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琪凤
高等教育大学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决定了大学能够招收到什么样的学生,以及培养出什么类型的人才。同时,大学入学考试作为学术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基础教育更是发挥着强大的导向作用,极大地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设计和开展。综观国际著名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其考试体系中均包含对语文能力的测试。我国高考中的语文考试,同样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大语文”概念的提出,高考语文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对国外大学入学考试语文测试的研究将为我国高考语文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益信息。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 (American College Testing,ACT)和学术评估考试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AT)②SAT考试由教育考试服务处(ETS)组织,ACT考试由大专院校测试中心组织。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大学入学考试,也是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及其奖学金的重要依据。这两项考试体系中均包含语文测试。
1.ACT考试中的语文测试
ACT语文测试包含ACT英语测试、ACT阅读测试以及ACT写作测试(选考科目)三种考试。ACT语文测试包含的三种测验详见表1。
表1 ACT语文测试中的三种测验概况
2.美国SAT考试中的语文测试
美国SAT考试必考科目——推理考试中包含的循证性阅读与写作及选考科目——作文写作都属于本研究关注的语文测试范围。表2详细介绍了该考试的构成情况。
表2 美国SAT语文测试的构成概况
A-Level证书考试(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是英国高校招生考试。该考试旨在更好地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并具备了具体领域的高水准知识以及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
A-Level考试体系中的语文测试分为两份试卷,分别为阅读后评论测试和写作测试。表3介绍了ALevel语文测试的构成。
表3 英国A-Level语文测试概况
可以看出,A-Level语文测试注重使用主观性试题,强调对学生深层次语言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以及逻辑推理等能力的考查。
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考试),即德国中学毕业考试,该考试的实施设计与英国A-Level证书考试有相似之处。德国学生在进入12年级或13年级之前,必须选择5门课程进行选修,其中必须包含德语课程,德语考试形式则包含笔试和口试。
Abitur中的德语语文考试题目重点考查学生的论述能力和对某一时期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考查考生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和深度思考,题目没有统一答案,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显然,Abitur考试中的语文测试几乎没有选择题,考试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观察问题的视角和写作水平。德国Abitur语文测试同英国ALevel考试一样,倾向于使用主观性试题,强调对学生深层次语言能力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日本现行的高等教育入学选拔制度下,学生首先需要参加CENTER考试,其中语文测试是必考科目。日本CENTER语文考试包括现代文、古文、汉文三个部分。其中现代文部分主要以阅读理解为主,古文部分重点考查学生的古典基础知识,汉文部分主要包括汉文语法、句式以及词语读音知识的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文部省于2017年宣布,日本新型的大学招生考试“大学入学志愿者学力评价考试”将于2020年开始实施,并取代当前的CENTER考试。学力评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考试题型将引入主观分析描述题,改变以往的选择题题型。通过学生对材料的思考、判断,有效评判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此外,大学招生考试改革会议强调,大学自主进行的第二次自主学力考试应在“学力评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试题设计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引入作答开放自由的论述题和小论文。
为更清晰地呈现各国大学入学语文测试的特点,表4梳理了前述五种大学入学考试语文测试的主要特征。
表4 五种大学入学考试中语文测试的对比分析
大学入学考试旨在考查学生的核心学术能力,是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上的焦点。为了发挥大学入学考试的衔接作用,四个国家的大学入学语文测试都在着力考查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综合素养,包括基础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培养、语言技能的运用等。这些学习能力是学生进入大学专业领域学习不可或缺的,是大学生深入阅读文献、思考探索、研讨分析、论述阐释的必备能力,这些核心技能和能力应在高中阶段得到培养,并将在大学阶段继续使用。因此,对上述能力的考查也是大学入学语文测试的重点。
当前美国SAT和ACT考试各自经过几轮改革和调整后,两个考试的语文测试设计出现了一致性趋势,均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了什么”,测查学生是否为大学学业做好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准备。
英国和德国的大学入学考试 (英国A-Level考试和德国Abitur考试)既被作为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也被看作中等教育的毕业考试,因此两国的这种证书型入学考试是一种高中课程体系,起到衔接、过渡中学到大学阶段的作用,同时具有向下延伸和向上扩展的功能,能够代表多方利益及其需求。两个考试同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处理问题的研究能力。
即将于2020年推出的日本新型大学招生考试“大学入学志愿者学力评价考试”,进一步强调要测试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
由此可见,四国的大学入学考试语文测试的测试理念日趋一致,都在致力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试和评估,秉持“能力为先”核心测试理念。
