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若挺 , 刘军民 , 陈立凯 , 韩正洲 , 卢扬扬 , 陈维东 , 陈蔚文
[1.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006;2.岭南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3.广东省中药材种植行业协会,广东广州 510660;4.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广东省地处我国南岭山脉以南,为亚热带、热带湿润季风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复杂、地貌多样的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孕育了广东省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广东省中药资源不仅种类繁多,且分布广、产量大,特产南药,久负盛名。据1983年至1987年的中药材资源普查,全省(包括海南岛)有中药资源2 645 种,其中药用植物2 500 种,药用动物120 种,药用矿物25 种;家种药材年产量和野生药材的蕴藏量超过100吨的大宗品种有194种,出口创汇的道地药材有100 多种,适销全国的有84 种,其中全国基本依赖广东供应的药材有广藿香、化橘红、穿心莲、高良姜、巴戟天、溪黄草、益智、山柰等[1]。
随着我国近二、三十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医药现化化发展进程的推进,我省中药材种植业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除了在全国中药材市场具有较高占有率的南药、特产广药等道地药材已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外,我国华南地区一些大型中成药生产企业对自身需求量大、资源面临紧缺、濒危状态的野生原料药材也开展了野生转家栽研究及基地建设。此外,广东省内也逐步扩种和引种了一些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逐年攀升、缺乏明显道地性的药材种类。然而,迄今为止我省中药材生产在药材品种、生产布局、种植面积、产量及产值方面一直缺乏较为系统准确的数据。20 世纪80 年代的中药材普查数据已不能为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支撑,由此易导致中药材的盲目扩种和引种的现象。而过度的扩种和盲目的引种不仅会造成药材品质得不到保证,也会造成药材价格的一度下降,严重伤害到药农的经济利益。凡此种种,既不利于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更不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将中药材种植业列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决策。
鉴于以上原因,本课题组成员采用现场调研、实地走访、政府职能部门数据收集、文献查阅等方法,实地走访调研了我省各地县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实地或电话咨询广东省内各大中药材种植企业、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及中药材种植户,通过各市县农业部门逐层收集上报各地的中药材种植相关数据,对我省各市县2018年和2019 年中药材生产状况,如种植品种、产地、种植面积、药材产量及产值等进行调研和统计,以摸清我省当前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为今后我省中药材种植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提供数据支撑。以下从广东省道地南药生产发展现状、广东省传统非道地南药生产发展现状及广东省特产区南药野生转家种发展现状3个方面进行报道与分析。
1.1 广东省道地南药种类及产地分布广东省著名的特产南药品种有阳春砂、巴戟天、广藿香、广陈皮、广佛手、化橘红、何首乌、沉香、肉桂、高良姜、益智、肇实(肇庆产的芡实)、广香附、穿心莲、广金钱草、溪黄草、玉竹、山柰(沙姜)、龙眼肉等[1-2],其中前8 种已被列为《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首批受保护品种,其道地产区及传统主产区如表1。除了化橘红、广陈皮、高良姜、广香附、肇实以及高州龙眼一直保持在道地产区规模化种植外,巴戟天、广藿香、阳春砂、沉香、穿心莲等道地南药省内的种植产地则在不断扩大(见表1与表2)。
1.2 广东省道地产区南药生产发展现状广东省道地产区南药2019年生产发展状况见表2,2018年与2019年生产发展变化趋势情况见图1及图2。目前,全省道地药材种植面积约282万亩,较2018年增长约1.5%;年产量约71.7 万吨,较2018 年增加约4.3%;总产值共约113.6 亿元,较2018 年增长约16.1%。2019 年传统道地产区种植面积达253.4万亩,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89.6%,较2018 年增长约1.5%;年产量约55.2 万吨,较2018 年增长约4.6%;产值共约98.5 亿元,较2018 年增长约21.6%。
表1 广东省道地南药种类及其产地分布Table 1 The genuine regional Lingnan herbal medicine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ir producing area
表2 广东省道地南药生产发展现状(2019年)Table 2 The production status of genuine regional Lingnan herbal medicine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year of 2019
