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研究

2020-09-24 07:11陈伟宏蓝海林
管理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过度关联管理者

张 明 陈伟宏 蓝海林 曾 萍

(1.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心)

1 研究背景

税收规避是国内外商业社会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1,2]。公司通过避税能够减少税收支出,增加现金流[3]。现有相关研究对公司避税行为如何影响企业财务结果进行了深入探索,尽管有关研究结论还存有争议或矛盾[4],但大都一致认为公司避税行为对企业的长期财务绩效至关重要[5]。考虑到公司避税行为对企业战略和绩效乃至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影响,因此,很有必要深入探寻和理解公司避税行为的动机或驱动因素。然而,从已有研究的情况来看,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从国家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来对公司避税行为进行了阐释,但对于公司避税行为的动机或驱动因素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正如HANLON等[6]所言,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并没有很好地解释公司避税行为的影响因素。作为解释企业行为与绩效的主流视角,高层梯队理论认为,企业的行为深受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影响[7]。DYRENG等[8]也呼吁积极探索高层管理者对公司避税行为的影响。鉴于此,与已有研究大多关注高层管理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本研究试图探索高层管理者的心理特征——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的影响。

过度自信是影响企业行为决策和结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特征[9,10],其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对于自身能力和未来结果的高估。虽然已有少量研究考察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的影响[11,12],但是仍有部分问题尚不明确并亟待解答。首先,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公司避税行为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已有研究仅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特征出发,但却恰恰忽略了其连接的企业行为的独特性及其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匹配关系[13]。其次,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关系的情境因素仍需深入探索。即上述关系在何种情境下会被强化或弱化,至今尚未得知。对情境因素的探索除了有助于更进一步理解蕴含其中的作用机制,还能有助于政府税务部门对公司避税行为采取有针对性且有效的治理措施。最后,在中国情境下,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没有影响的研究结论[12]值得再次商榷和检验。不少研究表明,民营企业中的管理者更容易过度自信且过度自信的程度也更高,因为其自由裁量权更高,且受政府限制更少[14]。

立足上述分析,本研究试图探索民营企业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的影响。基于高层梯队理论[7]和计划行为理论[15],以及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相关研究,本研究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机制推动了公司避税行为:①意愿机制,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高估公司避税行为的收益而低估其潜在的风险,从而增强其避税的意愿,最终提高避税行为的可能性;②能力机制,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受内部控制倾向和自我归因偏差的影响,还会高估自身实施避税的实际能力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公司避税行为的发展。此外,紧扣意愿机制和能力机制,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了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条件和内部资源状况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当产品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时,企业的现金流需求更旺盛,避税行为的难度增加,从而分别强化了过度自信管理者的避税意愿和能力,即过度自信管理者对公司避税行为的影响将会得到增强。当企业具有政治关联时,作为一种政治资源,政治关联能够起到替代避税的资源获取作用,从而弱化了过度自信管理者实施避税行为的意愿,即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的积极影响将会削弱。上述观点也得到了2008~2018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企业样本的支持。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企业管理者和公司避税

所谓避税行为是指显性税收的减少[6],包括企业通过游说政府获得的税收优惠和借助税务筹划手段减少税收的活动[2]。公司金融领域的学者认为,管理者在公司避税决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8,16]。DYRENG等[8]认为,虽然管理者并不直接决定企业的避税决策,但是其可通过“高层基调”来影响企业的避税决策。例如,改变企业不同职能部门的侧重点、决定企业资源配置方向,以及设定税务负责人的薪酬激励等。

