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新 陈雁飞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整理、教师访谈、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以北京教育学院“国培计划”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组2010-2019年培训的2500多名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教研员为研究对象,结合10年来的培训情况与跟踪指导的实践经验,研究发现“国培计划”体育教师培训跟踪指导的实践问题聚焦于培训前中后跟踪指导投入不一、培训前的跟踪指导内容较为单一、培训中的跟踪指导浮于形式热闹、培训后的系统跟踪指导尚不足、培训后的跟踪指导支持不给力等方面,总结提炼出“国培计划”体育教师培训跟踪指导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体育国培;跟踪指导;实践问题;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8-00-04
“国培计划”是我国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带有方向性的改革,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自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国培计划”体育教师培训(以下简称“体育国培”),至今10年的时间,为各级各类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国培”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体育国培”作为一项制度,能否得到巩固与发展,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关键还在于“体育国培”的质量与效果,这也是北京教育学院作为持续性承训单位不断追求与思考的核心问题。为此,每期“体育国培”,北京教育学院“体育国培”项目组均会对参训学员进行跟踪指导,打破以往的培训跟踪指导仅仅将视角放在培训后的局面,基于参训学员培训困惑的形成与解决、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与途径,将跟踪指导的时间界定在体育国培实施前中后,将跟踪指导的内容界定为学员培训前期的需求调研、培训期间的综合表现、培训后的满意度,以及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的行为与表现。虽然这种形式的跟踪指导会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对于提高“体育国培”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国培”跟踪指导的实践问题
从这10年参加“体育国培”的学员匿名评价和培训后的跟进来看,“体育国培”实施还是很成功的,得到参训学员及其所在地区教育部门、学校的认可,且学员培训后多数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起到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参加“体育国培”后多数进行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引领活动,但是“体育国培”学员对于跟踪指导还是提出了一些疑惑,指出了“体育国培”跟踪指导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体育国培”前中后跟踪指导投入不一
从“体育国培”学员个人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人对跟踪指导都会有一定的需求,包括培训前期调研、培训组织实施、培训结束工作过程中的跟踪指导都有不一样的需求。因此小部分没有被跟踪指导的“體育国培”学员就对培训前“积极”、培训中“热闹”、培训后“冷清”的现状颇为不满,认为“‘体育国培很成功,培训前期的电话、短信、微信不断,但培训后的跟踪指导是失败的,省市缺乏有效的管理政策,在培训后的两年中,基本上无人过问,这样的‘体育国培可能会导致更多资源的浪费”。但从“体育国培”整体来看,在当前人财物不是非常充沛的阶段,在当前培训制度不是非常完善的时期,暂时要想实现人人在培训前中后都被跟踪指导还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承训单位把更多的重心放在培训前期和期间的跟踪指导,至于培训结束后的跟踪指导,会根据实际情况抽选一定比例的参训学员作为跟踪指导的对象。因此,如何让每一位参训学员在培训前中后都能享受被跟踪指导的权利成为“体育国培”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二)“体育国培”前的跟踪指导内容较为单一
在每期“体育国培”实施前,一般承训单位都会由项目组成员以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寄信件、组建微信群等各种方式联系,以确保每一个省市推荐的参训学员都能及时来参加“体育国培”,久而久之,逐渐将确认参训学员是否参训成为“体育国培”前跟踪指导的核心工作,忽略参训学员对即将参加的“体育国培”深入了解的期望,忽略“体育国培”项目组成员对参训学员培训需求深入了解的良机。因此,如何让每一位参训学员能在“体育国培”实施前就接触与培训直接关联的跟踪指导成为“体育国培”需要关注的一个环节。
(三)“体育国培”中的跟踪指导浮于形式热闹
关于培训期间的跟踪指导,一般“体育国培”承训单位都比较关注,且投入力度较大,贯穿培训全程,参与人群较多,形式比较丰富,如由项目组成员或是指导教师通过课后小组研讨、微信实时互动、网上论坛对话、作业成果指导等方式,以确保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被跟踪指导。但真正高质量地实现跟踪指导需要教师与学员的共同投入、需要增加教师与学员的额外工作量,且每次跟踪指导都要精心设计主题、目标、内容、互动、成果等因素,而不是将培训学员和指导教师集中在某个教室、或是某个时段、或是某个微信群、或是某个网络平台就完成任务了。因此,如何精心设计不同主题的高质量的跟踪指导活动就成为“体育国培”需要强化的一个核心。
(四)“体育国培”后的系统跟踪指导尚不足