图1 广东省道地南药生产发展现状(2018-2019年)Figure 1 The production status of genuine regional Lingnan herbal medicine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year of 2018-2019
目前,我省的肉桂、沉香和巴戟天药材的种植面积和总产值分别位居前3 位,种植面积均在13 万亩以上,总产值均在14 亿元以上,其中以肉桂的种植规模、产量和产值占比最大,种植面积达197.6万亩左右,产量约19.4万吨,2019年的产值达32.2 亿元,较2018 年增长51.3%。广陈皮、化橘红、何首乌以及益智等药材均已具有5万亩以上种植面积,其中广陈皮的种植面积、产量和总产值在全省药材品种中均位居前列。阳春砂、广藿香、高良姜和龙眼肉的种植面积均达4 万余亩,肇实、玉竹、山柰、广金钱草和溪黄草的种植面积则在万亩以下。由图1 可知,除香附2019 年的种植面积较2018 年略有减少外,其他药材品种2019 年的种植面积较2018 年均有所增加,而广陈皮和肉桂的扩种面积均达1万余亩。此外,种植面积较大、道地性强、产于佛山市高明区合水镇的“合水粉葛”,虽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其主要用于食用,因而未列入表2。
由表2还可看出,首批被《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列为保护品种的8 种药材中的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广佛手、沉香和肉桂等药材道地产区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绝对优势。何首乌、广藿香、巴戟天等在非传统道地产区的种植规模则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其中何首乌与广藿香非传统主产区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远高于传统道地产区。近几年高州、信宜大力发展益智的种植,2019年高州、信宜益智的种植面积均达2万余亩,远高于传统道地产区阳江(阳东和阳西),但由于药材尚未全部产出,目前产量和产值均低于传统产区。山柰的主产区则已转移至阳春和阳东。
图2 广东省道地南药道地产区生产发展现状(2018-2019年)Figure 2 The production status of genuine regional Lingnan herbal medicine in the genuine reg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year of 2018-2019
2.1 广东省传统非道地南药种类及产地分布本次调查尚发现,一些分布范围较广、生态适应性较强、在我省历来有野生资源分布且具有一定的种植历史的药材种类,近年来在原有的产区基础上,在一些生态适宜区逐步进行了扩大和引种[3-4]。目前,种植面积达千亩以上的药材有牛大力、凉粉草、银杏叶、百部、药用桑、八角、金银花、天冬、葛根、灵芝、吴茱萸、青蒿、蔓荆子、栀子、杜仲及百合等,各药材的产地分布见表3。由表3 可看出,我省牛大力、凉粉草等药材的产区在不断扩大。此外,灵芝、百部、吴茱萸、天冬、杜仲等药材的种植也在一些地区得到了发展。
表3 广东省传统非道地南药种类及其产地分布Table 3 The traditional non-genuine regional Lingnan herbal medicine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ir producing area
2.2 广东省传统非道地南药生产发展现状上述16种传统非道地药材在我省的生产发展现状见表4和图3。2019年全省非道地药材种植总面积约26.4万亩,较2018 年增长约7.8%;总产量达22.6 万吨,较2018 年增长约5.8%;总产值约40.5 亿,较2018 年增长约9.8%。具有万亩以上种植面积的药材有牛大力、凉粉草、银杏叶、百部、药用桑、八角和山药,其中牛大力的种植面积最大,达12.5万亩以上,年产量约17.7 万吨,总产值约36.9 亿元。凉粉草、药用桑、葛根、八角、天冬、青蒿、蔓荆子、栀子、丹参、百合等药材的种植主产区和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平稳,新近发展的种植面积较大的种类有百部、灵芝、吴茱萸和杜仲等。
调查中尚发现,我省山药(习称淮山)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化州是其传统种植的主产区,目前种植面积达4.0万亩,传统产地主要分布于粤西地区,现粤北、粤东北及粤中均有种植[5],引种地种植面积约为传统产地的4 倍,总产量达6.3 万吨,产值约3.6亿元。但全省各地的种源来源比较复杂,除了现行版《中国药典》规定的薯蓣科薯蓣Dioscorea oppositifoliaL.少量种植外,大部分基源植物则为参薯D.alataL.和褐苞薯蓣D.persimilis Prainet Burk.及山薯D.fordiiPrain et Burk.[6],它们均非药用山药的法定基源,目前主要供食用。因广东产山药主要为非药用品种,因此未在表4中列出。
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岭南各省区,且具有明显岭南地域特色和用药习惯的一些药材种类如五指毛桃、岗梅、两面针、九里香、三叉苦[7-9]、山苍子、草珊瑚(九节茶)、黄花倒水莲、石斛、铁皮石斛等,不仅为临床处方用药,也是华南地区各大制药企业所生产中成药品种的原料药。近20多年来,随着药用需求量的不断攀升,野生资源逐渐呈紧缺濒危状态,野生药材资源远远满足不了药用需求,省内一些著名的制药企业联合中药材种植企业,纷纷开展野生转家种或野生抚育技术研究,现已实现规模化家栽的药材主要有五指毛桃、岗梅、三叉苦、九里香、两面针、山苍子、梅片树、草珊瑚、虎杖、黄花倒水莲、火炭母等,种植面积均在千亩以上,其中三叉苦、梅片树均具有2 万亩的种植规模,两面针种植面积达1 万亩,岗梅、五指毛桃、草珊瑚和石斛的种植面积在5 000 亩以上。五指毛桃和石斛的产值达1亿元以上(见表5 及图4)。此外,檀香、降香及南肉桂等引种的南药虽保持了一定规模的种植,但由于药材生产周期长,药材较少,甚至尚无药材产出。