目前,管理者影响公司避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者个人背景与经历方面。例如,DYRENG等[8]的研究发现,管理者对于公司的避税程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LAW等[16]的研究发现,同其他管理者相比,具有从军经历的管理者不仅避税行为程度较低,而且每个年度还会多付1~2百万美元的公司税。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管理者的薪酬激励也会影响公司避税[5,17]。例如,DESAI等[5]的研究表明,高层管理者激励的增加会降低公司避税水平。而在另外一项研究中,REGO等[17]发现管理者的权益风险激励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上述研究虽然清晰地表明了管理者个人背景与经历等对公司避税行为的影响,但是管理者心理偏差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公司避税行为仍不得而知。基于此,有学者开始呼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这是因为公司避税行为是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因素(如管理者的价值观、心理导向)的一种综合回应。一些相关研究也开始探索管理者认知因素对公司避税行为活动的影响[1,18]。例如,CHRISTENSEN等[1]的研究发现,管理者个人的政治倾向会影响公司避税行为活动。OLSEN等[18]指出,管理者的自恋倾向会提高公司避税行为的可能性。虽然已有研究考察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的影响[11,12],但是却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之处。此外,MOORE等[10]认为,过度自信可分为过高估计、过度精确和过高定位3种类型,且三者各有所指、互不相同。本研究主要关注管理者对自身能力和预期绩效的过高估计这一类型的过度自信,并考察其对管理者的避税行为决策的影响。

2.2 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公司避税行为

基于高层梯队理论,并结合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作用方式和公司避税行为现象的产生条件,本研究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能够通过意愿和能力两个作用机制积极地影响公司避税行为行为。

首先,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会令其低估避税行为的潜在风险和高估预期收益,从而增强其实施避税行为的意愿。从避税的风险角度而言,现有研究多将避税行为视为一项高风险活动[5,17],包括信息风险、代理风险和审计风险。然而,不同与一般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主观上通常认为自己对于法律条文规定游刃有余,因此,经常会低估避税行为潜在的风险(如审计部门的检查等);同时,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还会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倾向。LI等[19]基于中国制造企业2 790位CEO的调查数据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能够积极影响其所在企业的风险承担倾向,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条件下,企业的风险承担倾向更强。从避税的收益角度而言,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还会高估项目或行动的预期收益,从而使得那些实际并不具价值的项目被认为能够创造价值而得以实施[20]。已有许多研究为此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如由于高估预期收益而导致溢价并购[9]、过度投资[21]和股价崩盘[20]等)。一般而言,企业避税行为是仔细权衡风险与收益的结果[3]。即当收益大于风险时,避税行为实施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过度自信使得管理者低估避税行为的潜在风险和高估避税行为的预期收益,从而令其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做的好买卖”,最终提高其避税行为的意愿。

其次,过度自信管理者的内部控制倾向和自我归因偏差,使其高估自身的实际能力[9],特别是问题解决能力[9]。避税活动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其成功实施需要管理者具备一定的能力(如识别最佳的避税机遇、选择合适的税务筹划团队等)。缺乏一定的能力,避税这一“值得做的好买卖”只能停留在意愿阶段而无法落地。KOESTER等[22]研究表明,能力越强的管理者,就越能够高效利用企业资源实施更多的避税活动,因为其对企业的运营环境有着深刻理解,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将企业决策和避税结合起来并且识别避税的最佳机会。MOORE等[10]认为,过度自信会令管理者高估其自身的实际能力。一方面,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具有很强的内部控制倾向人格特征,一个具有该类倾向的管理者会坚信其行为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其自身的努力,而非外部因素。例如,他们会认为自己拥有的私有信息数量和价值要远远高于其实际拥有的,甚至还要高于其他任何市场主体[9,23]。另一方面,由于自我归因偏差的存在,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将失败的原因归于特殊情况、运气不好等外部因素,而不是决策失误、能力不足等内部原因。即使在面对消极反馈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也很少吸取失败的教训,仍然会坚持己见,执行到底,而不像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那样去修改、调整或者暂停项目。基于此,本研究推测在内部控制倾向和自我归因偏差的影响下,过度自信管理者会高估自身实施避税的能力。此时,避税不只是“值得做的好买卖”,还会是“做得到的好买卖”。综上所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不仅会增强其实施避税行为的意愿,而且还会导致管理者高估自身实施避税行为的能力,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即管理者越过度自信,公司避税行为的程度就越高。

