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文化视角论艺术学科对美育学的“领养”问题

2020-09-24 03:16邓水兰
艺苑 2020年4期
关键词:领养艺术教育美育

【摘要】 由于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对美育职责的担纲,使学科内外形成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的误读,且在艺术教育的推进中,当下国民“美”素养仍显不足的现象,使艺术如何担纲美育职责与实现美育价值成为学科内外的新议题。因此,针对当下艺术学科“领养”美育学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学科文化的视角,通过对艺术学科“领养”美育学的文化语境分析,指出艺术学科对美育学的“领养”问题症结于艺术教育学学科文化生态体系建设的不力。文章在尝试厘清美学与艺术学理论、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基础上,试图提出以学科文化社会化为取向的美育学与艺术教育学的学科文化互涉圈建构,从而实现学科文化的建构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 学科文化;艺术教育学;美育学;艺术教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是艺术学从一级学科升级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的第十个年头,从学术史路径来看,是艺术门类下五个一级学科的学术共同体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奔走成果;从学科史路径来看,是学科体制与规格建设的文脉结果;从走过到继续稳中谋求发展的路径建构,以形成了今日艺术学科的学术共同体部落与学科文化领地。然而,在学科文化建构、传承、发展与社会化指向下,在学科文化内外领域的探索、学科文化的教育与知识的社会化的实现过程中,在对学科路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又生成了新的问题,当下呼吁艺术学科对美育学的“领养”即是问题之一。

一、当下艺术对美育再“领养”问题的文化语境分析

(一)育人认同下美育依赖于艺术的单一路径建构结果

“美育”是一个外来词,最早由蔡元培将“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1930 年他为《教育大辞书》所撰写的“美育”条目有:“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508 他认为美育的概念与涵义大于艺术教育。在美育方针下,艺术团体、艺术学院逐渐建立,如国立艺术院的创办、在北京大学设立书法研究会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美育伴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经历了启蒙与低谷,但伴随改革开放的到来,又获得了发展的新契机。在1986年3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确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美育再次被重新纳入教育方针加以表述。[2]41-50因此,在1989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1989—2000年)》中,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人才全面培养方案,明确规定了美育与艺术教育作为育人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此后,美育与艺术教育则伴随着人才培养策略逐渐被重視与发展。到了21世纪,我国教育方针已经明确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美育的重要核心任务与主要实施途径就是艺术教育。[3]11-16如2019 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4]

由此可见,在育人的指向性目标下,美育依赖于艺术,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单一发展的路,也使美育实践局限于对艺术教育的落实中,促使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的误读。

(二)当下国民“美”素养不足使艺术担纲美育职责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整体追求,如朱光潜认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艺术化的人生、美化的人生。[5]73-76因此,日常生活的美化需求促生了人们对艺术美、自然美、人文美、环境美等的呼吁。而针对于当下大众“低美感”“审美疲劳”与“审美匮乏症”的现象,多体现在低品位的艺术活动、重技能的艺术培训、消费主导的文化生产、视觉审美资源趋同等艺术审美与艺术美创造的活动中,且美育的人文精神导向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艺术审美大众化不足与艺术美创造不力导致了艺术担纲美育职责的急迫性。

因此,新时代“美”素养的不足提出了“美育何为”的育人新命题,从而转变成了艺术如何担纲美育职责与实现美育作用的新议题。

(三)艺术学与美学学科文化动态发展下边界互涉影响

学科作为学术的范畴,是学术共同体在学科认同下共建的一种学科文化生态体系。美学与艺术学同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但在中国学科发展的特殊进程与场域中,中国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统一。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受西方学科文化与中国学科发展逻辑的双轨影响,2011年艺术作为独立学科门类以来,经过前辈们对学科建设的努力,设立了艺术门类下的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为一级学科之一。而美学则是哲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哲学下的二级学科,根据国家《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的标准,指出了美学下包含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艺术美学(包括音乐、影视美学、建筑美学等)等分支,且将艺术门类下的艺术美学归类于哲学下的美学研究范畴。

