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梅贞竹韵,不争不艳。她是北京化工大学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又是一位杰出的青年女科学家。她寄情于新型荧光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创性地将“荧光示踪”和“纳米载体”功能合二为一,并将其应用于细胞标记、抗癌和农业害虫防治等多个领域。
夏夜,微风吹拂,流萤如一盏盏悬空点燃的小灯笼,舞动出一幅宁静而美妙的画面。当你沉醉于这浪漫的氛围中、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之时,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尹梅贞正设法用荧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小灯笼”在活体动物体内点亮耀眼的萤火。
在这样一个看似浪漫的领域内,尹梅贞和她的团队付出了十年研究。
活体动物体内荧光成像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它采用荧光材料对特定分子进行标记,利用灵敏的检测方法,让研究人员能够直接可视化跟踪生物体内肿瘤的生长及转移、疾病的发展过程、亚细胞结构、细胞内分子动态等生物学过程。传统的动物实验方法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宰杀实验动物以获得数据,而活体内荧光成像可以对同一组实验对象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记录,跟踪同一观察目标的实时动态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将荧光小分子穿上一层特殊的外衣,使其能够粘附在各种各样的细胞上,帮助人类探寻生命的奥秘。这项技术已经在农业害虫防治和医学抗肿瘤领域有了一定应用。
“安贞医院与我们展开合作,致力于纳米材料用于癌症、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通过荧光或磁信号进行成像,它比传统检验方法更加简便、快捷、灵敏,未来希望能直接用于活体检测,免除繁琐的抽血化验步骤,帮助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这项技术在农业害虫防治中得到了创新应用。我们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利用‘荧光纳米载体高效运载‘核酸物质或杀虫蛋白,通过干扰害虫的关键基因或提升杀虫蛋白的毒性,定向灭杀害虫。”尹梅贞骄傲地说,“荧光载体提高了基因干扰物和杀虫蛋白的稳定性,并帮助它可视化穿透细胞膜,进入昆虫细胞内并发挥作用。这一方法具有害虫特异性,避免危害其他生物与环境,有助于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谈及这项技术的研究过程,尹梅贞说,这是一个理论与实际反复磨合的过程。研究不是两耳不闻、埋头苦干,而是需要不断地与应用使用者沟通。否则,研究人员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来研究,却于实际并不一定有用处。这样的研究不算有价值。
严谨,是深深镌刻在眼前这位科学家身上的品质。在接受多个媒体采访时,尹梅贞反复强调,这项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真正到临床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媒体报道一定要实事求是,避免误导大众。
在本硕博求学期间,尹梅贞一直主修化工和化学,她不曾想到,原本无意深耕科研的自己,如今竟有机会引领高分子材料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
在求学期间,尹梅贞还陆续工作了几年。“上学时总感觉学够了应该出去工作,工作后却发现自己才疏学浅,于是又回来继续攻读。直到在德国读完博士继续做博士后时,我才真正发现了自己热爱的科学领域。”尹梅贞回忆道。
当时,她的博士后老板是高分子化学领域的权威Klaus Müllen教授,这个严谨的德国老头同时非常崇尚创新,在他的鼓励和建议下,尹梅贞开始关注生物成像领域对水溶性荧光材料的巨大需求,并尝试用自己擅长的高分子技术寻求突破。“当时我对生命科学非常陌生,只能一边听前沿学术报告,一边请生命医学的研究人员帮忙验证。科研过程确实很坎坷,但看到自己反复修改、设计的研究成果最终得到了认可,说明这条路还是走对了。”尹梅贞欣慰地说。
更幸运的是,尹梅贞的爱人也是一名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他们同在德国读博士、做博士后,两个孩子也都在那里出生。这对伉俪不仅日子过得幸福美满、羡煞旁人,更能在科研领域相互扶持、协力创新,堪称科学家版的“史密斯夫妇”。
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在德国求学的日子,那时候刚刚把实验数据收集好,才敢决定要孩子。孩子出生后,尹梅贞教授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写论文。回国后她拒绝了到研究所作一名专业的研究员,而是选择了回到母校任教,既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帮助更多的孩子学习化学知识。在尹梅贞教授看来,孝顺父母、夫妻和睦、子女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幸福,尹梅贞说自己不愿意做 “女强人”,而更想做一个“强女人”。
7年前,尹梅贞回归母校担任教授、博导,在亲力亲为推动国内女性科研环境发展之余,更如恩师Klaus Müllen教授一般对弟子倾囊相授。“以前是我自己动手做实验,现在是指导学生们动手实现自己的想法,这是我做科研的两个不同阶段,但感觉同样都很棒。”
尹梅贞说,对学生们的培养,不仅是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看到未来,能够对自己研究的课题有信心。
作为博士生导师,她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要求甚为严格,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她要求学生多看文献,了解国际最前沿的研究情况;她会经常带着学生去听一些报告,与一些学界大牛作交流;也会引导学生攻克一些难题。在她的团队中,不断走出严谨、勤奋的科研工作者。她自豪地说:“有一年我们课题组有5位同学同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尹梅贞为自己实验室的微信群取了一个别有深意的名字——“萤之光”。正如她常说的:“我们是研究荧光高分子材料的,就该像萤火虫一样。生命不息,发光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