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管理者自由裁量权是管理者影响企业决策和结果的重要边界条件,管理者的自由裁量权越大,企业的决策和结果就越能反映管理者的特征[24]。许多经验研究也都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证据[19]。考虑到企业的决策不仅是管理者特征的反映,而且还是对环境刺激(包括来自组织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刺激)的一种响应[7]。基于此,同文献[19]的研究一致,本研究聚焦于管理者自由裁量权在环境层面(产品市场竞争)和组织层面(政治关联)的影响因素。有别于传统的市场环境特征(如包容性、动态性和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产品市场竞争更为具体、直接和更易被管理者所感知,从而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也就更为及时和准确;同时,在中国这样一个关系型社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关联极为普遍和突出。作为一种制度性资源,政治关联兼具降低政府掠夺之手的“保护伞”作用和获取政府资源的“润滑剂”作用,而这两种作用是企业中其他资源无法俱备的。此外,这两个调节变量均能够很好地刻画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差异,即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地位上不平等;同时,民营企业不像国有企业具有天然的政治关联,从而也为本研究选择民营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提供了合理性。

2.3 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调节作用

一般而言,由于所处市场环境的不同,企业应对市场环境的行为也会有所差别。本研究认为,在产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过度自信管理者实施避税活动的意愿和能力均会得到强化。从意愿角度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①企业层面,由于市场竞争的强化,竞争者越来越多,平均利润率逐步下降,企业创造现金流的能力也将削弱,导致企业内部现金流紧缺,而过度自信管理者认为外部融资的成本较高而倾向于内源融资[25]。而避税作为增加企业现金流的一种成本较低的方法[4,6],此时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现有相关研究也为此提供了坚实依据。例如,RICHARDSON等[26]的研究发现,当企业处于财务困境时,公司避税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从而会增加企业避税的意愿。②管理者个人层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盈利水平逐渐下滑,过度自信管理者实现股东和市场预期盈利目标的难度也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和降低潜在的被解雇风险,过度自信管理者实施避税活动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加大。

从能力角度而言,已有研究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表现出明显的“困难效应”[27],即在面对困难任务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进一步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最终迎难而上。例如,TANG等[23]的研究发现,由于困难效应,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倾向于选择困难较大、极具挑战性的创新项目。当产品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时,企业的避税动机也越强,而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力度也随之增加,征税漏洞减少,避税难度也就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困难效应的存在导致过度自信管理者对自身能力的进一步高估,避税难度的增加不仅没有令其临阵退缩,反而让其迎难而上。由此,当产品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时,过度自信管理者会进一步高估自身的实际能力,从而更多地实施避税活动。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强化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的促进作用,即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大,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的促进作用也越强。

2.4 政治关联的调节作用

公司避税行为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实际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个体的行为意愿,而行为意愿的强弱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方面共同的影响[15]。当然,个体知觉行为控制也可直接导致实际行为的发生。当企业拥有政治关联时,过度自信管理者对公司避税行为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方面会发产生非对称影响。

从意愿角度而言,政治关联的存在可能会降低过度自信管理者实施避税活动的意愿。这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过度自信管理者对公司避税行为的行为态度和感知到的主管规范压力来实现的。首先,当企业具有政治关联时,企业可以利用政治关联去获得比避税收益更大且风险更低的项目(如获取政府合同)。从收益角度而言,在存在政治关联的情况下,过度自信管理者对避税的态度将从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转变为低收益高风险的项目。这样其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也会下降,因此,利用政治关联去获取合法合规的高收益项目更为合理。从风险角度而言,政治关联可以降低避税活动被税务机关发现的风险,但是并不能消除风险,且一旦曝光不仅企业面临巨额罚款和声誉受损,而且已有的政治关联也可能被彻底割断。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政治关联来进行公司避税行为无疑是因小失大。此时,公司避税行为的吸引力将大大降低,过度自信管理者对避税活动的主观态度就会由积极转为消极,进而降低避税的意愿。其次,避税行为一直以来都被社会公众和主流媒体视为有悖社会规范的不道德行为。这是因为避税行为实际上是逃避社会责任,是通过减少用之于民的税收以增加企业的收入。虽然过度自信管理者可能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而低估外部环境的谴责压力,但在企业拥有政治关联的情况下,企业将获得来自社会公众和主流媒体更多的关注和监督,此时过度自信管理者感知到的外部社会规范压力将会增加,从而进一步削弱避税活动的行为意愿。

