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秀
退役军人优抚安置服务工作是一项我国军民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政治性及传统性的工作,是党和国家军民共生的一项重要工程。它主要以军人为主体,是确保军民共生的一项社会性保障工作,主要包括優待、抚恤、安置等工作措施。而军休所主要工作主要面向移交安置后的退役军人进行服务和管理,重点包括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的落实等,从本质上来看两者的工作职能是具有很强的联系性的,因此本文主要依据新时代理论,结合军休所工作实践,对军休所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与优抚安置工作的衔接进行探析。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是军队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优抚安置领域,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以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及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协助需要的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问题、恢复和改善社会功能,使优抚安置工作服务对象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利的活动。具体表现为政治性、特殊性、协调性、有限性等几点。
其一,政治性。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国防力量及现代化军队建设的根本任务。这是一项对我国革命建设历史的尊重,具有政治实践价值及政治理论价值两个层面。其中政治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于能够对更多的社会民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及革命精神教育,它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秀建设者的肯定与关怀,能够极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一代人的思想,对于解决军人后顾之忧而言具有重要实践性价值。理论价值方面主要包括能够极大的促进更多的社会青年勇于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政体系建设,也能够发挥军休所政治教育工作,增强社会民主的国防意识及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作为精神理念研究的一种以及军队学习的一种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其二,特殊性。军休所工作职能不同于其他工作,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身份、服务对象需求、服务保障需求上,其中服务对象身份涉及面较广也较为复杂,因为关系到军人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军队情节等,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军人身份的地位要保障,军人的落差意识也要照顾。其次是服务对象需求,服务对象广泛需求也就多,因此要军休所干部必定要认识这一点,其三是环节复杂,接受安置后必须要做好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医疗保障等多项服务管理。
其三,有限性。军休所服务管理工作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政治任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工作的辅助性两个层面上,当优抚安置工作的支撑基础依然是计划体制,而操作层面的要求越来越走向市场的时候,各种矛盾就不可避免以各种形式显现出来,增加了优抚安置工作的难度。同时,作为一项政策性的工作政策到位的落实与否也更是优抚工作的难点和保障。
2.1 角色失调。军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是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由在职到离职、由军队到地方、由军人到老百姓的社会角色转变过程和“再社会化”过程。对于戎马一生的军休干部来说,军移民的手续可以在短时间办结,但根深蒂固的军队情节深深影响着他们的实际生活,他们有意无意地“抗拒”和“延缓”着这种“再社会化”,呈现出一定的角色失调。
2.2 心理失衡。随着社会地位发生的相对变动,尽管军休干部基本生活无忧,但他们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军队和地方管理的离退休干部等同辈群体进行对比时依然会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
2.3 行为失范。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加速,既往重视国家利益、强调服务的意识逐步转变,一些军休干部越来越看重自身因为从军而遭受的各种损失和超过一般民众的特殊贡献,自我实现、经济利益日益代替“国家”赋予的价值观,要求“补偿”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军休干部的思想日益活跃,维权意识日益强烈,诉求呈现多元化、群体化、升级化、过激化的倾向,采取的行为方式也日益直接。
军休所退役军人优待安抚工作,应基于问题的本质上以及社会化服务管理的职能上进行。作为一项社会工作,军休所退役军人优待安抚工作的发展应从接受安置前到接受安置后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积极的引导军休干部进行角色的转化,积极的做好各项心理补偿工作和精神慰藉工作,更好促使退役军人融入社会大家庭之中。
造成退役军人出现“角色失调、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等问题的本质原因除去军人自身情况的因素外,也应包括较为复杂的情感因素。因此,退役军人优待安抚工作必须要从社会工作的本质上出发,对相关工作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根据退役军人工作管理职能及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路线。如寻求社会帮助、政策帮助、心理教育等,对于接受安置前和安置中以及安置后的军休干部要在政策范围内最大化的实现其利益。笔者认为退役军人工作管理职能不同于其他方面的工作管理职能,它更加强调的是干预及转变,如日常所应用的危机干预模式等,退役军人安抚工作要重点从本质角度出发,对相关工作进行系统处理。
4.1 着力构建服务管理体系
针对军休所管理工作的相关特性来构建多维度、网络化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拉近与军休干部距离,跟进管理,贴紧服务,让军休干部时刻感受到服务管理就在身边。要构建上下贯通的管理网络。建立“军休服务管理中心—军休所—服务站—服务点”层级服务管理网。根据辖区军休干部居住分布情况,合理划分区域,科学设立一定数量的服务站,各服务站在军休干部居住相对集中区域进行划分,从而化小管理单元,实现分层、集中管理,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最大限度下移工作重心,延伸服务触角,让每一名军休干部都能就近接受管理、享受服务,从而消除工作“盲点”。同时可利用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来完成对军休工作的管理,如可采用艾丽斯ABCDE理论,据个人的认知通过外力行为重塑个案认知,进而诱导其放弃不合理的信念,最终逐步性的改变个案行为活动。
4.2 服务管理效能提升
要着力增强工休骨干的沟通协调服务能力。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统一服务规范,公开服务承诺。进一步强化工休骨干为军休干部服务意识,规范工作行为,量化服务内容,强化责任落实。加强考核考评,定期了解军休干部对工休骨干的服务评价,把军休干部满意度列入量化考核内容,将工作绩效与聘用、利益相挂钩,充分激发工休骨干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树立人本主义观念,以理性的选择和判断来正确的改变个人的主体认知,要根据个案的需求与选择进行反复的排练与教育。
4.3 服务质量品质提升
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科技、社会和部队资源,借势而为,借力发展。借助社会资源扩充服务功能。要进一步打破封闭式、“单位化”的关门办所模式,充分利用民政社区建设的经验和优势,促进军休干部服务管理逐步与社区管理网络相融合。积极鼓励军休干部“走出庭院”,参与社区建设,参加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生活。充分利用社区配套、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项目与福利功能,将社区服务延伸到军休干部日常生活。另外,要积极的利用区域性结构网络应用来让军休所服务管理工作总体性提升,如要依据政策保障来建立合理、协调的主体结构,另外资源链接方面,重点是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发展格局,协助保障个案的基本需求,以此来维护社会安稳。
总之,军休所工作管理新思路要在行动或者理念上,以适应新时代新思想为主,保障军休干部主体力量的建设,更要基于军休所工作职能的本质问题上创新管理思路,并逐渐让其成为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和主导方向。
(作者单位:银川市军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