因此,美学与艺术学在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下,二者自学科形成与发展以来,都处于学科文化交涉不清的状态,也形成了学科知识体系、学科规格、学科群体行为、学科领地建设取向不合理的亚文化圈。其一,学科知识范畴不清,使美学与艺术学学科各自的理论研究脱离了学科本位或二者相互取代;其二,学科评价规格不明,使人才的培养与学科发展的机制不规格;其三,学科群体行为模式混杂,多数美学背景下的学者开始以美来探索艺术,如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020年的课题指南中,将艺术学理论纳入项目申报指南[6];其四,学科制度化建设下的专业杂志作为学科领地,其杂志栏目设置不合理,如部分专业艺术类杂志在艺术学理论栏目下收录属于美学研究范畴的文章,部分专业美育研究的杂志下设置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专栏。

二、“领养”美育学的问题症结于对艺术教育学学科文化诘难

(一)艺术教育学学科文化不认同下的学科文化形态

艺术教育学是艺术学与教育学学科边缘整合而成的交叉学科,在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统领下,作为人文科学的艺术教育学,以其系统性、开放性、独特性的学科文化生态形态,生成了多元化的交叉学科问题域。但因艺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不全,导致了学科内外对艺术教育认识不清或存在不同层次的误读现象:

首先,置身学科之内的学科群体对艺术教育学学科内外文化认同不一。一方面,对学科文化内生态圈的认同,是构成置身其中的群体自觉进行学科立体建设与指导实践的前提;二方面,对学科文化外生态圈的认同,是学科群体以艺术教育学学科内文化生态为本体,与艺术学科内部或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有序性、规格性的科际边缘生态圈整合与拓展的核心要求。总之,置身学科之内的学科群体要深度认识艺术教育学学科、艺术教育学术、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价值、艺术教育管理、艺术教育族群、艺术教育领地等的内涵与外延。当下的艺术教育族群中,在艺术升为门类后,部分文学、哲学学科背景的学者跨入艺术学科,如很多美学背景的学者成了艺术教育者。在艺术学理论合法的学科制度下,仍有部分学人,没有形成置身艺术教育学学科之内学科自明,如当下呼吁在艺术学门类下设立“美育学”一级学科是不符合学科结构逻辑的。

其次,置身学科之外的群体对艺术教育学科内外文化的误解,是学科内外文化生态相互建构的结果。学科外对艺术教育学的误读,主要体现为将艺术教育活动等同于美育活动。艺术教育按实施场域分家庭、学校、社会艺术教育;按接受人群分公共、目录专业艺术教育;按层次分学前、中小学、中等、高等、成人艺术教育;按类型分普通、精英艺术教育[7]122-130,通常人们将普通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如笔者在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大学MOOC平台直播、中国美术学院和澳门科技大学教授王雪青主讲的《设计故事》时,王教授分享了自己在法国的经历,其中有对法国阿尔勒2018年摄影节的海报创意分享(图1)、对法国香舍丽榭大街路易威登总部店铺装修时的外围处理分享(图2),而此时上千人的听众,都在交流区发表了“法国美育做得好”的见解。然而,不同背景的听众在审视、享受、读解法国摄影艺术与环境艺术时,没有将自身所受到的艺术教育用于其中,没有认识到艺术美的“艺术性”前提,因而将法国民众对不同艺术教育的接受误读成了美育结果。

(二)学科文化变迁下对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的再认识

通过当下艺术对美育再“领养”问题的文化语境分析,可知艺术学科下对美育学的“领养”问题实际是艺术教育学科文化建构不力的结果。立足于推进艺术教育学学科文化的建设,针对于艺术学科对美育学的“领养”问题,首先要厘清以下几对关系:美学与艺术学理论、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艺术教育与美育。

