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沁怡,潘辰慧,周美悦,梅家宁,王 嵩,庆△
(1.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临床医学院,上海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082)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迂曲并呈蚯蚓状突出于皮肤表面。《外科正宗》记载了与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表现相似的病名,提出“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据此将“筋瘤”这一中医疾病定义为以好发于下肢,色暗红,青筋垒垒,盘曲成团块,如蚯蚓聚结为主要表现的静脉曲张性疾病[1]。根据其定义及临床表现,可认为下肢静脉曲张在中医中相当于“筋瘤”“青筋腿”[2]范畴。下肢静脉曲张迁延日久,可引发下肢静脉高压,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营养障碍[3],并发下肢溃疡,即中医中的“湿疮”“臁疮”。
周围血管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采用加减当归四逆汤配合刺血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比西医腔内射频疗法有效率更高[4];采用火针放血配合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具有显著疗效[5];采用清脉饮治疗和改善下肢静脉曲张激光术后并发症,疗效比使用地奥司明片更好[6]。上海市名中医奚九一教授创立了脉管病辨病论治的思想,提出“因邪致瘀、祛邪为先,分病辨邪、分期辨证”的理论,至今仍被沿用。医院据此运用中医药治疗周围血管病,患者接受度高,需求量日益增加。本研究中对脉管病科的处方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并进行用药分析,总结归纳用药思路,推广名老中医的优秀临床经验,为脉管病病种的学习提供数据支撑及基础,同时为中药饮片治疗脉管病的规范、合理、安全使用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9年中医诊断为“筋瘤”或“青筋腿”(即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的中药饮片门诊处方,排除外用处方、医院协定处方及同一患者多次就诊的信息,最终选取219张中药饮片处方(共使用中药213味)纳入数据分析。
将患者的年龄、性别、中医辨证分型及处方中的中药饮片名称、使用频率、处方数等依次输入Excel软件,并进行统计与分析。
219例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28~88岁,以61~70岁居多,详见表1。
表1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n=219)
结果见表2。
表2中医辨证分型分布(n=219)
219张处方中,单张处方用药5~26味,以11~15味较多。详见表3。
表3单张处方用药味数统计(n=219)
对219张中药饮片处方按功效分类[7],统计至少使用10次中药饮片的功效。使用频次以利水渗湿药居多;药物种类以清热药居多,其后依次为清热药、补益药等,其中补益药以补气药、补血药居多,而清热药以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居多。详见表4。
中药饮片的使用频次及频率见表5。
表4处方中出现10次以上的中药类别(n=2 816)
表5中药饮片的使用频次及频率(n=219)
使用频率大于30%的中药饮片中,气虚湿阻证处方中有13味,湿热下注证处方中有19味,均以黄芪居多;痰湿阻络证处方中有10味,以甘草、黄芪、仙鹤草、薏苡仁居多;湿热瘀阻证处方中有13味,以垂盆草居多,其次为甘草、黄芪。详见表6至表9。
表6气虚湿阻证处方中使用频率大于30%的中药饮片(n=127)
表7湿热下注证处方中使用频率大于30%的中药饮片(n=44)
表8痰湿阻络证处方中使用频率大于30%的中药饮片(n=18)
表9湿热瘀阻证处方中使用频率大于30%的中药饮片(n=16)
本研究中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数量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为28~88岁,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明显较高,全球40~80岁人群中约有33亿人患病[8]。此外,从事长时间站立工作或持久性体力劳动的青壮年,由于血柱的重力长时间作用于静脉壁及静脉瓣,静脉压力持续升高,也会导致静脉壁扩张迂曲。
