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2020-09-23 07:56李青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护理康复

李青

【摘  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采用社区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后对康复产生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社区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自行护理模式,观察组则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康复效果。结果:①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及FMA、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及FMA、M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护理后的社会职能、躯体职能、心理职能、物质职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选择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值得临床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社區护理;心理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7-0216-01

引言

脑卒中也称为脑血管意外或中风,属于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具有发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等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脑卒中临床治疗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健康状况,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后遗症而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有研究表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其肢体功能康复和最大限度提高其生活能力和质量。本研究探讨脑卒中患者采用社区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后对康复产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5月~2018年7月社区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2~76(60.1±3.4)岁,病程1~3(1.6±0.2)年;出血性脑卒中12例,缺血性脑卒中28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3~77(61.3±3.6)岁,病程1~4(1.8±0.4)年;出血性脑卒中14例,缺血性脑卒中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常规药物及康复理疗基础上,对照组采取自行护理模式:

1.2.1 体位疗法

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良肢位的摆放,然后进行健侧、患侧、仰侧卧位交替更换。健侧卧位时,取软枕垫于患侧上肢之下,并进行向前屈曲训练;患侧卧位时,前伸患侧上肢,患侧下肢在后,并健肢屈曲向前;仰侧卧位时,头部保证处于正中位,患侧上下肢垫软枕,保证处于放松伸展状态。

1.2.2 心理、生活干预

护理人员需在巡房过程中于患者充分沟通交流,并对其实际需求进行了解,同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部分情绪较为躁动不安的患者及时做好防护栏及约束带措施。同时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其中主要含括运动、饮食、遵医用药等。此外,病房中注意消毒与通风也是重要工作之一,良好的通风与光照可避免细菌滋生,确保治疗效果。对部分负面情绪较为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其沟通与交流,为其讲解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例,帮助其构建治疗信心。

1.2.3 自卑抑郁患者

患者患病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患者会认为加重了家庭负担,对生活丧失信心,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等负性情绪。在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前,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获取其配合,若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应让患者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此时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不应出现不耐烦表现,患者家属的关心与陪伴和积极的态度可给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对于病情恢复可起到促进作用; 此外,护理人员和患者需要创建友好的关系,鼓励患者说出自身感受,当患者说出内心所想时护理人员不应表现出嘲笑; 并有效采用沟通方法,护理人员和患者交流的主要工具则为语言,对于心理护理而言,语言是主要手段,可邀请恢复良好患者与患者之间进行交流,使其看到希望,将抑郁、自卑的情绪消除。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ll.5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采用( ±s)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护理前,观察组SAS护理前54.6±3.5,护理后31.1±1.6,SDS护理前53.8±4.2,护理后30.3±2.4;对照组SAS护理前54.2±3.1,护理后42.2±1.8,SDS护理前54.1±4.0,护理后41.0±2.0;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卒中诱发因素较多,发病后会导致患者脑动脉狭窄或堵塞,进而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状态,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发病后对患者运动功能就生活质量均具有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常应用针灸治疗,此种治疗方式具备较高安全性,且治疗效果显著。为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机体及早康复,实施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具有必要性。优质护理主要以患者本身为核心,经过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在从根本上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是其主要目的,该护理模式相较于传统基础护理模式而言,能够将临床护理工作做到更细化、更全面,同时将被动护理服务向主动护理服务方向转变,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医疗护理质量。本研究研究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相较于对比组实施基础护理干预措施而言更具优势,其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状态,且最终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后48小时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提升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促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素冕,姜华,鲍欢,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的延迟因素与干预措施[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6):665-666.

[2] 李静,张艳伟,刘纯纯,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抑郁状态及家庭功能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8,16(21):2637-2638.

[3] 蔡桂云,徐涛容,赖春进.中医优质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4):152-153.

猜你喜欢
脑卒中心理护理康复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十二五”期间3.6万贫困孤独症儿童获得康复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