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理念指导下小学科学课堂设计的实践探究

2020-09-22 02:38凌启煜
知识文库 2020年18期
关键词:塑料杯支架蚂蚁

凌启煜

STEM理念课堂有别于传统课堂,它的任务定义模糊,却有着明确定义的结果,即解决问题,以问题驱动来展开教学。STEM教育给一线教师带来的挑战主要有:(1)项目内容太大,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一线教师独立开展存在困难。(2)学习历时久,日常的科学课堂无法承载。(3)选择学习主题存在难度。如何跳脱出STEM教育的常规模式,尝试简单地将STEM理念融入教学?笔者将结合自编内容《放大镜支架》,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设计介绍:

1 关联知识,确立教学目标

学生对哪里的实际问题能够产生共鸣?无疑是那些发生在课堂上的问题。

科学课堂上会有不少小组实验活动,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会暴露出各种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在三年级学生观察蚂蚁过程中,有些学生把蚂蚁弄丢了;有些学生没能正确使用放大镜的功能等。这样的课堂问题背后暴露出了学生在观察蚂蚁时存在问题或困难。同时,在科教版五年级《光》单元中涉及到“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到一点”这个知识点,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中涉及到放大镜知识点以及放大镜组合成简易显微镜的知识点。笔者将这一系列知识进行串联,将如何解决该问题变成STEM理念学习的目标,设计了适用于六年级学习的自编内容《放大镜支架》。

2 创设情境,生成学习目标

儿童具有一种天生的、强烈的了解世界的愿望。皮亚杰认为,儿童生来具有的好奇心是驱使他们探究事物的基本动力。当给学生提供与原有知识或原有经验不同的挑战性环境时,他们的认知平衡结构被打破,从而驱使他们去解决面临的认知冲突。

在《放大镜支架》一课中,为了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笔者引用视频资料,通过学生间对话描述三年级学生在观察蚂蚁时遇到的困难:(1)手拿放大镜时,不方便记录观察结果。(2)放大镜晃动,不能很好地进行观察。(3)蚂蚁乱爬,需要限定环境。笔者将学生整理所得的“困难”以表格形式得以呈现,引导学生初步设想“产品”的理想雏形。在这一环节中,目的是让学生达成共识,在讨论过程中生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为接下来的设计定方向。

3 关注思维,激发头脑风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现有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产生矛盾的点,这个点就是值得深挖的思维点。我们的课堂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包括横向与纵向,小组内或班级内进行头脑风暴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生的争论过程中,他们着手思考如何论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两个关键点:“用什么放大镜”与“如何让放大镜‘浮起来”。问题的提出,证明了学生对于“产品”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方向,开始对于制作材料进行筛选,同时也接下来的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猜想。

接下来,学生在你问我答的过程中解决了上述两个关键点,并选定制作材料为放大镜和透明塑料杯。学生们对于几款杯子都进行了比较,发现一些透明塑料杯直径太大,不能支撑住放大镜,小的透明塑料杯却可以。在一致确定使用小的透明塑料杯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各组的设计图呈现的结果往往不同,主要表现为放大镜放置的高度不同。学生们看到这样的结果也表现出了讶异,这时大家意识到对放大镜的高度是不是存在要求,有学生就提问到:放大镜应该放多高呢?

这一刻学生的求知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他们渴望知道关于放大镜放置高度,想证明自己的设计是正确的。这时,笔者协助学生回顾放大镜可以汇聚光线到一个点的知识,引出“焦距”、“物距”概念,使学生知道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可以发挥放大的作用。经过实际测量,学生们发现塑料杯高度太低,并不合适,于是之前选定小的透明塑料杯作为制作材料的决定被推翻。此刻,学生对于“产品”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对于制作材料的选择有了更为全面的考量。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学生对于制作材料的选择一直围绕杯子,于是笔者引导道:“塑料杯不能满足我们要求。生活中,有没有哪些物品和塑料杯接近,同时高度更高,有调节的空间?”有学生面露得意地回答道:“我知道了,农夫山泉水瓶正好,拿出了瓶子。你们看,上面小下面大,大小都能调节,是不是完美!”

