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湘婷
(新疆玛丽妇产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具有恶性发展倾向的常见妇科疾病[1],以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异常等表现为典型症状,近些年因发病率的日益上升,临床上已逐渐加大了对该病患者的观察与研究力度。目前,米非司酮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具有显著的促宫颈成熟与诱导月经等作用,现已有报道该药物在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囊肿大小上效果理想[2]。故我院在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中主要应用米非司酮,并对患者治疗前后B超检查情况与卵巢储备功能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0例。纳入标准:患者经B超与妇科体检等检查明确病情;患者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标准:既往有卵巢或子宫切除史;米非司酮禁忌症者。50例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年龄最大为54岁,平均年龄为(35.11±2.06)岁;病程最短为1个月,病程最长为8个月,平均病程为(5.15±1.36)个月。
所有患者均接受米非司酮(上海新华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02)治疗,患者于月经第5 d开始服用,每日1次,每次25 mg,连续治疗3个月。
50例患者分别于月经前3 d(用药前)与停药后下次月经来潮前3 d(治疗后)进行B超检查,记录卵巢囊肿大小。同时,检测卵巢储备功能,其中主要包括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卵泡刺激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检测方法均为放射免疫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指标采用(±s)表示,行t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说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分析表1可见,50患者治疗后卵巢囊肿小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
表1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卵巢囊肿大小(cm,±s)
表1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卵巢囊肿大小(cm,±s)
时间 n 卵巢囊肿大小治疗前 50 4.58±1.91治疗后 50 3.02±0.10 t-3.673 P-0.012
分析表2数据可见,患者治疗后卵巢储备功能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表2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卵巢储备功能(±s)
表2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卵巢储备功能(±s)
时间 n E2(pmol/L) P(mmol/L) FSH(U/L) LH(U/L)治疗前 50 41.36±8.21 0.65±0.29 5.20±2.17 4.89±2.30治疗后 50 42.63±7.52 0.67±0.25 5.31±2.15 5.19±2.57 t-1.342 1.054 0.139 1.475 P-0.531 0.527 0.601 0.518
米非司酮是一种可对抗糖皮醇、抗孕酮发挥作用的类固醇,因具备安全、效果显著等特点,近些年已广泛用于临床上宫外孕、中期妊娠引产等疾病治疗中,并且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据研究表明,米非司酮对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相对较高,可抑制卵泡的发育并加快内膜凋零速度,调节患者的免疫机制,进而改善腹腔内环境,降低炎症反应,有效改善卵巢囊肿。同时,药效发挥的过程中可间接抑制患者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效调控E2、P与FSH等指标水平,为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提供保障。此外,米非司酮与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高于孕激素,可减缓子宫内膜的发育速度,再加上雌激素、孕激素均可对异位内膜造成影响,患者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后,雌激素、孕激素对异位内膜造成的反应会被阻断,进而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减轻盆腔炎性反应。结合本研究结果,50患者治疗后卵巢囊肿小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同时,50例患者治疗前后卵巢储备功能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并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具体来说,E2、P、FSH与LH均是与女性卵巢储备功能密切相关的指标。在卵巢中,血清E2的合成离不开颗粒细胞与卵泡膜细胞的参与,故患者血清E2水平可直接反映卵巢功能的储备状态。待患者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时,卵泡的发育会受到影响,且窦状卵泡数目减少,促使抑制素、雌激素的分泌相应减少,加之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属于负反馈调节,FHS与HL的分泌不会受到抑制素、雌激素的抑制,促使FSH、LH水平升高更为显著。此外,患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后,卵巢功能并非发生较大的变化,证实了该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应用米非司酮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治疗,不仅效果确切,而且不会影响或损伤到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可打消患者对治疗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