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

2020-09-22 15:25彭静云
读天下 2020年2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

摘 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需要。当前,大学生存在劳动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问题,高校、家庭、学生自身必须积极重视劳动教育,并把劳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

一、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将鼓舞着广大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培养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培育劳动情怀,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劳动成为每个大学生心中最亮丽的底色。当前,我国任务发展艰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劳动素质和劳动能力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加强劳动教育,一方面能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专业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又能引导大学生把所学知识融入实践,投身于祖国建设中去,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

(二)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需要

劳动创造了人和社会,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结构,勞动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加强劳动教育和劳动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他们磨炼意志,锤炼品德,锻炼体魄,增强荣誉感,提高抗压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有良作风,提升心理和生理素质。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将促进他们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协调发展,在劳动中使自身的人格和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和培养。推动大学生把劳动意识内化于心,并在劳动实践中丰富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二、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

新时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思维开阔、勇敢自信,但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环境优越,未经历艰难困苦的生活,他们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行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想劳动,不愿意劳动,甚至鄙视劳动,没有认识到劳动对人生理、心理产生的重要作用。他们宁愿睡懒觉也不愿意去食堂吃早饭,要么就是点外卖;花钱请人取快递;找人替课替考;衣服脏了堆起来拿回家父母洗或者拿出去干洗,有的不愿意洗袜子,甚至购买很多双一次性的袜子;寝室脏了也不愿意打扫卫生,这些不良现象在校园里屡见不鲜。他们学习上想着走捷径,考试作弊,抄作业,应付老师;生活上贪图享乐、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回到家中父母多累都不愿意帮忙分担家务,不懂得心疼父母;短距离外出不愿意走路或者坐公交,要打滴滴或者出租车接送这些行为和现象都给大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二)大学生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在校园里大学生随地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上课吃完的零食垃圾、水果皮等随手就扔在课桌箱内,有的学生在宿舍和教室墙上乱涂乱画,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不负责,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公共利益;在生活上,某些大学生存在挑食的现象,不爱吃就随手倒掉,浪费粮食,也不心疼父母的劳动成果。把父母的血汗钱拿去吃喝玩乐,与同学间进行攀比,盲目消费。

三、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学校方面

针对大学生不会劳动、不愿劳动等现象,高校要加强教育引导。从思想上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劳动,体会劳动对锤炼品德修为,提升劳动技能的重要性。体力劳动上高校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脑力劳动上要让大学生不断更新知识,积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对一些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把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优势,就是要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积极体验劳动,培养劳动意识,提升劳动兴趣,加强劳动锻炼。把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中去,增设劳动课程,并纳入必修课中,把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综合情况纳入评优评选、奖助学金评定、党员发展中,作为重要的评选依据。保证劳动教育的学分、课时,优化劳动教育资源,保障师资水平,提供专门的实践场地。积极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增强劳动教育效果,引导大学生真正行动起来投身到劳动实践中去,形成热爱劳动的精神和态度。此外,高校可以多提供学生劳动锻炼的机会,开展校内勤工俭学,多增加像图书馆管理员、食堂兼职、宿舍助管等学生岗位。发挥校学生会、社团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家庭方面

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头参与家庭劳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引导大学生分担家庭劳动,加强日常劳动锻炼,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还应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端正劳动态度,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让他们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人生哲理。同时,还应鼓励他们走进田间地里,走进社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家长还要主动和学校进行沟通,形成良性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

(三)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劳动,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在校期间,养成勤劳的习惯,热爱劳动、讲卫生,学会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培养自己的自立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此外,可以勤工俭学,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参加一些校外活动,例如,进入社区、基层、企业、农村的实践活动,参加养老院、残疾儿童福利院服务等活动,通过服务他人,提高自己的劳动积极性,培养自己的集体参与能力,帮助了解社情、民情,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把良好的劳动习惯贯穿于自己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将来步入社会,报效祖国做最充分地准备。

参考文献:

[1]严明.对21世纪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73-74.

[2]孟国忠.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实现的机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85-87.

[3]刘向兵,李珂.论当代大学生劳动情怀的培养[J].教学与研究,2017(4):83-88.

作者简介:

彭静云,吉林省吉林市,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