻碍中亚一体化进展。
因此,深入一体化首先要做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移,发掘和创造属于中亚国家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并扩大其产业结构,实现出口产品多元化、高价值化,这无疑会对彻底实现中亚一体化产生巨大的推力。其次,中亚地区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而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关键,是要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技术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中亚各国作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在把握自身特点、充分结合比较优势为本国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快速、高效地发掘产品自身或潜在的竞争优势,加强各国之间的友好联系,明确一体化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国产品不断进行更进,提升技术含量,避免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技术被垄断的地位,使中亚各国完成产品的过度和外贸结构的转型。最后,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造成的比较优势的拓展势必会产生一些诸如投资和技术方面的动态效应变化。中亚各国的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需要重拳出击,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将比较优势陷阱产生的不良影响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以此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共同繁荣。
4 结论及建议
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盛行的贸易发展中,中亚地区也处于相对重要的贸易地位,虽然发展速度有所提高,但仍没有成功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畸形,长期难以优化和矫正。世界经济开始逐渐复苏,中亚地区需要作出新的战略选择,推动技术创新,培养科技人才,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以此来加速一体化进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4.1 结论
本文使其他研究中亚一体化问题的学者们,对中亚各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向他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陷阱,为中亚国家在短期内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中亚各国长期内逐渐规避比较优势陷阱提供新方法,为中亚一体化指明了新方向。
对中亚各国而言,由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比较优势陷阱,在经济处于不同层次的中亚国家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受各国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速度的影响,比较优势陷阱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的程度也大有区别。中亚任何一个国家,完全不受比较优势陷阱的影响,在现实层面是不可能的,而轻微的影响则应正确对待,勿大惊小怪,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防止比较优势陷阱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持续的恶化发展。就中亚地区目前的发展状况,没有必要去过度依赖比较优势全面赶超发达国家,适合其经济发展的最优方案仍是把握好临界点,做好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型。
4.2 建议
4.2.1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相结合
竞争优势要求一个国家即使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要具备其独特之处,并且难以被其他国家模仿和复制。中亚各国作为能源大国,可以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互补和技术互补的优势,同时实行较为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将比较优势渐渐向竞争优势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并且对一些相对较为高端的资源衍生品进行深入研究,实现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相结合。根据国际市场的发展,不断进行战略跟进,彻底实现一体化,以一个整体跻身于国际贸易高层,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伟大贡献。
4.2.2 发展科技创新,提高竞争优势
中亚各国在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应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创新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决定着这个国家是否能长期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现阶段,中亚各国的创新能力可谓是十分薄弱,需要政府不断培养公民、企业的创新意识,把双创与国家产品的“走出去”结合起来,提升一體化的竞争优势。针对不同民族的需求,对相关产品进行更进,尽量先从物质生活上拉近民族情感,再从精神上让各个民族感受到自己属于一个整体,彻底实现一体化目标。
参考文献
KathleenCollins.EconomicandSecurityRegionalismamongPatrimonialAuthoritarianRegimes:TheCaseofCentralAsia[J].Europe-AsiaStudies,2009(02).
杨恕,王术森.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中亚地区一体化[J].俄罗斯研究,2018(03).
李超,曾向红.试析文化因素对中亚一体化的影响[J].俄罗斯研究,2014(02).
蔡垚.中亚地区一体化的区域公共产品角度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5.
唐洋洋.中国外贸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6).
张广勤.比较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陷阱的辩证关系分析[J].商讯,2019(07).
张宁.中亚一体化新趋势及其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18(03).
宋府霖.“比较优势陷阱”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J].经贸实践,2018(03).
杨文爽,刘晓静.东北地区“比较优势陷阱”研究[J].经济问题,2018(04)
Whenoilpricesdrop,somecountrieslose"[EB/OL].http//worldview.stratfor.com/article/when-oil-prices-drop-some-countries-lose
于倩,郭鹏辉.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比较优势的拓展[J].甘肃理论学刊,2012(06).
陆善勇,叶颖.中等收入陷阱、比较优势陷阱与综合优势战略[J].经济学家,2019(07).
卢海峰,赵慧娥.俄罗斯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路径——基于比较优势动态的视角[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