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轴,陈 文,周选明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湖北 十堰 442000)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随着治疗手段不断突破,肝癌手术成功率不断提升[2],但是,肝癌的发生较为隐匿[3],肝癌的转移和免疫逃逸是肝癌致死和复发的重要原因[4]。患者的临床诊断多数已经发展为中晚期肝癌,若能早期发现,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将会大大改善[5]。小肝癌又被称之为早期肝癌或亚临床肝癌,此类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影像学检查判断标准为单个癌结节直径均小于3厘米,同时,相邻的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厘米[6]。小肝癌需要与患者的退变性结节以及再生结节进行鉴别诊断,但是在疾病的进展中,患者的再生性结节、退变性结节以及小肝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临床影像诊断中,对于癌细胞的变化并没有明确的界限[7],本研究通过对高场强MRI和CT与小肝癌疾病检出率及病理分期的关系研究,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小肝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小肝癌诊断标准[8];②预计生存期>6个月;③KPS[8]评分均≥70分;④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无不良反应。排除标准:①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②意识模糊不清者;③血常规异常患者;④无法顺利完成实验者。其中男57例,女63例,50岁以下27例,51~60岁51例,61~70岁42例;病程0~1年59例,1~2年61例,肝硬化92例,长期大量饮酒69例,慢性病毒性肝炎95例;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O期67例,A期患者53例;肿瘤数量1个89例,2个及以上31例,低分化92例,中高分化28例,肝被膜侵犯47例,微血管侵犯19例。微小肝癌69例,小肝癌51例。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高场强MRI诊断:使用GE 1.5 T超导核磁共振进行诊断。分别对患者的肝脏横轴位、冠状位扫描。将肝脏横轴位扫描参数设置为FLASH T1 W1:TR130 ms,TE1.23 ms,层间隔设定为1.5 mm,层厚为6 mm,矩阵为256×224,收集时间设定为16 s,冠状位参数设定为HASTE T2 W1:TR3000 ms,TE79 ms,层间隔设定为1.5 mm,层厚为6 mm,矩阵为320×320,收集时间设定为14 s,随后开展动态增强MRI,在注射造影剂后15 s,50 s,3 min分别进行横轴位VIBE T1 W1扫描,对患者的不同信号期,包括动脉期以及门脉期、延迟期进行诊断。CT诊断:对患者行平扫以及动态增强扫描,设备为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仪,过程中,对患者注射碘海醇100 ml,动脉延迟时间为30 s,静脉期延迟时间为60 s。
1.3 观察指标CT各期以及MRI各序列对小肝癌患者的检出情况:比较CT平扫、CT动脉期、CT LAVA动脉期、核磁共振T1 W1、T2 W1、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检出率。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CT以及核磁共振诊断情况:分别针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病程、肝硬化情况、饮酒史、慢性病毒性肝炎、BCLC分期、肿瘤数量、分化、微血管侵犯、肝被膜情况之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T各期以及MRI各序列对小肝癌患者的检出情况比较CT平扫、CT动脉期对小肝癌以及微小肝癌的检出情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小肝癌以及微小肝癌核磁共振扫描,CT LAVA动脉期检出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CT和核磁对小肝癌患者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CT各期对小肝癌患者的检出情况比较 [n(%)]
表2 MRI各序列对小肝癌患者的检出情况比较 [n(%)]
表3 CT和MRI对小肝癌患者的检出情况比较 [n(%)]
2.2 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CT以及MRI诊断情况比较通过对不同病理情况的诊断分析,不同BCLC分期、组织分化、肝被膜侵犯、微血管侵犯患者的CT以及核磁共振的检出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CT以及核磁共振诊断情况比较 (n)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肿瘤性疾病之一[9],具有显著的地域性[10],好发年龄在40~50岁[11]。有研究报道显示[12],肝癌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多数患者病情发展较为隐匿,一旦被确诊,一般都已经发展为中晚期肝癌,因此若能通过检查手段尽早发现肝癌,患者就可以在病程早期尽早治疗,具有积极的诊断和预后意义。而在小肝癌的治疗以及诊断过程中,不同的病理状态下,患者的影像学诊断指标之间的差异也不尽相同。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小肝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像学检查结果也不尽相同[13],由于临床对小肝癌患者发病不同阶段的前别诊断较为困难,所以临床误诊情况较高,有文献报道指出[14],及时对患者的诊断进行明确,早期对小肝癌患者开展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小肝癌主要是由于再生性结节、退变性结节最终发展成微小肝癌以及小肝癌,而在此过程中,退变性结节又可以根据临床分为高级退变性结节和低级退变性结节。有学者认为[15],高级退变性结节已经非常接近微小肝癌的变化。所以在以往的研究中,在对微小肝癌以及退变性结节的MRI诊断中,患者均表现为T1W1呈高信号,而T2W1则呈较低信号,对于患者的鉴别诊断较难,本研究中,通过对微小肝癌和肝癌的MRI诊断中发现,对于微小肝癌的诊断检出率显著低于小肝癌患者。但是在实际诊断中,通过对患者的MRI发现,在对患者开展动脉期检测时,患者的检出率显著升高,在临床诊断中,在对患者的再生性结节、微小肝癌以及肝癌的诊断中,建议使用动脉期MRI对患者展开鉴别诊断。袁劲松等[16]通过对患者开展高场强的MRI诊断分析中提出,在对患者的诊断中,利用MRI动脉期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度,与本研究相互印证。
而CT通过对患者的病灶部位的连续性增强扫描其较高的分辨率以及较强的三维图像重建能力,对于患者的鉴别诊断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病变位置与正常组织的对比观察中,CT对于患者的周围水肿、病变的分辨能力有限,限制了CT在对小肝癌患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本研究中,CT动脉期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其他检测,刘存兵[17]通过对肝癌患者的诊断中提到,对于不同的肝癌组织,在对患者进行CT动脉期的鉴别诊断时,其具有较高的肩背诊断能力,与本研究相互印证。
另外,通过对患者的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影像学诊断效能分析中,MRI对于BCLC分期、高分化患者、肝被膜侵犯患者、微血管侵犯患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意义,综上所述推测,至于如何选择治疗方案以及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价,可对于患者的不同病理分期,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患者开展预后评估。
综上所述,在对小肝癌患者的诊断中,CT诊断具有较好的三维重建能力,对于患者的病变更加直观和具体,而MRI检查,则可根据患者较为复杂的病理情况作出鉴别诊断。根据患者病理分期,使用合适的影像学手段进行检查,对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与改善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