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传华
学校教育的育人具有时代性和普适性,如何看待恢复高考以来,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高中阶段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对我们看待现今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的时代性是必然的,教育的普适性在任何时候都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二者的关系造就教育的美好,育人的本真。
2019年,由知名相声演员于谦主演的一部校园主题的电影《老师好》(又名《致我们最好的时光》)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触动了几代人的柔点和痛点。从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角度看,可以给教育工作者很大的启示和启发,我们可以结合它来探究学校心理教育的时代性和普适性,感受相同文化底蕴下,不同时代背景中学校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特点、措施和方法,以及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
《老师好》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偏远山城。南宿一中的优秀教师苗宛秋(于谦饰)踌躇满志,迎来了新一届的高中学生。开学第一天,霸气十足的苗老师便给这群个性张扬、问题多多的学生一个下马威,无论是桀骜不驯的混混洛小乙,还是一脑袋鬼点子的王海,无论是投机倒把的“耗子”,还是虚荣张扬的关婷婷,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只不过这帮孩子表面顺服,背地里却与苗宛秋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在“战争”的过程中,专横的苗宛秋不时展现温情的一面,他的古道侠肠更是令孩子们暗自佩服。转眼三年的时光过去了,懵懂无知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似乎开始认识到苗老师最真实的一面,最终这个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成为一个不可分离的主体。
我们以《老师好》中校长和教师、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为主要着眼点,探究国内高中教育管理四十年的“变”与“不变”,看一看校园中的两大主体的关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来分析、归类不同的类型以及反应措施。
自从恢复高考的“老三届”以来,现行的高考教育体系已经实行了40多年,高中生活成为无数莘莘学子永远无法忘却的情感记忆,它包含了所有学生,包括“好学生”“坏学生”“特殊学生”等的美好时光,就像影片结尾所说:“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30年前,霹雳舞曲、《吉米吉米阿加阿加》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冬天里的一把火》等都是那个年代独有的画风,这一个个潸然泪下的场景,诉说着每个人青春的美好。影片《老师好》体现了三代老师的故事,苗宛秋在他老师的点拨下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多年后他又以自己的方式不知不觉影响着优秀学生安静、调皮学生王海等,安静志愿报考北大中文系,而王海希望做个老师。“中文系”“当老师”的理想决定了学生选择了一个注定与权贵和财富绝缘的专业和职业,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某些特征。30多年前是一个理想主义盛行的时代,文学和教育曾经引领了时代的风尚,新时期的人文知识分子重新张扬了“五四”的启蒙主义姿态,并以精英的贵族气质和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感染了失去灵魂的“文革”一代。北岛、路遥、海子等曾给无数年轻人以梦想。作为“五四”百年纪念的现在,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个无声的致敬吧。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传统道德文化的断裂,致富几乎成为学子们的共同核心目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与其说是一种科目选择倾向,毋宁说是透露了我们教育导向的巨大偏离。在封建社会的士子们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经世致用色彩,在当代教育下已经蜕变成安全的生存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尤其是处于转折时期的高中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征,而这种特征,在较低学段和较高学段的倾向相对不明显。
教育具有时代性,但也存在着共同性,这正是影片能引起不同年龄的人有共鸣的原因。虽然年代变了,但不同时代师生之间的情感内核却没有改变。不过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物质条件还没有那么丰富的时候,师生之间这种纯粹真挚的情感较现代就显得尤为突出,而这也正是打动于谦老师并使他最终成为该片主演及监制的主要原因:“我们那个年代,大部分老师都和苗宛秋一样,把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奉为第一要义。”尽管现代的社会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校园的主体没有改变,还是教师、学生两大主体,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在管理、教育、感染督导学生的作用,始终是教育的一大重点工作。
我们从教师的身份和学生的几个主要類型,反思教师和学生的现实困境和特点,力求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学校教育的普适性。