“体育国培”学员对于培训后系统跟踪指导的要求还是很迫切的,这项工作应该是由承训单位和学员所在当地教育部门联手进行。“体育国培”后承训单位多数会依托网络平台继续组织一些以参训学员为中心的交流活动,时间形式可以不限定。而相应的当地教育部门也应出台一些政策确保“体育国培”学员参训后的跟踪指导,开展相应的体育教科研活动,巩固培训实效的持续性,如有的学员呼吁:“上级领导部门要督促‘体育国培学员所在单位关注参训学员的发展。‘体育国培学员训后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可在培训学员之间成立一个社会或民间团体组织。”因此,如何打造系统化、个性化、实效化的“体育国培”后跟踪指导成为“体育国培”需要重视的一个关键。
(五)“体育国培”后的跟踪指导支持不给力
按照“体育国培”的最初设想,“体育国培”学员训后要在所在学校和地区起到“种子”教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以确保体育教育新理念的传播和生成,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增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但根据访谈得知,一些“体育国培”学员在训后并没有得到必要重视,没有实现预期的成果效应;有的“体育国培”学员表示参加培训后观念有很大改变,但回到单位后不得不屈从于中高考升学、工作量繁重等压力,原有的培训实效并没有很好地具体落实;有的学校刚开始很重视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逐渐不重视。上述种种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国培”学员回到学校主动投身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的热情和态度,进而影响了“体育国培”的长远与辐射效应。因此,如何加强承训单位、地方主管教育部门、学员所在单位对“体育国培”后跟踪指导的实质性支持成为“体育国培”需要攻克的一个难关。
综上所述,为期10~20天、集中面授为主的“体育国培”只是提供给参训体育教师短暂的学习机会,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真正改进尚需培训前中后成果的探索实践,尚需培训前中后问题的碰撞解决,尚需培训前中后系统的跟踪指导,尚需“体育国培”承训单位不断的反思、研究、实践。
二、“体育国培”跟踪指导的提升策略
“体育国培”在体育教师职业生涯中仅占据很小的时间比重,但通过培训能够促使体育教师形成自我继续学习、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跟踪指导能对培训实效、辐射影响、学员发展等起到助推作用,经过每一次“体育国培”跟踪指导,承训单位都能取得更鲜活的经验,更进一步地了解“体育国培”需求所在、“体育国培”实效呈现,从而使得“体育国培”的针对性更强、质量更高。北京教育学院“体育国培”项目组经过10年的摸索,总结提炼出一些比较成熟的“体育国培”跟踪指导策略,供大家商榷。
(一)围绕培训困惑进行实时跟踪指导
培训困惑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隐性指标,也是动态发展的。根据培训阶段的不同可将培训困惑分为三类,即培训前困惑、培训中困惑、培训后困惑,针对三类困惑展开形式多样的实时跟踪指导。
培训前困惑的实时跟踪指导第一,通过前期文献综述、以往培训经验提炼出一些问题,如有效体育教学、表现性评价、品质课堂创设等;第二,根据“体育国培”前期提供的学员基本信息进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基本划分,根据项目组研发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诊断标准,清晰不同阶段的发展瓶颈;第三,采用一对一电话访谈、微信群研讨、问卷调查、主题班会等方式,了解参训学员的一些困惑;第四,请每一位学员思考“一个最想解决的问题”,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或自身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影响较大的、自己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第五,将所有的假设与验证问题一一对应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出一些此次参训学员培训前的共性与个性困惑。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育国培前的跟踪指导内容较为单一”的问题。
培训中困惑的实时跟踪指导主要是通过学员每日撰写一思一获一问、粘贴在宣传栏的培训感言,课堂上、课后、三师网、京师网的互动交流,项目组在课余活动、用餐休息、外出观摩等间隙时间对部分参训学员进行访谈,实时了解参训学员对培训的课程、内容、教师、资料、形式的要求与建议,了解经过培训中产生的问题碰撞与思想共鸣,将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新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如校本教材的星级评价制度、有效体育教学的监测实施等,转交到后阶段对此领域擅长的授課专家手中,由其进行解答与交流。此外,项目组还会根据培训需求,精心设计跟踪指导的主题、目标、内容、互动、成果等因素,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跟踪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育国培中的跟踪指导浮于形式热闹”的问题。
培训后困惑的实时跟踪指导首先是通过学员撰写培训总结、填写后期问卷、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获得第一手的培训未解决的问题,如SPARK、运动教育等美国体育课程的本土化改造、运动项目特性分析与真实情境创设等;其次是采用一对一的方式,由培训班主任作为联络人在培训结束后半年内发放一次问卷调查,涉及面不低于80%,收集培训后半年内的问题,如体育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化、体育校本教材的合理开发等;再其次是依托京师网、三师网、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建立与参训学员的长效互动,努力实现参训学员跟踪指导全程“零缺失”,提供多方面的教科研资源支持,在实际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问题答疑解惑,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科研转化、很多优秀教学经验的理论升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育国培后的跟踪指导面不全”的问题。
