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思考

2020-09-22 12:24王佳勋
读天下 2020年25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少数民族

摘 要:指导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精准就业是发挥高校优势,助力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贫困学生的择业心理、就业认知和职业匹配,需要高校给予更多准确的支持和帮助。思考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办法,要从家庭、社会、民族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找出难点。指导精准就业的路径要从学校教育、心理辅导和鼓励创业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脱贫之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少数民族贫困毕业生群体作为高校毕业生里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具备了“少数民族”和“贫困生”两大特征,其就业情况与一般毕业生相比具有特殊性,更需要多一些的关注和重视。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既有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又是高校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做好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咨询服务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 指导少数民族贫困生精准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根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较去年增加4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少数民族贫困生也面临同样的就业压力,高校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潘文兴(2017)认为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民族团结统一、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学生一般来自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经济相对落后,是贫困人口的高发区域。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中的优秀人才,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对带动当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是有帮助的。另外,这类学生往往来自贫困家庭,学生的就业对家庭的脱贫“摘帽”会有直接的影响。“实践中,贫困家庭只要‘一人就业,基本都能实现人均收入超过2800元貧困标准线。”大学生是高质量劳动力群体,一旦就业成功,其贫困家庭脱贫概率将大大提升。另外,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民族文化风俗的影响,贫困发生原因常伴有代际传递的特点。如果毕业学生就职理想工作,收入可观且稳定,就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

二、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择业的现状

(一)回乡稳定就业较多

唐菲(2019)调查四川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情况发现,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回自己的生源地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刘艳枫(2017)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情况时发现,毕业生在选择理想工作地点时,选离家较近的中小城市的占比最高。计划考公务员和考事业单位的同学总占比最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回到家乡就业。另外,选择工作类型时,倾向于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国企等行政机关。其中,少数民族贫困生由于长期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经济的压力使得他们对摆脱贫困更加急迫,且期望不再返贫。少数民族贫困生受本民族坚守故土思想的影响,在择业上选择回乡且选择“铁饭碗”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强。

(二)考研和创业较少

少数民族贫困生选择考研的人数较少。原因是学生从小接受双语教学,汉语水平较弱,以往基础知识学习时就存在语言困难,导致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而考研不但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而且对英语等专业性知识的储备要求更高。另外,少数民族贫困生和其家庭都已无力再负担继续深造学习的费用。贫困家庭脱贫的急迫性,促使学生更愿意选择先就业。创业也是少数民族贫困生较少选择的出路。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自身能力有限;二是学生缺乏创业原始资金积累。创业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通过创业实现脱贫致富是许多学生的愿望。而创业前期需要时间、精力和资金的高投入,并且无法确定回报率。对少数民族贫困生来说,知识能力有限、负担过重、风险过大,即使想要尝试创业,往往也因为现实而选择放弃。

三、 指导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精准就业的路径

(一)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制定职业计划

提前掌握学生的职业期待,帮助学生设计出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大一时,就对本校在读少数民族贫困生进行职业期待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家庭详细住址、个人发展倾向(工作、考研、创业)、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排序(家庭、薪酬、提升空间)。通过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掌握学生初期的职业期待情况,了解其家庭实际情况。大二时,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情况和个人意愿,制定出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形成详细计划表报给辅导员或有创业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审查。大三时,学生定期向辅导员或教师汇报职业计划表的执行情况,辅导员或教师做好就业方面的答疑解惑工作。大四时,学生落实职业计划,辅导员或教师提供好就业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毕业到新发展方向的过渡。

(二)加强心理层面的就业指导,增强就业心理素质。

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特殊心理,也要特殊处理。择业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对就业的认知和态度。少数民族贫困生多来自贫困地区,生活条件和基础知识都远低于同龄同学,在学业和生活中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学生即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的矛盾心理,严重影响就业质量。学校还要安排有心理咨询资质或相关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以讲座、座谈会的形式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来开展辅导工作。在尊重学生意愿的情况下,引导他们扩大人生格局和视野,增强对未来的信心。打破坚守故土的思想,勇敢走出安全区,直面竞争,接受自己,增强对未来的可控感。

(三)举办针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的优秀校友座谈会

已有的《职业发展与创业就业指导》是培养所有学生就业能力的,具有共通性。而少数民族贫困生具有特殊性,需要补充特色化的就业教育,精准指导。所以高校可以举办优秀校友座谈会补足这类需求。参与座谈会的嘉宾选择曾经同样是少数民族贫困生的优秀校友,可以是青年企业家、大型公司高管、政府部门的优秀干部等等。请优秀校友介绍自己的职业发展经验,以真实案例给少数民族贫困生介绍不同职业选择的利弊。现场互动提问,对学生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并鼓励学生及早确定目标后努力拼搏。少数民族贫困生除了可以获得实用的职业指导建议,还可以借此机会拓宽人脉关系,获得新的社会资源。

(四)校与民族地区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定向招聘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大型优质企业较少,但地方龙头企业仍然具备雄厚实力。这部分地方龙头企业扎根本地市场,特别需要了解本地情况的当地人才加入。少数民族贫困生作为民族地区的“双语”劳动力,注入企业中,将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加上,少数民族贫困生倾向于回乡发展。为了精准对接学生就业,高校可以主动与民族地区企业洽谈,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协议。企业提出合理用工需求和名额,高校将名额分配到校内各个对口专业。鼓励符合培养条件的少数民族贫困生自愿报名,通过寒暑假进入企业里深入实习和了解,让学生和企业提前磨合适应。等到学生顺利毕业后,就能完成定向招聘,实现学生的精准就业。这一策略能增加少数民族贫困生获得稀缺社会就业资源的机会,提升高校就业率,又能保证就业质量,减少离职率。

(五)健全创业扶持机制,孵化有创新性的民族项目。

少数民族地区雖然经济水平不发达,但拥有丰富的未开垦的自然资源和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更愿意回到家乡发展,除了找工作以外,还可尝试创业。高校需要针对想创业的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帮助挖掘家乡特色创业项目。例如,特色民族餐饮、特色农副产品、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等等。即使是贫困的民族地区,也可以通过深入探索挖掘出特殊的创业价值。而作为当地政府部门,对少数民族贫困生进行的创业项目,要做好评估把关。对有市场价值的创业项目,要多开辟绿色通道,大力扶持其创业。地方政府要健全针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创业扶持机制,为孵化项目做好准备。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比赛来获得能力提升,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学校、政府和学生,三方联动合一的创业扶持机制,才有可能实现少数民族贫困生成功创业。

四、 结语

少数民族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相当重要的群体。其就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还对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事业,以及我国的民族团结有一定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提高其就业率,是当前保就业、稳就业的工作重点之一。通过引导少数民族贫困毕业生扩宽眼界和格局,对就业和人生规划树立新的认知,改变学生陈旧的择业观。学校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等方面精准施策,加大帮扶力度,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再通过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协调配合,就能真正做到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生提升就业数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潘文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7(4):138-141.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唐菲.四川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2):100-104.

[4]刘艳枫.人力资源竞争力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2017(4):119-123.

作者简介:

王佳勋,四川省西昌市,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少数民族的服装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