从能力角度而言,政治关联的存在会令过度自信管理者进一步高估自身实施避税行为的实际能力,也即知觉行为控制得到强化。政治关联和公司避税行为的相关研究[2]表明,当企业拥有政治关联时,企业实施避税的可能性更大。具体原因包括:①政治关联能够强化关联企业的风险承担倾向,即所谓“朝中有人敢做事”;②政治关联能够为关联企业提供高质量信息,即所谓“朝中有人早知事”;③政治关联能够为关联企业的避税危机提供帮助,即所谓“朝中有人好息事”。政治关联的上述优势无形中会强化过度自信管理者的风险承担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有助于实施更多的避税活动。由此,基于政治关联对意愿机制和能力机制的不对称影响,提出以下两个竞争性假设:

假设3a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政治关联弱化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的促进作用。

假设3b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政治关联强化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的基本逻辑与概念模型见图1。

图1 基本逻辑与概念模型图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天然联系,以及国有企业更不容易陷入融资约束,导致国有企业的避税动机较弱[28]。鉴于此,选择民营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会更具代表性;同时,选择民营上市企业也与本研究的研究假设相契合。考虑到政治关联的相关数据自2008年起开始披露,因此,本研究选取2008~2018年中国A股民营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为缓解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研究将解释变量、调节变量和控制变量做滞后一期处理,因而样本基期为2008~2017年。参考相关主流文献做法,并结合本研究的主题,对样本进行如下筛选:①剔除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类企业样本以及从事公共事业(1)公共事业行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的企业样本;②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企业样本;③剔除数据存在严重缺失的企业样本。通过上述筛选步骤,最终获得了涉及1 407家民营上市企业的6 897个观测值。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包括公司避税行为指标、公司基本特征、公司治理层面和管理者个人层面的特征数据,均来源于CSMAR、CCER和WIND三大权威数据库。此外,本研究基于财新网等专业网站对数据进行了比对,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3.2 变量的定义

(1)公司避税行为(Btd)由于公司避税行为的隐蔽性,导致难以对公司避税行为进行直接测量,目前主流文献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主要有4种共两类,即实际所得税率(effective tax rate,Etr)及其变体、账面-税收差异(book-tax difference,Btd)及其变体[28,29]。这两类方法背后的逻辑不尽一致,Etr是企业的实际税收支出与税前收入之比,Etr越低表明企业避税就越多。而Btd指的是面对企业股东的账面收入与面向税务机关的应税收入之间的差异,两者差距越大表明企业避税越多[5]。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税收优惠政策众多,导致公司之间名义税率不尽相同,因此,使用Etr可能会存在噪音。更为重要的是,考虑到Btd还被我国税务部门用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避税行为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29]。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选择Btd来衡量公司避税行为程度。遵循刘行等[29]使用的计算方法,Btd= (税前会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 /期末总资产,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名义所得税率。

(2)管理者过度自信(Oc)本研究借鉴文献[21,30]的方法,根据上市公司的年度盈利预测是否圆满完成来判断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布全年盈利预测时,大多数是临近业绩披露时才发布,因而使用全年盈利预测存在一定的偏差[31]。为了确保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做到真实意义上的“事前预告”,本研究以上市公司在第三季度中所披露的业绩预测报告作为盈利预测的数据来源[30]。业绩预告的类型包括4种乐观的预期(略增、扭亏、续盈和预增)以及4种悲观的预期(略减、首亏、续亏和预减)。本研究以4种乐观预期是否圆满完成来判断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当管理者乐观预期在事后“变脸”,则认为该管理者为过度自信。乐观预期在事后“变脸”的类型包括:①预盈,实则亏损;②预增,实则下降;③预增,但增长幅度低于预测。按照这个判断标准,样本中共有47.4%的观测值被划分为过度自信,接近总样本的一半。

