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变”──王文婷作品中的异轨

2020-09-23 08:03刘翰文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形形色色流变中央美术学院

刘翰文

艺术家 王文婷

河南洛阳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作品多以个人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绘画、装置和影像等媒介,对事物内在的隐密关系、以及持续变化的状态进行探讨和反思。

展览包括:

壹个展-艺术家生态图录(會空间,北京,2019)、 “形形色色”纸本作品展(河南省美术馆,郑州,2019)、 自在之物(LABELHOOD空间,上海,2019)、 “形形色色”纸本作品展(西安美院美术馆,西安,2019)、 “行动造就未来”全球零饥饿艺术展(悦·美术馆,北京,2018)、 开敞-表现性绘画作品展(悦·美术馆,北京,2018)、 中央美术学院2018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8)、 表现性绘画作品展(中国油画院,北京,2018)“形形色色”绘画作品巡回展(中山美术馆,大连,2017)、 “转译论”当代艺术展(飞猪空间,北京,2017)、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材料与语言作品展(俊安艺术中心,北京,2016)

在王文婷专注于艺术创作的初期,其作品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个体性别在场景与时空中的多变性让她疑惑,进而产生思考。她将这些感受与经验投射到作品中,通过串联或重现人物、物品及其临时和错位的关系,构建出其作品中的隐秘特质。

2017年,王文婷开始进行她的个人项目“建旭计划”。在铸造工厂度过的童年记忆中,高温蒸汽、金属溶液、光火电影、如山的金属零件和重工的劳作场景交织在一起。这些记忆成为了塑造“建旭计划”形态的根基。“我在记忆里找到了让我最为着迷的东西,那是废金属由固态转化为液态,又再次转化为固态,成为新的物质。我无数次地观看在不同的更替的铸造手段下发生的这一过程,它给我的并不是视觉、听觉、嗅觉、体感等表面的和简单的感受,这里包含了所有现象和神秘。”

在完成“建旭计划”的《消逝模》系列作品之后,王文婷的绘画作品也由对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思索转向对物质本体的关注。关于对物的定义和在时间下物质的流变现象成为她探讨的核心,她选择对日常使用的物品和博物馆陈列物进行描绘,在创作的过程中消减物质原有的表象特征,重新去塑造和定义它们,试图去扑捉物质在漫长的流变过程中的“高光时刻”,以及物质在超越所有存在中的零散片段的最为崇高的现象。

流变,Rheology 来源于希腊短语“Everything flows”是指一切人、事、物的本质是流动的、变化的,以无常为常。流变现象关乎时效、力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實验探索。一切物质都具有时间效应,在外力刺激下会产生一种响应,有些物质会迅速转变,达到新的稳态,有些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趋于稳定。绘画并不是表现这一现象的最佳媒介,它更像是前期探索阶段的实验作品,在画面里主观的改变描绘对象的解构特征,水性材料自身的流动性会随着湿度的变化,缓慢的凝结成一种稳定状态。所能做的是在这些不可控的变动里,留住一个时刻,一个流变时效里最为经典的模样。

猜你喜欢
形形色色流变中央美术学院
第五单元
——形形色色的人
写好形形色色的人
形形色色金字塔
形形色色的“导航员”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央美术学院“接力”系列展:艺术再长征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韩亚洲
中国就业版图“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