中医将下肢静脉曲张分为劳倦伤气证、寒湿凝筋证、外伤瘀滞证3个证型[9]。也有学者对1977年1月至2013年9月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共得出21种分型,其中以气虚血瘀证居多,其后依次为湿热下注证、寒湿凝结筋脉证、气滞血瘀证、热毒炽盛证和气血两虚证[10]。本研究中将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证分型大致归为气虚湿阻证、湿热下注证、痰湿阻络证、湿热瘀阻证、血热证、气滞湿阻证及痰瘀滞络证7类,其中以气虚湿阻证为最多,湿热下注证次之。对于该疾病的中医分型,不同研究及文献中不尽相同,下肢静脉曲张主要责之于湿、热、痰、瘀几种中医病理因素,尤以湿、热、瘀为重。有学者认为,下肢静脉曲张之病因病机当归咎于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瘀于脉内;气虚则水气不行,水气凝聚成湿。瘀血与湿互结于脉内,更阻碍气机[11]。可见,下肢静脉曲张的病理性质当属本虚标实,本虚多为气虚、血虚,标实为湿、热、痰、瘀,几种病理因素常综合致病,相互结合,互相影响。各种病理因素壅滞络脉,加之气血亏虚,推动无力,而致络脉不通,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我国古籍中记载单张处方药味数多在10味以下,《伤寒论》112方中平均每方4.81味,《金匮要略》201方中平均每方4.60味[12]。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每方的用药味数基本在10味上下。目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单张处方用药数量较古方及《中国药典》有所增加,有的甚至超过20味。分析其原因,一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病理因素多样化;二是由于现代环境、饮食、压力等各方因素导致阴阳气血俱受累的患者较多,表现出的病证较以往复杂,当从多方面用药论治。
219张中药饮片处方中,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补益药、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远高于其他种类,提示医院治疗该病主要以清热利水、活血化瘀、益气补血为主,与“益气活血、清热利湿”的治疗原则[13]相一致,用药思路与奚九一教授治疗脉管病的辨病思想有一致性。奚教授认为,脉管病均可致血瘀,而每种脉管病都有各自的致瘀之因,其由“因”而异,故血瘀亦随“因”而变[14]。而其“因”以六淫邪气“风、寒、湿、热、燥、火”为主。治疗脉管病时当分清为何种邪气致瘀,从而导致何种疾病,即“分病辨邪”。脉管疾病又可分为若干个阶段,可能以邪盛为主,亦可能以正虚为主,邪气不盛,故当在分期辨证后以祛邪、或扶正为主。统计219张处方中药饮片的使用频次及频率发现,单味中药饮片以黄芪及生白术较多,两药均属补益药范畴,且除补气之功效之外兼有利水之功效,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方面当为有效常用药;利水渗湿药以茯苓皮、冬瓜皮、炒车前子、猪苓、泽泻为主;清热药以清热凉血的牡丹皮、赤芍、水牛角为主;活血化瘀药以川牛膝、马鞭草常用。另外,这些中药饮片中部分利水渗湿药如泽泻亦可清热;牡丹皮和赤芍在清热凉血的同时亦可活血散瘀;川牛膝和马鞭草在化瘀的同时亦可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化瘀补气补血之功效,可有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219张中药饮片处方中,治疗气虚湿阻证用到黄芪、生白术两味补气药的频率高于85%,理气药木香出现的频率亦在前列;治疗湿热下注证用药同样以黄芪、生白术两味既能补气又能利水的中药为多;痰湿阻络证以痰、湿为主要病理因素,故使用的中药饮片以补心脾之气兼有祛痰功效的甘草,补气兼有利水渗湿功效的黄芪,以及利水渗湿的薏苡仁为多。仙鹤草配伍黄芪可治疗脾气不足之出血证及气虚暴伤之盗汗证[15],两者相须,增强了补虚之功效;湿热瘀阻证以湿、热、瘀血为主要病理因素,以具有清热、利水、解毒功效的垂盆草用药频率较高;至于治血,同样主要以赤芍、牡丹皮二味配伍。治疗4种分型下肢静脉曲张所应用到的中药无非清热、利湿、活血、补气几类,且在每种证型中4类中药皆有涉及,根据病理因素略有侧重。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在探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处方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的同时,推广了名老中医以补气兼有清热利水、活血化瘀祛邪为其治疗原则的临床用药经验,为中药饮片治疗脉管病提供了数据支撑及基础,并为中药饮片的临床规范、合理、安全使用提供了参考。但仍存在样本量不足等问题,应当加大样本量继续研究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另外,进一步分析中药饮片的现代药理作用,以明确如此配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等脉管病的作用机制,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