(3)产品市场竞争程度(Pmc)借鉴文献[32]的做法,本研究采用1减去赫芬达尔指数(HHI)来测量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Xi为市场内第i个企业的销售额,n为市场内的企业数量。市场的划分基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提出的三位数行业分类标准。Pmc越高,表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高。

(4)政治关联(Pc)借鉴邓建平等[33]的研究,本研究将高层管理者曾任或现任政府部门、人大以及政协等国家机关职务的情况作为政治关联的代理指标,具体任职情况采用取值法测量:没有任职情况取0、乡镇及以下取1、县级取2、地市级取3、省级取4、国家级取5。

(5)控制变量为了尽可能地排除潜在变量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参照文献[28,29]的做法,本研究考虑了如下控制变量:①企业规模(Fs),相较于小企业,大企业可以通过避税行为实现规模经济[34],采用企业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衡量;②企业年龄(Fa),采用企业上市年份数加1后取自然对数衡量;③流动比率(Cr),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④固定资产比重(Pe),即固定资产与企业总资产之比;⑤股权集中度(Ec),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数与股本总数的比值衡量;⑥企业研发强度(Rd),采用研发费用与销售收入的比值衡量;⑦海外收入(Os),考虑到跨国公司具有更大的税收筹划灵活性[35],本研究控制了企业的海外收入,以海外销售收入与销售收入的比值测量;⑧管理者性别(Cg),若CEO为男性,则取值为1,否则为0;⑨管理者自恋(Cn),参照OLSEN等[18]的研究,采用CEO薪酬与非CEO高层管理人员最大薪酬的比值衡量。此外,鉴于公司避税行为会因时间、行业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研究还设定了年度虚拟变量(Year)、行业虚拟变量(Ind)和城市虚拟变量(City)来控制年度、行业和地区对公司避税行为的可能影响。

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系数表

本研究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系数见表1。由表1可知,Btd的均值为0.052,标准差为0.062,表明各企业之间的避税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Oc的均值为0.474,表明样本企业中有接近一半的管理者属于过度自信;管理者过度自信(Oc)与公司避税行为(Btd)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初步支持了假设1。此外,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仅为0.321,表明本研究的主要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适合进一步回归分析。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系数表(N=6 897)

4.2 实证检验结果

为保证模型估计的有效性和一致性,本研究在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进行如下处理:①对主要连续变量在1%水平上进行缩尾处理,以规避极端值对结果的影响;②在构造交乘项之前对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以增强回归结果的解释力;③对模型中所有变量进行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VIF值均小于10,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适合进一步回归分析;④为了克服异方差的问题,采用文献[35]的方法,汇报标准误同时经过企业和年度层面聚类调整后的回归结果。

管理者过度自信(Oc)与公司避税行为(Btd)之间关系的检验结果见表2。表2中,由模型1的检验结果可知,管理者过度自信(Oc)与公司避税行为(Btd)显著正相关(β=0.030,p<0.01),并且在后续的模型中依然稳健。这一结果表明,管理者越过度自信,公司避税行为的程度越大。由此,假设1得到支持。

表2中,由模型2的检验结果可知,管理者过度自信(Oc)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Pmc)的交乘项和公司避税行为(Btd)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β=0.030,p<0.05),并且在后续的模型中依然稳健。这一结果表明,相比于处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低环境的企业,处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环境企业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越强。由此,假设2得到支持。

表2中,由模型3的检验结果可知,管理者过度自信(Oc)与政治关联(Pc)的交乘项和公司避税行为(Btd)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β=-0.002,p<0.05),并且在后续的模型中依然稳健。这一结果表明,相比于缺乏政治关联或政治关联等级较低的企业,拥有较高等级政治关联企业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越弱。由此,假设3a得到支持,假设3b没有得到支持。

