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中职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但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笔者对我省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做了大量的调查与分析,旨在查找当前中职学校遇到的共性困难与问题,结合我省部分中职学校的经验和做法,提出有效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策略。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专业设置不够精准
通过调研可知,我省部分中职学校不甚关注自身的硬件优势、地域优势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专业设置时没有经过科学调研,盲目跟风地开设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意在吸引毕业生和家长的关注。招生报名时很火热,但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发现学生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
究其原因,是学校缺乏新设专业的教学实力和经验积累,当初过于激进的教学规划导致师资及教学设备都没有跟上专业建设的步伐,致使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部分中职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没有对接就业市场需求,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经费情况与实训设备是否满足中职生的实操需求,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就业面很窄,很难找到专业相关度高的就业岗位,从而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课程模式不够合理
目前,我省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课程模式是先进行课堂理论学习、后开展实践训练,凸显了中职教育的职业性,但在落实过程中没有让专业、课程与就业市场需求实现很好地衔接与结合,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一方面,由于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且创新能力不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另一方面,部分中职学校任课教师的理论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知识略显陈旧,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如果没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即使教师的理论知识很扎实,其在企业参与实践时也会乱了阵脚,不知道如何高效完成实训任务,更无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操,以致影响了实践效果。这样的局面导致中职毕业生在面对就业竞争时非常无力。
(三)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完善
我省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在就业市场竞争压力下积极求变,都在想办法、想对策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质量。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一部分中职学校在就业渠道层面及就业体系方面存在着认知误区,不甚重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尚未真正行动起来,致使许多毕业生没有深刻意识到自己才是就业主体。此外,部分中职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场所及设备比较简陋,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且现有的人员大多不具备专业知识,对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后续服务工作难以落实,以致就业服务工作效率低下。同时,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多为学校行政兼职人员,往往对此项课程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授课质量有待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缺乏就业市场维护和开拓
目前,我省部分中职学校在就业市场开拓与维护方面有所欠缺,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实际上,维护和开拓就业市场是提升畢业生就业质量与就业率的重要因素。据了解,部分中职学校近年来不仅没有积极想办法开拓就业市场,反而削弱了校企合作的投入力度,导致“订单班”毕业生的就业率与稳定率逐渐下降。此外,中职学校缺少负责就业市场维护和开拓工作的专职人员,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导致此项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五)实训基地更新滞后
目前,我省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教师教学形式不够灵活、教学观念相对陈旧、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不够完备等情况,导致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大打折扣。一些中职学校在多年前花了不少经费购买了一批实训设备,近几年也陆续购置了一些专业器材,但仍然满足不了所设专业日益增多的实训需求。例如,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汽车行业推陈出新,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也已日趋成熟,但部分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及时更换新的实训设备,还在使用早就应该被淘汰的老旧汽车实训设备,致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技术技能落后,难以很好地与企业需求对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六)缺乏“家校合作”氛围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中职学校没有有效构建“家校合作”和“家校共育”的育人格局,学校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的就业择业情况较少。部分学校也没有针对职业教育及毕业生的就业难点与热点问题开展宣传和培训工作,未能及时宣讲新的职业理念,广泛推广优秀毕业生就业经验。没有建立家校双方有效衔接的毕业生培养合作机制,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需求。
二、中职学校提升就业服务工作质量的对策
(一)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长期以来,一些中职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重视,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促进作用。针对这种情况,中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加强重视程度,积极学习职业教育新理念、新思路,健全及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在经费、政策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保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例如,某中职学校在制度保障前提下建立健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机构,由专门机构和管理人员总体负责此项工作,其他部门之间相互支持与配合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就业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其组织机构设置如下:学校建立了由学生管理工作副校长为首,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基础教研部等部门配合,班主任、生涯规划教师、科任教师参与的职业生涯教育组织体系。其中,基础教研部是主要负责机构,工作内容有管理评估教育过程、进度、效果,提出教育改革改进措施,安排任课教师和课程。招生就业处作为辅助机构,需要为毕业生提供职业咨询服务,指导并提升毕业生应聘技能技巧,安排行业专家讲座。学生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协管机构,其主要通过班主任对班级进行常规管理并组织全校性的德育活动。各部门在就业服务工作中通力合作,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优化专业与课程模式
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我省中职学校应当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合理设置专业及课程,坚持理论性、应用性及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课程模式创新,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就业基础。同时,中职学校还要有计划性地进行就业市场人才需求调查,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与服务工作,对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与预测,为学校的专业发展与办学模式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例如,我省某中职学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实施特色办学,对专业设置进行结构性调整。学校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行业发展及社会对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优化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专业。通过加强加深校企合作、优选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等措施,学校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拓宽其就业渠道,寻找多条就业出路。
(三)开展全面、科学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中职学校应当依据毕业生的特点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制订合理的就业指导计划与方案,不断完善和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学校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中职学校想要高质量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需要有一支素质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指导教师团队。团队中的指导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责任心,能够洞悉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最新动态,要有社会及企业实践经验。学校要对团队成员定期进行企业实践培训及指导,做好常规考核工作,激励、督促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认真学习并掌握专业实践技能,便于教师在今后的实践课堂上把经验传授给学生,为毕业生提供专业、高效的就业指导。
2.邀请企业及行业精英、各路专家评委助力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例如,学校定期邀请企业及行业精英到校举行与专业相关的讲座,研判新形势下的就业市场情况,促使毕业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能力、就业能力提升锻炼。同时,学校邀请技能大赛的评委、参赛获奖者开展讲座或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帮助毕业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树立就业信心,培养拼搏精神、团队精神、工匠精神。
3.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联络站,重视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就业指导网站,利用数字化校园、微信公众号、移动终端,及时把最新的就业动态与信息推送给学生。同时,学校要正确引导毕业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及时掌握就业信息。
4. 引导毕业生多参加招聘会。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毕业生双向选择交流会、招聘会等,把企业、行业引进校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加深他们对企业与应聘岗位的了解,让毕业生通过这种形式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同时,学校还需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诚信教育,杜绝学生的违约行为,提高供需双方的签约率,以诚信维护就业市场。
(四)加强校企合作,维护和开拓就业市场
中职学校要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校企合作。以某中职学校为例,近两年来,该校狠抓校企合作,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一方面,学校加强了对合作企业的质量审核,加强与优质企业的合作力度,提升毕业生在合作企业的就业稳定率;另一方面,学校加强了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尤其是“订单式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校、企业、学生的积极性,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毕业生来讲,他们在校内就可以了解企业文化和职位要求,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与优势,增强自身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时能够用较短的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五)加快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
学校要密切聯系毕业生家长,实施“家校共育”,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双方携手共同培养学生。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庭教育讲座、专题家长会,通过微信、家校通APP等信息平台,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特色,鼓励家长多与班主任沟通学生的教育问题和就业问题,促使家长时刻与学校的教育思想保持一致,齐抓共管,营造学生健康成才的环境,以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
(本文系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立项课题,项目编号:JYB2019139)
(责编 张德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