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学习的疑、悟、感

2020-09-22 10:11卢红芳
陕西教育·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诗作赏析古诗词

卢红芳

古典诗词作品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精华,其中的韵律之美、境界之美同一般性的知识内容一样,都应当为小学语文教师所重视。现笔者从疑、悟、感三个层次对此问题进行简要说明。

一、在疑中了解诗意

古人常说:“有疑则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这种说法肯定了疑问对于知识获取的重要作用,据此观点,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质疑,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良好认知。具体到古诗词作品学习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预习基础的作用,按照课程标准所提的要求,尝试自主浏览文本内容,并根据需要查询相关的资料。在古诗词文本中所包含的一些不易理解问题,完全可以在课前预习时予以部分解决,给古诗词的课堂学习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若预习时无法解决的,可以把疑问带到课堂上来,由全班同学共同进行商讨解决。例如,教学《山行》这首诗时,学生在预习时便可以从有关资料中发现问题:若直接把题目里的“行”字换为“走”字,是否可以?学生多数均会意识到这样不行,但至于为什么不行,却无法说清楚,这也就是学生无法体会题目里面的“行”字,在此处究竟是何意思。将这个问题带到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查阅工具书与结合诗词大意的办法,感受“行”字的内涵,学生意识到本诗是以枫林作为主景,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具有艳丽与热烈色彩的山林秋色图,那么题目中的“行”字便不单有“走”的意思,同时还有“游览”的意味,诗的境界便会因题目中的一个字而生动地呈现出来。

二、在悟中体会特点

当基本的疑问得到解决以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悟中体会作品的特点。我国绝大多数传承至今的古诗词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此课堂内外的精读、深思、熟悟、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欠成熟,无法有效深入地感受到古诗词作品中的情感,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词理解乏力,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悟中体会作品特点的重要原因。实践操作中,教师要与学生一同感受重点字词的意味、文本整体的魅力,并指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方法中再现作品形象,这都是“悟”的具体做法。

举例来讲,当接触到宋代诗人杨万里所创作的《小池》这首诗的时候,教师便可以要求学生基于诗作本身,在心中构想出相应的景象,并把此景象述说或者绘制出来。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注意把握诗作的“诗中有画”特色,一方面感受文字之美,一方面训练想象能力。利用这样的做法,学生可以更好地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而若还有余暇,那么针对更深刻的问题,如诗的三、四两句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一个“才露”,一个“早立”,二词前后照应,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情境,此时就可以由小组协作探究的形式共同进行感悟。

三、在感中赏析意味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领悟到作品的艺术魅力,而这种对艺术魅力的领悟还需要进一步升华,也就是在品读赏析的过程中,基于创作背景认知的同时加强底蕴了解。比如,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把课前工作做好,全面了解诗人在创作时的背景:当时正值大唐王朝的多事之秋,在面对家国不幸之后的一场胜仗时,诗人之欣喜与之前的悲愤纠缠在一起,其心境之激烈可想而知。通过了解这样的背景,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涵。而当教学完本诗之后,教师还可以做出相关题材的拓展,如引导学生品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示儿》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化对于同类题材主题思想的感知,以此来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关于在感中赏析这一点,小学古诗词内容的教学还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选入教材中的作品往往都具有比较生活化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将作品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诗的境界,为感悟的再度升华服务。比如《咏柳》《春日》《鸟鸣涧》《芙蓉樓送辛渐》《江畔独步寻花》等多篇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周边的公园中发现与之相类似的场景,并将这些场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与诗作语言进行对比,发现诗作的独特之处,从中汲取语文阅读与写作的灵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是相当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它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可谓是历史漫长、历久弥新,教师在与学生共同鉴赏经典作品时,应着力引导学生从疑出发、从悟进步、以感升华,深刻感受作品的深刻内涵,让艺术形式的魅力能够充分绽放。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南街小学

猜你喜欢
诗作赏析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现象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猜诗词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述说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