表2 管理者过度自信(Oc)与公司避税行为(Btd)之间关系的检验结果(N=6 897)

4.3 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为了规避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或者受到企业内外部某些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例如,具有开拓视野的管理者可能更加注重国际化带来的好处(如避税),也可能强化其对自身能力和未来结果的过高估计,从而导致管理者过度自信。鉴于此,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遗漏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为此,本研究借鉴余明桂等[36]的做法,采用两阶段工具变量法(IV-2SLS)缓解内生性问题,即选用同年度同行业企业中具有过度自信特征的管理者的比例(Ocind)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工具变量。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内生性问题的检验结果见表3。为了确保工具变量选取的合理性,本研究拟从两个方面进行检验:①工具变量和内生变量的相关性检验。表3中,由模型1可知,在第一阶段回归中,Ocind与管理者过度自信(Oc)显著正相关。②工具变量的外生性检验。本研究仅使用一个工具变量,不存在过度识别的问题,因此,可认为工具变量的选择是合理的。本研究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重新回归分析的检验结果与正文基本保持一致。

表3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关系的检验结果(工具变量法)(N=6 897)

4.4 稳健性检验

本研究采用如下措施进行稳健性检验,所得研究结论均再次支持了本研究的研究假设(2)限于篇幅,有关内容未列表,感兴趣的读者可与作者联系。。具体阐述如下。

(1)更换公司避税行为的测量方式依次采用账面-税收差异的变体(Ddbtd)和实际所得税率(Etr)作为衡量公司避税行为的代理指标。Ddbtd是扣除应计利润影响之后的账本-税收差异,具体计算公式如下:Btdi,t=aTacci,t+μi+εi,t。其中,Tacc为总应计利润,等于(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 /总资产;μi表示公司i在样本期间内残差的平均值;εi,t表示t年度残差与公司平均残差μi的偏离度。Ddbtdi,t=μi+εi,t,代表Btd中不能被应计利润解释的那一部分。实际所得税率(Etr)则借鉴刘行等[37]的研究,采用所得税现金流支出与税前会计利润的比值衡量,该值越大,表明企业的所得税负越重,公司避税行为程度越低。

(2)更换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测量方式借鉴已有研究的做法[31],采用管理者的长期持股情况来判断管理者过度自信。考虑到股票期权激励在中国企业实施的并不普遍,难以获得相应的数据,因此,本研究采用股票持有来替代股票期权。具体地,将样本期间内从未减持过本公司股票的管理者视为过度自信,取值为1,否则为0。

(3)更换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政治关联的测量方式产品市场竞争强度采用1减去行业内市场份额前5名上市企业的赫芬达尔指数(HHI)来衡量。考虑到“人走茶凉”现象的存在,本研究以企业高层管理者目前在政府部门、人大以及政协等国家机关的任职情况作为政治关联的代理指标,具体测量方式为没有任职情况取0、乡镇及以下取1、县级取2、地市级取3、省级取4、国家级取5。

(4)考虑金融危机时期的影响为了排除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研究结论的潜在影响,本研究剔除2008年的样本,即选取2009~2018年中国A股民营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重新进行回归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2008~2018年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查了产品市场竞争与政治关联的调节作用,主要得出如下结论:①由于过度自信管理者对避税活动收益的高估和风险的低估;同时,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特别是问题解决能力,加上其内部控制倾向的人格特质,导致其所在公司避税行为程度显著提高。②产品市场竞争强化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的促进作用。处于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通过避税活动产生现金流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强;同时,过度自信管理者出于自利动机,会通过采取更多的避税活动来达到股东及市场的预期,从而减轻其解雇风险。由此,当产品市场竞争程度提高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的促进作用将会更强。③政治关联弱化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的促进作用。由于政治关联的存在,过度自信管理者实施避税活动的意愿可能会下降。这是因为其能够借助政治关联获取到比避税活动收益更高、风险更低和合法性更强的项目,此时政治关联发挥着“改弦易辙”的作用。

