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
分时票制中的多日票,也可称为专业观众票。我去吴哥窟时,即是购买了时间最长的七日票,每日悠游,慢走细观,这在故宫是不可想象的
返京之前两日,听闻故宫博物院在文华殿设有“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世人谁不仰慕东坡居士,决意观展,可以在线购票才发现最近可预约的门票已在十天之后。在京只有三天逗留,只得作罢,遗憾与苏仙真迹失之交臂。
由此心生困惑:如果观众由外地而来,且不能提前太久确定行程,是否还有可能参观故宫博物院? ——这似乎也应是故宫博物院或其它预约式售票文博单位本着服务全体大众而要考虑的问题。当然在人情社会,一般而言只要有“关系”,自然无可无不可。不过在某品牌豪车畅行故宫事件曝光于媒体,引发舆论强烈抨击之后,现在的故宫博物馆真正洁身自好,“关系”也不再是无阻的通行券。
预约门票之外,仍可以进入故宫参观的方式,经我向内部工作人员打听,似乎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持有故宫之前向特定人士发放的“嘉宾票”,比如服务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考核合格者每半年可领取五张嘉宾票(若因出勤率过低等原因考核不及格,仅可领取三张)。二是基于学术研究的参观访问,可以向故宫方面提出申请,经相关部门审批后,在指定时间内参观,逾期无效。
不过这两种方式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都是无意义的,因此临时赶到北京且只能短暂停顿的外地观众,唯有过其门而不得入的遗憾。对于常住北京者而言,没有时间的紧迫限制,随时可以预约参观,比较可知,这样的预约制度显然有失公平,没有充分考虑并保障部分观众的利益。
是否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或者说类似故宫博物院这样的门票预约制度,是否还有借鉴改进,从而服务于尽可能多大众的可能?
试举同样广受世界各地游客青睐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门票制度为例。
法国卢浮宫,可以购买三种类型门票:常设展览、拿破仑厅临时展览,包括前两者与德拉克罗瓦博物馆的套票。
柬埔寨吴哥窟,可以购买三种时长门票:一日票、三日票、一周票。
可以借鉴的方案不仅已经实证可行,也需考虑国情。比如卢浮宫除正常购票参观外,常设展览及德拉克罗瓦博物馆,每月第一个星期日及法国国庆日对公众免费开放;每星期五下午六点之后,常设展览向二十六周岁以下观众免费开放。然而考虑中国的人口数量,免费开放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简言之,除故宫这样的单一票制之外,另有分区票制与分时票制。对于故宫而言,不论采取何种票制,只要可以分流观众,即可满足服务更多大众的可能。
分区票制的前提是可以设置相对独立的展区,继承明清皇宫整体的故宫博物院较难独立分区,但也并非绝无可能。故宫近年屡屡引起轰动的特展,如此次苏轼展与之前的清明上河图展,均在武英殿、文华殿及午门城楼,均在故宫外朝太和门水平线外。文华殿北为办公区域,武英殿北原也封闭,近年开放。如果武英殿北恢复封闭,在太和门设置第二道检票区域,即可形成特展与通票两重结构。如果可行,大量只为特展而来的观众,可以单独购买特展门票,既可缓解太和门以北故宫主体区域游览压力,也能额外增加部分参观名额,一举两得。只是如此方案改造与投入较大,不易施行。
分时票制中的多日票,也可称为专业观众票。吴哥窟区域广大,佛窟众多,普通观众择其重点,一日可以观毕。然而对于那些万里而来的专业文物、摄影或研究人员而言,走马观花是不够的。若每日购买,花费未免太过高昂,于是有价格递增但远少于日数倍数的多日票可供选择。我去吴哥窟时,即是购买了时间最长的七日票,每日悠游,慢走细观,这在故宫是不可想象的。
考虑故宫的游客压力,提供长达七日连续参观的门票不切实际,而且故宫也有每年兑换十次的年票可供选择,且除十一黄金周外也不受预约限制。但是年票与预约制度存在同样问题,相当于旺季门票价格六倍价格(淡季八倍)的年票,仍然只宜常住北京者购买,否则便是以六至八倍门票代价参观一次,花费反而较普通多日票更多。
不过多日票的设置提供了一种思路,即是否可以对应不同价格设置不同时长的预约门票制度? 若可施行,对于现在大量可以确定参观时间的观众而言,没有任何改变;难以确定参观时间的观众,可以在一定时长内预约,当日或提前一日取票。如此方案既可满足大量到京时间或在京参观时间不确定的各地观众,且仅需计算机系统微调,投入最少,最易实施。
当然,身为观众我只能从观众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也许不论怎样的改变对于故宫或其他文博单位都有外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不过根本问题还是如此单位是否能够真正从观众的角度思考与设计制度。观众的需求多种多样,那种能够满足大多数观众需求即觉满意的传统作风似乎也应与时俱进。
服务的优劣体现在细节,如果仅是门票制度的设计便在种种细节体现出关怀,那么人未至即已感受到温暖的观众,肯定会有更好的观览体验吧?
(作者系作家、摄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