经过一系列的推敲和论证,“产品”制作的材料最终决定了下来。在这一环节中,设计的核心在于关注学生的每一句话,尝试着用问题梳理、实物展示等方法为学生解决“困境”,保证他们讨论的流畅性,并始终围绕学习目标。

STEM教育是关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真实性。当问题的难度略高于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停顿或激烈争论时,教师需要格外留神,因为这时学生思维遇到了困难。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除了在教学设计时做足预设外,还需要准备相应的材料,使得学生不必凭空猜想,以免产生天马行空的设计。

4 落实细节,融入STEM理念

工程设计步骤是每一节STEM课的核心。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设计还比较陌生,设计是需要教师提供有力的支撑,学习单就是方法之一。笔者按矿泉水瓶1:1比例绘制了学习单,同时标注了高度和宽度,方便学生对于矿泉水瓶的设计和改造。在设计过程中,虽然图片是平面的,可塑料瓶是常见之物,学生较为容易进行空间转化。由于图片和实物是同尺寸的,学生可以在图片上直接进行模拟裁剪。确定裁剪位置是需要学生通过测量知道放大镜的内直径和外直径,对应到矿泉水瓶的直径。此外,学生在前面学习到“焦距”的概念,也需要一并考虑进去。这就要求学生对于自己的设计进行全面的思考。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脑海中的产品模型逐渐清晰,这为后面的个性化设计打下了基础。有些小组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开始进行思考:[组内讨论1]:我记得三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观察蚂蚁的头、胸、腹三部分,还有足。我们都是从上面看,能不能从下面看呢?[组内讨论2]:视频里,小妹妹用尺子量蚂蚁长度,蚂蚁哪里会配合,她太天真了。师: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蚂蚁一放上去就能知道多长呢?生1:放一把尺子在底下就好了。师:其他人觉得呢?生2:它爬到尺子外面就不行了。生3:底下全是尺子就好了呀!师:大家可以想想数学课上老师是怎么教大家比较长方体的大小的?生1: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哦!我知道了,全部画出一厘米的格子就好了。(兴奋状)生3:蚂蚁又没有这么長,我觉得一毫米就够了。

学生们一开始制作的是“产品”的基础模型,可学生完全不会满足于完成一件毫无新意的“产品”,他们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设计出更适合解决三年级学生观察蚂蚁的“产品”。有了这一驱动力,学生开始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设计,回顾自己在观察蚂蚁时遇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改造“产品”。于是,有的小组设计了两个支架,方便观察蚂蚁腹部;有的小组设计了可以放置两个放大镜的支架;有的小组在支架上增加了刻度纸,可以直接测量出蚂蚁的长度和宽度。当学生们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更具特色、更受低年段学生喜爱时,STEM的设计理念才真正得以落实。

5 多元评价,鼓励学生登台秀

评价是STEM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检查了学生的设计,同时也给他们展示设计的平台。在《放大镜支架》一课中,“产品”优劣的评定有着一套详细的标准,小组成员相互试用“产品”进行互评。有了“产品”展示,各小组争相上台介绍自己“产品”设计的亮点和巧思,还有小组特意创作了宣传标语。同时,有了评定细则,台下的学生会对展示的“作品”提出具有正对性的问题,如“你们如何确定两个放大镜之间的高度”等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变成了严谨的裁判员,围绕产品标准对每件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的检验,给予公正的评分。STEM理念的的融合,使得科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或许STEM项目课程太“宏伟”,但打造融合乐STEM理念的科学课堂定是力所能及的。当在教学中努力践行新理论、新知识,通过精心设计课程,把新理论逐步渗透到每一次、每一步的教学活动中,科学课堂将焕发新生。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赭山小学)

猜你喜欢
塑料杯支架蚂蚁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消失的小鱼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提供教学支架,突破教学难点
蚂蚁
iBed Tablet Stand平板支架
用“四步叩问法”突破共点力平衡中的支架问题
蚂蚁找吃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