5.2 理论贡献

综合而言,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如下:①整合高层梯队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公司避税行为提供了新的解释思路。更为重要的是,为高层梯队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即本研究基于高层梯队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从意愿和能力两个解释机制阐明了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如何提高公司的避税程度。在高层梯队理论的框架中,管理者的自由裁量权越大,其对企业行为与结果的影响也越大[24]。具体到本研究中,即是过度自信管理者对公司避税行为的影响也将越大。然而,本研究的结论却表明,当企业具有能够增强民营企业过度自信管理者自由裁量权的政治关联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未增强,反而是弱化了。上述理论与实践存在不一致之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自信管理者实施避税行为的意愿降低了。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愿和知觉行为控制(即能力)是直接影响行为产生的两个重要力量,当两者的力量俱佳时,行为产生的可能性也越大。基于这一观点,本研究认为高层梯队理论仅仅考察管理者行事的自由裁量权(即能力)是不够的,还有必要去考察管理者行事背后的意愿以及能力对意愿的影响,如此才能充分地预测和解释企业行为。②识别了调节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关系的情境因素。借鉴高层梯队理论所确定的一个影响管理者特征和企业行为之间关系程度的重要调节变量,即自由裁量权,本研究考察影响自由裁量权的环境层面(产品市场竞争)和企业层面(政治关联)因素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和政治关联分别增强和削弱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公司避税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无疑加深了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公司避税行为内在机制的理解。与此同时,这也将有助于过度自信管理者所在的企业以及税收部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理。③与以往有关研究结论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民营企业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能够显著提高公司避税行为程度,这为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新、更稳健的证据。本研究基于最近10年的民营企业样本,使用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公司避税行为算法,并且在控制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发现,民营企业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能够显著提高公司避税行为程度。这无疑是对文献[12]等研究结论的有益补充,且为不同产权性质下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的关系变异提供了新的且更稳健的证据。

5.3 实践启示

本研究的实践启示主要在于:①对于企业而言,重视和加强对管理者心理特征的评估,进一步补充和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近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管理层遴选和任命的时候已经更加重视和强化对管理能力的考察,但对管理者心理特征的考察与评估还存在不足。本研究的结论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带来了更多的公司避税活动。基于此,对于企业而言,在管理者选任时需要强化对管理者心理特征的评估,避免具备过度自信心理特征的管理者进入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公司避税活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提高公共资源配置。②加强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但必须符合党中央多次强调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这样不仅能够获得政府“援助之手”的帮助,而且能够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消极作用,有益于改善公司治理。③税务部门可以依据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特点和变化来确定监管方向和加强管制力度。本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强化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避税行为的促进作用,因此,税务部门强化税收管制和提高税收监管效率需要重点关注产品市场竞争程度高的那些行业和企业。

6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①管理者过度自信作为一种心理层面的特征,难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本研究采用了一种间接的测量方法,不免夹杂“噪音”。今后的研究可以采用更为直接的方法(如访谈法或实验法)来克服这一不足。②研究结论仅来自民营上市企业,这意味着本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即可能并不适用于国有企业。基于上述研究局限性,未来有关研究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拓展:①探索和深化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及其共同作用。即未来研究可以深入考虑制度层面的非正式制度、群体层面的认知特征等因素;同时,还可以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不同层面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38,39]。②有针对性地关注和探讨公司避税行为在不同企业组织形态中的差异。例如,家族型企业和初创型企业对公司避税行为的态度和动机可能会不尽相同。③进一步识别和丰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关系的情境因素。本研究主要是从环境层面和组织层面出发去识别权变因素,未来研究可尝试从上述层面或者其他层面(如组织层面的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等)去深化和扩展。

猜你喜欢
过度关联管理者
过度情绪反应的背后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奇趣搭配
智趣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