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诈的故事如此“迷人”

2020-09-24 14:20刘勃
南方周末 2020-09-24
关键词:新娘子袁绍迷人

刘勃

津津乐道讲述完奸诈的故事,最后加一句批判,这人可真坏啊。但这样的作品能够流传不衰,当然还是靠的故事而不是教训

《资治通鉴》一开头,司马光就议论说,有才无德的小人,往往是“人之所爱”。作为一个道德感强烈的历史学家,他不喜欢这个事实,但事实不会因此改变。

而文学是“道德悬置的领域”,更加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这种喜爱。

历史人物曹操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奸诈,于是大量或真或假的奸诈故事,就都堆积到他的身上,但这算不算是一种丑化,却有点难说。因为只要你不碰巧就是受害人,看表现人物奸诈的故事,往往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体验。

一部吴人创作,据说对曹操抱有很大敌意的作品《曹瞒传》,为我们保存下来这样一些曹操的事迹:

曹操小时候假装中风,骗得父亲从此不听叔父举报的故事。

官渡之战时,曹操对袁营投奔过来的许攸一边显得极其热络信任,一边说到自己的军粮状况,却半句实话没有的故事。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曹军缺粮,曹操用小斛发放粮食,又用主管粮食的官员的首级,安抚军心的故事。

可以随便找一下曹操的粉丝,讲讲此类故事,再看他们的反应:是愤然辟谣,表示这些故事不见于正史,绝非事实呢,还是其实就是因为喜欢这些故事,才喜欢曹操的呢?

《世说新语》里有一篇《假谲》,收录各种欺骗诡诈的故事。本篇开头五个故事,主人公都是曹操,其中一个是:曹操和袁绍年轻的时候,一起去抢人家的新娘子,逃跑时却迷了路,袁绍摔倒在荆棘丛中,动弹不得。曹操故意大喊:“偷新娘子的贼在这里!”袁绍吓坏了,瞬间被激发出最大潜能,他一跃而起,好像是把自己扔出来的。

这个故事表现了曹操的机警和袁绍的笨拙,并且好像预示着未来官渡之战的结局。——可以想象,袁曹之争如果最终胜利者是袁绍,这个故事留下来的一定会是另外一个版本。

如果站在新娘子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这次劫持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件,她最终命运如何,也没有人知道。如果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人问一句:“那个可怜的女孩儿后来怎么样了?”是一件非常扫兴的事情。相反,讲完故事再评论一句:“男孩子小时候不调皮捣蛋,将来没出息。”气氛可能就很和谐。

《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显然也是这么想的。这个故事是假谲,夜梦杀人也是假谲,望梅止渴也是假谲……如果站在道德的立场上看,这个故事和夜梦杀人都应该批判,而望梅止渴不妨作为“善意的谎言”加以赞美,但《世说新语》根本没打算做这个区分。《假谲》篇里还收入了王羲之(其实不是他)假装烂醉骗过王敦的故事,温峤用玉镜台成就姻缘的故事,谢安用小赌怡情的方式帮助谢玄改掉女性化生活习惯的故事……总之,就是这些骗人的故事都很有趣,什么道德什么意义还有什么历史真确性,都随他去吧。

当然,大多数中国作家还是更喜欢“劝百讽一”的表现方式:津津乐道讲述完奸诈的故事,最后加一句批判,这人可真坏啊。但这样的作品能够流传不衰,当然还是靠的故事而不是教训。

《曹瞒传》《世说新语·假谲》里这些故事,后来大多被采纳进了《三国演义》,《演义》通过修改一些细节,把曹操变得更奸诈了。但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曹操是被抹黑了,还是变得更有趣了呢? 这两个结论,可能是同真的。

也许需要补充一句,类似奸诈人物的故事,不是中国或东方所独有。俄底修斯(拉丁文音译尤利西斯)是希腊神话里重要人物,经常还被人称为是“西方精神的象征”。这个人物的特点是足智多谋,但只要稍微读读史诗《奥德赛》里的故事,就会发现这个人物的智谋,绝不是诸葛亮式的聪慧,而是曹操式的奸诈,这个人物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部分正在于他百折不挠的意志,俊爽通脱的性情和超迈绝人的奸诈相结合,并常常肆无忌惮地践踏道德底线,换句话说,非常像曹操。

(作者系大学教师、历史学者)

猜你喜欢
新娘子袁绍迷人
眼力与气度
谵语
袁绍其实不无能
迷人的无人机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迷人的涠洲岛
路遇
什么改变命运
迷人肋骨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