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嫦月 廖凯明 黄培喜 陈仕梅
【摘要】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血透)患者透析前后中医证候的变化规律。方法 65例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为研究对象, 比较患者透析前后虚性证候变化、兼证变化及主证和兼证的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 透析后1、2、3、6个月, 脾肺气虚证患者占比明显高于透析前, 脾肾阳虚证及气不摄血证患者占比明显低于透析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2、3、6个月, 阴阳两虚证患者占比分别为4.62%、3.08%、3.08%, 明显低于透析前的15.38%, 气阴两虚证患者占比分别为32.31%、33.85%、32.31%, 明显高于透析前的13.8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1、2、3个月, 寒湿中阻证及血燥生风证患者占比均低于透析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2、3、6个月, 湿热内阻证患者占比分别为7.69%、6.15%、6.15%, 均低于透析前的21.5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6个月, 淤血内结证患者占比为4.62%, 低于透析前的16.9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前, 主证证候积分为(29.05±6.21)分, 明显低于兼证证候积分的(31.72±8.45)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 主证证候积分与兼证证候积分均逐渐降低, 且主证证候积分均明显高于兼证证候积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透析前后的中医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 透析前后对患者中医主证影响较小, 但可改善中医证候积分, 减少寒湿中阻证、湿热内阻证, 临床辨证时需结合患者血透情况, 随证变法, 避免出现辨证偏差。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血透;中医证候;变化规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4.058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肾脏功能受损综合征, 发病机制较复杂, 临床表现为尿素氮、肌酐升高, 水、电解质发生紊乱, 酸中毒及大中分子毒素滞留等。终末期肾病是指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至终末阶段[1]。终末期肾病需依赖血透、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方式维持其生命, 而中医药治疗能够保护终末期肾病患者残存的肾功能, 减少因透析造成的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延长其生存期。终末期肾病患者血透后, 其中医证候发生变化, 应重点关注患者中医证候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辨治提供依据[2]。鉴于此, 本文旨在探讨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透析前后中医证候的变化规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5例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进行研究, 其中男35例, 女30例;年龄26~86岁, 平均年龄(54.57±11.43)岁;透析时间8~65个月, 平均透析时间(49.45±14.25)个月;原发病类型:高血压肾病22例, 糖尿病肾病18例, 间质性肾炎6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 慢性肾盂肾炎3例, 多囊肾2例, 原因不详10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证候分型及西医肾病血透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同意进行研究的患者;③在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透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患者;④透析频次为2~4次/周的患者;⑤病例临床资料完整、准确的患者。
1. 2. 2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②合并严重感染的患者;③合并肿瘤的患者;④诱导透析或不规律透析的患者;⑤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
1. 3 方法 患者采取基础治疗, 包括采用饮食干预、降压治疗及纠正贫血、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透析频次为2~4次/周, 4 h/次。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患者透析前及透析后1、2、3、6个月的虚性证候、兼证变化及主证和兼证的证候积分变化情况。中医辨证及证候判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诊断, 中医辨证及证候分型如下:主证包括6种证候, 分别为脾肺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阳两虚证、气不摄血证。兼证包括4种, 分别为湿热内阻证、寒湿中阻证、血燥生风证、淤血内结证。西医终末期肾病血透疾病诊断标准依据国际肾脏病学会疾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判定标准如下:①肾脏损害>3个月的患者;②存在肾小球滤过率异常, 且>3个月的患者;③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的患者, 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值依据北大医学院研发的中国慢性肾脏病的eGFR公式进行。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患者透析前后虚性证候变化比较 透析前, 患者主证证型以脾肺气虚证为主, 透析后1、2、3、6个月, 脾肺气虚证患者占比明显高于透析前, 脾肾阳虚证及气不摄血证患者占比明显低于透析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 肝肾阴虚证患者占比高于透析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2、3、6个月, 阴阳两虚证患者占比明显低于透析前, 气阴两虚证患者占比明显高于透析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患者透析前后兼证变化比较 透析前, 患者兼证以寒湿中阻证为主。透析后1、2、3、个月, 寒湿中阻证及血燥生风证患者占比均低于透析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2、3、6个月, 湿热内阻证患者占比低于透析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6个月, 淤血内结证患者占比低于透析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患者透析前后主证和兼证的证候积分变化 透析前, 主证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兼证证候积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 主证证候积分与兼证证候积分均逐渐降低, 且主证证候积分均明显高于兼证证候积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终末期肾病的演变过程符合中医学呃逆、癃闭、关格、肾风、肾劳等范畴, 病位涉及脾、肾、肝等部位, 后期可涉及心、肺等部位[3]。终末期肾病通常由于肾系疾病久治不愈, 反复发作, 进而导致肾气衰惫, 气化失司, 导致正气衰微及浊邪壅滞, 為本虚标实之证[4]。目前, 中医学认为脾肾阳虚、阴阳两虚是终末期肾病常见的主证证型。血透是治疗终末期肾病常用手段, 该治疗措施能够暂时清除患者体内的多余水分及代谢废物, 进而对体内的电解质紊乱情况、酸碱失衡现象进行纠正, 从而改变患者的中医证候[5]。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透析后的脾肺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患者例数随时间逐渐增加, 脾肾阳虚、阴阳两虚、气不摄血证患者例数随时间逐渐减少;寒湿中阻、血燥生风、湿热内阻、淤血内结证均逐渐减少;主证证候积分、兼证证候积分均逐渐降低。结果说明, 血透对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的症状改善有较大作用。分析原因可能为:①血透后清除了终末期肾病患者体内大量的水液毒素, 与此同时伴随着诸种水谷精微物质丢失, 如氨基酸及血红蛋白等, 导致阴液阴精不足;血透后导致患者机体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脱水, 增加了阴伤燥热之证, 因此中医证候积分呈逐渐递减的趋势[6]。②血透前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脏腑功能发生衰败, 致使大量的毒素蕴结在患者体内, 妨碍气血生化, 致兼证证候多于主证证候;由于血透治疗主要以机械外来之力进行祛邪, 伤其正气, 因此在患者完成透析后, 其中医证型虽体现为本虚标实, 但仍以正气虚衰证候为主[7]。血透后快速清除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水湿浊毒, 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导致兼证证候积分减少[8]。
综上所述, 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透析前后的中医证型变化不大, 血透可明显改善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
参考文献
[1] 张春伶, 王娴娴, 沈沛成, 等. 不同透析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特征.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2018, 16(2):37-41.
[2] 何志仁, 庞艳萍, 蔡佑青. 不同透析频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变化特征分析.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3):46-49.
[3] 丁彦敏.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 5(2):64-66.
[4] 何小泉, 黎志彬.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动脉高压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新中医, 2019, 51(1):32-35.
[5] 林秋燕, 曹木根, 梁文瑜. 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时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36):142-144.
[6] 毛东东, 熊飞, 张燕敏, 等. 单中心44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性因素分析.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8, 19(3):247-250.
[7] 李增变, 张国胜, 张玉霞, 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络特征及传变规律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 23(4):525-527.
[8] 王艳云, 孔令新, 田朝阳, 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调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 15(20):56-59.
[收稿日期: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