在具体的测试内容上,四国的大学入学语文测试都集中于对阅读和写作技能的测试和融合测评,对读和写这两种技能的测量中都突出了思辨、论证的要求,其实是对学生在深层次语言能力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查与评估。从表4可以看出,几个国家在语文测试中均设置了 “阅读测试”“写作测试”“循证性阅读与写作”“阅读并评论”,是对读、写技能的高度关注与深层次要求。
四国的大学入学语文测试的测试对象可以区分为对象同一化和专门化两类。其中,美国和英国的大学入学语文测试采用同一化的管理模式,考试不仅面向本土学生,同时也面向外国留学生,考试对象具有同一化特征。德国和日本两国的大学入学语文测试,根据考试对象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面向本土国家学生和面向外国留学生的入学考试,本研究只是针对德国和日本面向本土学生的语文测试进行了简介。
1.提供分数供大学决策
根据对四国的大学入学语文考试的信息梳理可以发现,各类考试均设计了各自的分数体系和考核标准,录取成绩的设置则由各高校根据实际需求自行划定,高校在考试成绩的使用和决策方面具有绝对的自主权。例如德国的Abitur毕业证书,成绩全德认可,但是德国的大学没有统一的分数线,各大学各专业对Abitur的分数要求都不一样。
2.提供多次机会,供学生自主选择
美国SAT每年举行7次考试,ACT每年举行8次考试。英国A-Level每年举行2次考试。日本高考也非“一锤定音”,绝大多数院校都是设置了两次考试后进行选拔录取。考试次数和考场的增多,也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考试时间和考试次数,多数高校允许考生在多次考试后提交最优成绩作为入学申请,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
3.提供详细的单科成绩供院校使用
由于各大学对考生不同方面的能力要求不同,不同考试科目的难度也存在差异,美国SAT对各个科目都是单独计分,客观呈现考生的各个单科成绩,不同科目的成绩录取标准则由各大学来确定,ACT以及日本的大学入学语文考试也同样采用此类做法。
通过对国外大学入学语文测试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各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都非常重视考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即用语言获取知识并表达思想的能力。根据我国目前新高考语文改革的趋势,测试要更加突出语文的现实应用性质、文化载体性质、德育性质和审美属性。结合前文梳理,我国高考语文测试的研发,可有五方面的借鉴价值: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审视美国、英国、德国以及日本的高等教育语文测试设计可以发现,阅读能力测试均占重要地位,美国的SAT和ACT考试都将阅读作为一个单独的考试部分,并且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美国大学更倾向于录取阅读成绩高的学生。英国和德国的高考更是以阅读贯穿整个语文测试。我国高考语文测试在阅读理解试题的设计上,一方面不断完善阅读测试的考查角度,例如理解重要词句、理解归纳内容、鉴赏艺术形式、分析观点态度等,另一方面在题型设计和提问技术上实现稳中有变,变中见新。近年来语文阅读测试中的试题会将文学常识、作品内容、主题、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将概括主旨和文本赏析结合起来,通过阅读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综合理解能力。可见,对阅读能力的多元化、多视角考查是语文测试的重要手段之一。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考查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的考查,还要在审美鉴赏、文化传承上有所体现。通过高考语文的测试,带动日常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所读作品中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同时,在文本阅读中挖掘人文精神,以文教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理解、认同并热爱中华文化,能吸收中华文化的精华,初步形成对个人、社会、国家的思考及认识,增强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这些要求都要落实在日常教学中,同时在高考语文测试中得到体现和考查。
相对于客观性试题,主观性试题能够更为直接和全面地测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答案具有开放性,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和解析意识。在试卷的题型设计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高考语文,尤其是欧洲国家的语文考试,普遍倾向于使用主观性试题,引导学生就所读文章展开多角度的深入阐述和推理,这类设计和测试方式虽然在评分效率上略有欠缺,但值得我国高考语文测试研发的借鉴与运用,对学生思维、审美的发展与提升具有重要的培养和实践意义。
考试既是测量工具,同时也是社会产品,需要有效地服务于考生和用户。因此,考试的研发和改进都离不开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调查和相关调研分析。美国ACT考试早在1983年就对全美高中和大学的教学计划展开了专项调查,并将调查焦点放在了大学学习中所必需的学术研究能力方面。经过调查,ACT测试目的由高中教育达标标准最终调整为大学所需的学术能力达标标准。这一改革不仅满足大学招生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们明确了奋斗目标,算是一次成功的改革。无独有偶,美国SAT考试同样经历了多次改革,2005年增加写作测试的改革,就是为了回应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学生写作能力欠缺的批评和需求调查。
因此,在我国高考语文测试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进行专项的调查与需求分析是必要的,只有明确高校与学生的需求,才能增强改进的针对性,提高改革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考试对教学具有反拨作用,教学对考试有反馈和检验功能。大学入学语文测试应当具有令人满意的预测效度,体现科学合理的选拔功能。作为高利害考试,我国高考语文测试需要尽最大可能发挥积极正向的作用,一方面发挥语文考试对课程的引导作用,在科学合理的测试理念下促进中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一方面通过制定具体的考试目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使语文考试不仅仅是选拔工具,同时也成为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教学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培养具备语文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使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