(二)围绕培训产出进行打磨跟踪指导
培训产出是检验培训质量的显性指标,比较容易监测。由于体育学科特性使然,体育教师更善于肢体语言,不善于文本语言,因此培训学员产出的打磨跟踪指导,更多的是关注培训学员的教科研能力提升,主要是每期“体育国培”均围绕某一个主题、依托某一种产出,进而开展各有所侧重的跟踪指导,并最终生成相应的培训成果。
具体的打磨跟踪指导过程需要“体育国培”学员、“体育国培”项目组、学科指导专家联合推进。第一,“体育国培”项目组在培训之前根据前期调研结果进行成果的选题策划,确定培训主题和产出形式,“体育国培”学员在培训期间根据规定主题完成培训产出,收录成册;第二,“体育国培”项目组对培训产出进行分类整合,以完成质量高低为第一原则,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符合成果指向的培训产出;第三,“体育国培”项目组组织学科指导专家就当前精选出的培训产出进行跟踪指导重点的研讨,并共同修订完成3~5个培训产出参考范本,包括体例格式、内容要点、撰写要求等,同时确定好不同项目、学段、类别或其他条件的跟踪指导专家,一并由班主任作为联系人发给每一位被精选出的培训产出学员作者的电子邮箱;第四,精选出的培训产出学员作者与跟踪指导专家采用网络或电话等形式进行某个重点问题的跟踪指导,往返数次,直至所有的培训产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观点、参考性价值、高水平质量,集结出版或是期刊发表。而这种一对多、任务驱动、跟进式的打磨跟踪指导,从被跟踪指导学员各自的教学特长、教研成果出发,提升参训学员在跟踪指导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指导专家联手精心打磨形成一个个喜人的科研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育国培后的跟踪指导支持不给力”的问题。
(三)围绕培训个体进行定位跟踪指导
培训个体是推动培训质量的样本指标,是指向个性需求的。“体育国培”承训单位应不断完善参训学员的电子档案,将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绝招、培训总结、专题报告等参训学员的研修成果存入其中,并通过跟踪指导参训学员问题解决反馈报告、赴参训学员所在地调研巡访等与参训学员建立持续信息联系,进一步跟踪参训学员的成长轨迹,作为今后“体育国培”研究的素材。每期“体育国培”可精选10名左右不同地区、民族、专项、年龄、特长的学员,根据专业成长需求的不同,将培训个体的定位跟踪指导重点确定在优秀学员的教学、科研、教研三个层次,采用不同的定位跟踪指导方式促进培训学员专业化发展,具体如表1所述。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育国培后的系统跟踪指导尚不足”的问题。
(四)围绕培训发展进行热点跟踪指导
培训发展是推动培训质量的群体指标,是指向共性需求的。任何一次“体育国培”都不可能解决参训学员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参训学员的所有需求,每一次“体育国培”都是体育教师培训连续体上的一点。现阶段,“体育国培”学员一般只会有一次参训“体育国培”的机会,但每年每期的“体育国培”是连续的、发展的,是不同的、变化的。因此,“体育国培”承训单位可依托网络或其他信息平台实现围绕培训发展进行热点跟踪指导,如三师网、京师网、远程教育平台、微信群、公众号等,将每期“体育国培”的培训方案、培训课件、授课教师、下校观摩、培训成果、培训展示等所有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不同期参训学员的资源共享;其次承训单位可适时地就每年的培训主题开辟专题研讨,及时发布最新的培训信息,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学生体质健康、教师专业标准、深度学习等培训热点话题;另外,授课专家、培训学员均可在网站上发起有关培训、教学、工作等不同研讨主题,或是提出问题困惑、发表相关教科研成果,积极引导培训学员进行互动研讨,必要时还可邀请专家进行实时答疑,进一步促进“体育国培”效果的延续性和辐射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体育国培后的系统跟踪指导尚不足”的问题。
三、结束语
“体育国培”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跟踪指导是发现问题和改进培训策略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培训质量和促进学员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体育国培”应重视跟踪指导环节,针对培训前、中、后不同阶段,围绕培训学员、授课专家、项目组不同对象,依托教学、科研、教研不同形式,搭建电话、网络、实地等平台,联合承训单位、当地教育部门、学员所在单位不同力量,建立系统化、个性化、实效化的跟踪指导机制,最大限度地助推“体育国培”的质量提升,确保“体育国培”的长效影响,真正让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受益于“体育国培”,成长于“体育国培”。
参考文献:
[1]余新.“國培计划”十年研究综述与展望[J].教师发展研究,2020,4(01):48-54.
[2]王定华.新时代我国中小学教师国培的进展与方略[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1):54-61.
[3]张伟东,郭若艺,宋岭.教师培训跟踪指导中的实践问题及其模式改进[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11):10-13.
[4]陈雁飞.“国培计划(2011)”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构建与实施[J].体育教学,2011,31(0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