第一,美学与艺术学理论分别作为美育学与艺术教育学的上位学科,是分别从属于哲学门类与艺术门类下的二级学科与一级学科。通过对美学与艺术学理论的学科从属、学科结构与学科研究对象的比较(图3)可知,美学与艺术学理论作为具有独立研究谱系的合法学科,有其独立的学科文化生态体系,但二者在学科边际形成的共同问题域,使二者建构了边缘整合的交叉学科,即艺术美学。因此,艺术美学作为艺术学理论与美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艺术美如何被创造、传播、接受等的系统性学科,可以用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来对艺术与美学之间的互涉问题域“艺术美”进行立体性探讨。在中国语系中,“美”最初并非是对中国艺术作品的描述,如在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楚语》中有:“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其中关于“美”的相关含义是指“品德高尚为人称美,高大的土木建筑和雕梁画栋不为人称美”。而在最早为“艺术”列传的《二十四史》中, 艺术是指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带有技术性和娱乐性的活动行为与结果。[8]19-23+101但进入现代以来,由西方传入的“美学”与“艺术学”等观念,使中国艺术的“源”与“流”出现了误读,直至当下中国的艺术学理论与美学的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二者间的关系仍在探索与重建之中。如近四年里,在2016年至2019年的中华美学学会的连续四届会议中,分别对美学理论与艺术理论关系、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的对话与融合、审美介入当代艺术社会问题、美学与艺术学理论建构的视域融合进行了探讨。(1)

第二,通过对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的学科的定位,再厘清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之间的关系。首先,艺术教育学作为艺术学理论的分支,是艺术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通过对艺术教育规律、现象、活动、功能等进行系统性研究,来推进其学科建设与指导实践应用。其学科研究谱系包含了家庭艺术教育论、社会艺术教育论、学校艺术教育论、艺术教育原理、艺术教育社会学、艺术教育哲学、艺术美育论等。如在其学科制度化的建设下,形成了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中国艺术教育联盟等组织。其次,美育学作为美学的分支,是美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動与审美创造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的一门科学。[9]5其学科研究谱系包含了家庭美育论、社会美育论、学校美育论、艺术美育论、生态美育论、环境美育论、美育历史论、美育原理、美育哲学等。如在其学科制度化的建设下,形成了全国美育联盟组织、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因此可知,在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的交叉领域中,形成了艺术美育的问题域(图4)。

第三,艺术教育与美育是区别于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的两种教育实践活动。在艺术教育学统筹下的艺术教育与在美育学统筹下的美育,基于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的艺术美育论交叉问题域,生成了艺术教育与美育两种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的教育活动。其一,在教育活动原理指导中,艺术教育与美育分别以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的系统性知识为指导,即二者在原理指导中形成了艺术美育论的共同知识领域。其二,在教育活动实践形态上,艺术教育包含了美术教育、设计艺术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等,美育包含了艺术美育(音乐美育、设计美育、美术美育等)、自然美育、审美观教育、生活美育等,即二者在实践形态中形成了不同目的取向下的艺术美育实践活动。其三,在教育活动的内容中,艺术教育包含了艺术观念、人生态度、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文化等的教育,美育包含了审美观念、人生态度、审美创作、审美鉴赏、美文化等的教育,即二者在教育活动内容中共同包含了对人综合素养培养的内容。其四,在教育活动实施场域中,艺术教育与美育都可分为家庭、学校与社会进行实施。其五,在教育活动接受人群中,艺术教育与美育都可分为普通人群与专业接受人群。专业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家与专业艺术人才的活动,如艺术学科的本科生教育与艺术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普通艺术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养为目标而进行的艺术文化、知识、原理等的普及性教育活动,如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其六,在教育活动实践层次上,艺术教育与美育都可分为学前至高中、高等层次。其七,在教育活动目标上,在育人的总目标下,艺术教育以艺术为媒介针对于不同的受教人群有不同的目标;美育以美为媒介针对不同的受教人群有不同的目标。即形成了在专业艺术教育中,美育是艺术教育的价值目标之一,在普通艺术教育中,艺术教育作为育人手段,以实现艺术的美育价值为主要目标。如作为普通艺术教育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尹少淳提出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正式走进核心素养时代,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10]