表4 广东省传统非道地南药生产发展现状(2019年)Table 4 The production status of the traditional non-genuine regional Lingnan herbal medicine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year of 2019
图3 广东省传统非道地南药生产发展现状(2018-2019年)Figure 3 The production status of the traditional non-genuine regional Lingnan herbal medicine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year of 2018-2019
本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全省种植的药材有60 多种,其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南药种类有40 余种,种植面积共约320 万亩,年产量共约115 万吨,农业产值共约160 亿元。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产值较大的道地南药品种(表1)主产于粤西地区,而非道地南药品种(见表3)产区则以粤西和粤北为多,野生转家种药材(表5)的种植基地则多分布于粤北、粤东北以及粤西地区的山区县。
调查过程中还发现,目前我省种植的药材种类多而杂,除了文中列表所示品种,粤北和粤东北地区尚引种有红豆杉、厚朴、板蓝根、鸡骨草、无患子、七叶一枝花、金线莲、鱼腥草等,粤西尚引种有姜黄、剑花、菊花、艾草、小叶榕等,粤东地区引种有相思藤等,这些药材种植面积较少,药材产量小,有的甚至尚无药材产出。此外,也存在盲目扩种和引种现象,如沉香(白木香)的种植面积盲目扩张,由于人工剌激结香的方法尚未完全解决,实际药材产出很少;牛大力近年来的种植面积也是极速增长,加之产品的开发跟不上,药材产量远远超出市场需求;再者,一些地方引种我省非适宜种植的药材如川芎、五味子等,致使产出的药材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今后我省的中药材种植业应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下,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种植制度,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在保证优质药材产出的同时,力求市场的供需平衡,切实保障药农的切身利益。
表5 广东省引种南药及特色地产南药野生转家种发展状况(2019年)Table 5 The producing status of the introduced and cultivated of Lingnan herbal medicine from the genuine reg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year of 2019
图4 广东省引种南药及特色地产南药野生转家种发展状况(2018-2019年)Figure 4 The producing status of the introduced and cultivated of Lingnan herbal medicine from the genuine reg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year of 2018-2019
近10 余年以来,广东省一些大型中成药生产企业,如华润三九、广药集团、香雪制药、中智药业等,这些中成药生产企业结合自身中成药生产的原料需求,积极参与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基地的建设,并逐步探索出“中药工业企业+科研+基地+农户”“民营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等中药材GAP 基地建设的模式。目前建设有广藿香、阳春砂、广陈皮、化橘红、广佛手、益智、巴戟天、沉香、何首乌、穿心莲、肉桂、高良姜、凉粉草、溪黄草、岗梅、三叉苦、九里香、两面针、九节茶、广金钱草、青蒿、百部、白及、黄精、黑老虎、虎杖、五指毛桃、牛大力、鸡血藤、铁皮石斛、灵芝、梅片树(冰片)、广降香、广地龙等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其中穿心莲、广藿香、化橘红、鸡血藤GAP基地曾通过了国家中药材GAP 认证[10]。这些GAP基地建设的模式不仅优化了当地农村的经济结构,也为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和精准扶贫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还帮助企业摆脱原料需求的制约,保证了中成药生产的药材原料质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产品升级。但产业链整合仍需进一步提高,中成药企业、中药饮片企业应提前介入到南药的种植。
目前我省生产的南药品种中缺少类似“人参”“三七”“党参”“当归”等在全国有很高知名度及广泛使用度的中药材,但一些南药品种仍具有培育的潜在优势,如著名的南药肉桂、广陈皮、化橘红、益智、春砂仁、高良姜、元肉(龙眼肉)、广藿香、凉粉草、广佛手、八角、金银花、芡实、山柰、粉葛以及我省亦盛产的葛根、灵芝、铁皮石斛、黄精、山药等,均被国家卫健委公布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录中,何首乌、巴戟天、香附、天冬、石斛、白及等则属于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五指毛桃、牛大力、三叉苦叶等在我省民间亦历来被用于食用[10],其中春砂仁、合水粉葛均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此,加大这些药材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提高其药材产业的附加值[12],将南药的第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和提升,才可使南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