先说教师。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十字路口,而最重要的,可能就那么一两条,高考绝对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其中一条。这提醒我们要关注师生关系,思考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尤其要重视高中教师的人格魅力,管理技巧和情感的导引。在电影中,苗宛秋在课堂上正言厉色,私下却展现了慈祥、和蔼的一面,这正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特点。但是,所有优秀的教师都一定是一个矛盾体,正是这种矛盾性丰富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量。就像社会中,伟大的英雄和动人的爱情固然让人羡慕,但缺少悲剧的力量。也许《孔雀东南飞》让人遗憾,也许《蓝桥遗梦》给人忧伤, 它们都从不同角度显示了某种悲剧性;名将璀璨、英雄辈出的古老中国从来不乏李靖、徐达等盖世名将,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武侯和老母亲在脊背刺刻“精忠报国”冤死风波亭的岳武穆更让后人铭记。这是因为在成败论英雄的背后还不乏情感的奇妙力量。
“悲剧”和“情感”并不总受人们喜欢,但是令人尊敬。因为前者连接着“集体主义”的崇高,后者连接着“个人主义”的优美。崇高和美丽就像鱼与熊掌,常常意味着不可兼得,这就带来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矛盾性。在岳飞的形象中,“精忠报国”的崇高与岳母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忠孝不能两全”的遗憾,因而在岳飞这个伟岸身躯的背后,隐含着岳母动人的个人形象。就此而言,英雄就不免带有崇高和悲剧的双重因素。教师这个职业形象很难与英雄相提并论,但是,这个职业所包含的矛盾性却恰恰与英雄和理想交集在一起。特别是班主任,他们常常面临着“班级”这个集体和家庭的矛盾。优秀的教师总是处于“集体”和“家庭”的两难之中。
苗宛秋是一位好教师,他因为“强横”和“霸道”而被学生称为“苗霸天”。可正是这个“苗霸天”在一次次分房面前选择了退让,在一次次的委屈面前选择了沉默。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如此优秀的他在學校这个体系中“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蕴含着多少的无助和忧伤。“大义凛然”的苗霸天在回到家中,看到小女儿手中的雪糕和站在旁边的“坏学生”洛小乙,他以为家人受到威胁而挥舞着一把破扫帚乱舞的场景,既让人捧腹,又让人忧伤不已。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是亡命之徒,而是一群被理想主义驱使着走向崇高的普通人。就如电影中的旁白,“感谢你没有捅破我伪装的坚强”,人之所谓坚强,是一种面对困难的勇敢,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崇高。普通人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爱,对优秀的教师而言,他们爱学生,爱家人,而恰恰很少爱自己。苗宛秋面对家人、面对得意弟子安静如此温婉可亲,面对洛小乙和其他小混混对自己的威胁却毫不退让,也许这才是英雄本色。在苗宛秋身上,正是体现了教师的“英雄”主义色彩。就这点来说,我们应该尊敬我们的教师,尤其是我们的班主任,他们正是这平凡生活中的英雄。
当然每个人都受制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在高三毕业之际,苗宛秋悄然离开,应该是当下对那个年代教师的一种反思。苗宛秋的遭遇也反映了教师自身定位和任务的矛盾之处。在现实中,大多数班主任都是理想主义者,在不如意的现实面前,都有着“望生成龙”“望生成凤”的期待。因而难免把梦想强加到学生头上,逼着学生去实现。可是在本质上,教师也像家长一样,在内心里护爱学生,尤其是班主任,常常为了班级自己掏钱奖励进步的学生,救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不放弃那些所谓的“坏学生”。优秀的教师应该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悲伤着学生的悲伤,时时督促学生争分夺秒地学习。另外,就像电影中所揭示的,教师也面临着职称、分房、补课等苦恼,他们也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之中,所以现实中的教师是立体的、多元的、复杂的。因而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是学校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本身,都无法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因为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由现实问题所导致的,教师所面临的困境只能由更高的层次去分析、研究、解决。就学校本身来说,可以通过心理课堂讲座,丰富教职工活动,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等方式来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但从根本上而言,最关键的是要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国家和社会要给予其现实的待遇保障和职务职称的晋升渠道。
青春不会消亡,它只是躲在某片绿荫下慢慢疗伤。送走了一届届毕业生,又迎来一批批新同学。尽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社会结构和组成却不会轻易改变。就像人的血型一样,这世界上有几十亿人,血型就那么几种,我们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某种共性,并通过共性的行为来改变他们,督促他们进步、成长。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作为教师,我们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他们,但是遇见了他们,通过感受爱、责任和成长,才给了我们一段段最好的时光。因为每日回荡在每一堂课上的“老师好”,那些稚嫩而响亮的声音,便是人世间最美的天籁。
基金项目:济南市十三五重点课题“至真教育”特色理念学校创建行动研究,项目编号:135B2018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