三、学科文化社会化取向的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互涉圈建构

美育学统筹下的艺术美育是以美育学理论为指导,将艺术美育作为美育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即用美育媒介之一的艺术教育来实现美育目标;艺术教育学统筹下的艺术美育是以艺术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将艺术美育作为艺术教育实践的价值目标之一,即用艺术教育来实现其功能之一的美育。由此,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学科的交叉关系形成了“艺术美育论”的问题域,在新时代成为了全面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问题”。作为交叉学科,其研究方法有以下类型:主题选择、知识准备、融合不同视角、提取共同要素、找出相互联系的基本准则、混合内容与全面综合。[11]因此,本文基于对美学与艺术学理论、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厘清,以学科文化社会化作为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学科边缘整合研究的视角,在认同学科文化差异的前提下,从而实现学科文化互涉圈的生态建构。

学科文化作为社会群体的知识创造、接受、传播行为过程的社会化结果,学科文化社会化取向的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互涉圈建构,是指以学科文化社会化的视角来对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的交叉问题域进行整合研究。即可以在学科文化社会化的共同取向模式下,来建构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的“艺术美育论”互涉圈。第一,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的“艺术美育论”互涉圈建构,其基本框架应包含艺术美育学科论、艺术美育学理论、艺术美育学术论。第二,在学科知识创造准备时,需要研究者同时具备艺术学理论、美学、艺术教育学、美育学与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第三,在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的各自学科文化认同与交叉学科的知识准备基础上,针对于作为实践领域的,且以艺术为媒介载体的艺术美育活动中,需要关照不同的活动场域来建立共同的“育人”的目标。

总之,聚焦于当下的“美育”热与艺术教育担纲美育责任的现实问题,要从哲学的思维层面出发以避免“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狭隘眼光。通过上述以学科文化的视角对艺术学科为什么“领养”美育学的问题解答,厘清美学与艺术学理论、艺术教育学与美育学、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在学科文化自知与学科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以学科文化社会化作为艺术美育论的交叉学科建构视角,实现学科文化的稳固发展与学科间的和谐发展,从而建立规格的学科文化互涉圈。

注释:

(1)详情见:俞武松.2016中华美学学会年会暨“面向当代的中国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文学批评,2017(01):148-151. 陈凌霄.“中华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美学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综述[J].中国文学批评,2018(01):153-156.郑晓锋.中华美学学会2018年年会暨“改革开放与当代美学的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文学批评,2019(01):150-156.王庆全,谢纳.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文学批评,2020(01):152-156.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王祈然,张宇恒.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我国美育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1978年以来国家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1).

[3]彭吉象.新时期中国美育与艺术教育的跨越式發展[J].美育学刊,2019(5).

[4]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4/12/content_5381880.htm,2020-6-10.

[5]王玥.论“人生的艺术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6]关于申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020年度项目的通知[EB/OL].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019-12-6).https://mxmy.sicnu.edu.cn/p/0/?StId=st_app_news_i_x637112489694779706.

[7]杨梦婉.“学科研究”取向的艺术教育学文献述评[J].民族艺术研究,2016(03).

[8]李倍雷.《二十四史》“艺术列传”是建构中国艺术理论学术话语的基础[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06).

[9]蒋冰海.美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尹少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前世今生”[N].中国美术报,2018-08-13(20).

[11]刘小宝.论“跨学科”的谱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作者简介:邓水兰,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造物艺术学、设计理论。

猜你喜欢
领养艺术教育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被领养出的人生赢家?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美育教师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为啥呀?
大家族de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