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平
【摘 要】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学习知识是基础(知识层面),但如果缺乏应用知识的能力(应用层面),获取知识就没有实用价值。而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精神层面),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
【关键词】案例教学;理论
引言
案例教学是企业培训采用的教学方式,在谈案例教学的原理之前,先谈一下培训的功能。培训可以在三个方面起作用:(1)知识层面,给学员传授管理学、领导力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培训的基本功能;(2)应用层面,通过培训提升学员的管理和领导能力,这是企业培训所需要的;(3)精神层面(世界观、价值观、胆量、勇气、态度、商业伦理、责任感等),通过培训提升学员企业家精神,这个层面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部分。以上三个层面的培训难度是逐级升高的,不同的培训方式在不同层面起的作用也不同,课堂讲授对知识层面有较好的效果,但对其它层面效果一般;案例教学法对应用层和精神层起的作用是最为明显和突出的。下面从四个方面谈其中的原理:
1.学习迁移理论与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学习迁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学习者通过案例学习学到的不仅有知识、还有应用知识的能力、面对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一个“综合体”。在工作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将案例中学到的“综合体”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去,快速地发现问题(因为学习了相关案例)、分析问题并解决新问题(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实现知识、能力的“团队作战”,这就是案例教学的迁移作用。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案例教学
建构主义是关于学习与知识的理论学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案例教学所依据的重要理论。
领导干部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的是能力,课堂讲授无法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其次,课堂讲授的是单个知识体系,领导干部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多种知识的有机组合,需要学员自己去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建构;第三,在课堂讲授里教师是知识的建构者,但领导干部需要的是自己选择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不能替领导干部选择;第四,课堂讲授建立的知识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遗忘;第五,课堂讲授无法直接训练学员的能力(比如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以上是课堂讲授的不足,这些不足恰好是案例教学的优势所在。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案例的学习过程是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认知过程。
第一阶段是个体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当学员拿到案例后首先要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有些内容可以“同化”,有些内容就超出了自己的认知结构,需要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才能“顺应”,在同化、顺应的共同作用下达成平衡,也就是拿出了个人的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一阶段,同化过程强化并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过程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知识层面的知识建构)从而完成了初步的知识建构。
第二阶段是小组内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小组内每个成员发表观点然后进行讨论,由于每个成员的专业、经验、思维方式、性格都不相同,提出的观点看法也不一样。小组作为一个团体需要达成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小组的同化过程。小组内不同观点的辩论过程相当于顺应(学员甲提出的观点学员乙不认同,在学员乙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后才能认同),通过小组的同化、顺应最终达成平衡并形成小组分析报告。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二阶段的知识建构是建立在讨论、辩论基础上的,所以不仅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还改变了原有的认知结构(应用层面的能力建构)。
第三阶段是小组间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各小组分别阐述自己的分析报告,然后小组间进行质疑、辩论、达成一致解决方案。这一阶段不仅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改变了原有的认知结构还建构了价值体系(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系建构)。在第三阶段,小组之间的辩论更多的是价值体系的建构。
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出色地完成了干部培训的三个层面(知识层面、应用层面、精神层面),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的案例教学能很好地让学员主动建构起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到能力的有效转换、并实现价值体系的建构,是干部培训的不二选择。
3.学习方式与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方式。有关研究表明,案例中“问题”的选择、情境的设定、协作学习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将精心设计的问题嵌套在有情景的案例中(这一过程称为抛锚),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员组成协作学习小组进行调査、分析和研究,从而让学员了解问题解决的思路与过程,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问题式学习的特点如下:
(1)问题都镶嵌在案例当中,学员先对案例中蕴含的问题进行辨别(发现问题);
(2)问题中含有许多未知的、模糊的认知领域,需要学员建构新的认知结构(顺应);
(3) 问题必须进行团队研究沟通、讨论才能解决问题(沟通交流);
(4)问题的解决涉及到观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
(5)案例中蕴含的问题足以激起小组激烈讨论,而不是有大家公认的答案;
(6)对案例中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要学的知识点;
(7)问题能引导学员进行自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可以看出,案例教学中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
搜集信息能力。学员在案例研讨前,先要收集与案例相关的信息资料否则就无法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但是收集那些信息?收集到的信息是否能帮助自己建构新的认知模型?怎么收集信息?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如何?收集的信息对分析案例的作用有多大?都是对学员信息收集能力的鍛炼。我们在商业实践中,如何了解市场、了解竞争对手、了解行业前景、了等都需要收集信息。所以看似不起眼的收集信息的“动作”可以锻炼学员的洞察力。
发现问题能力。学员在案例研讨前先要充分阅读案例,从案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这样就锻炼了学员发现并总结、提炼问题的能力。案例学习多了量变就会达到质变,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形成一种“常态”,在工作中就能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性思维和习惯性行为。很多管理者并不是没有能力解决问题,而是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逻辑分析能力。学员在发现案例中的问题后就需要逻辑分析,逻辑分析是理性认识阶段,是人类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学员通过逻辑分析找到导致问题和矛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案例分析,就会使学员的思维能力更为科学、理性、与现实紧密接轨。
沟通交流能力。案例教学的讨论、辩论阶段是锻炼学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阶段。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向小组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让小组成员接受?在与小组成员产生观点冲突时如何友好地化解冲?如何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在沟通中群策群力达成共识?通过案例课程的系统学习上述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提升。相对于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能锻炼学员的多种能力。
3.结语
领导干部培训,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基础、卓越的领导力是价值、正确的价值观是方向,三者缺一不可。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要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卓越的领导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把企业经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