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生语文阅读与习作方法

2020-09-22 10:11李志
陕西教育·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习作读书文本

李志

當下各类考试中,得语文者得天下,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语文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与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语文素养的提升与阅读和写作是密切相关的,读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学生学习语文要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意识,始终筑牢个人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能够把生活中的点滴趣闻、山川景致、喜怒哀乐等用合适的语言文字描述出来。

一、中小学生阅读方法存在的问题

1.读书的深度不够

有的学生读了不少书,古今中外、文史哲科艺等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侃起大山来,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道。但真正要想从课外书中汲取营养,指导自身成长,确定人生方向,实现读书与写作相融共生的目的,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读书的深度不够,有数量,无质量。

2.读书的宽度不够

有的学生仅限于阅读课本及与之配套的书籍,虽然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一篇又一篇,课外书读了一本又一本,但要达到“解其意、理其技、懂其奇”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只知道课文的大致意思,并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写作技巧,尤其是具体到文本的字、词、句、段、篇中,如何释义,如何识记就显得字不随文、文不从心、词不达意、意不得体。例如,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些词语,换个词语不行吗?作者的这种写法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要想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可以通过工具书、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真正将读书与识文、读书与明理、读书与处世、读书与成长紧密结合起来,理解文本意思和文本思想,让阅读成为自己了解未知世界的一扇窗户。学生只有打开这扇窗户,才能足不出户览世间万物,品山川秀美,知圣贤礼仪,养浩然之气。又如,中小学生对排比、拟人、叠韵等修辞方法在表情达意、人物刻画、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方面存在的科学性、艺术性理解不深,领悟不透,读完课文后往往不知其意。因此,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只有将知识充分理解了,才能在读与学的过程中找到方法,发现真理。

3.读书的力度不够

学生读书时要勇于尝试敢于创新,要能够体会读书的快乐,明确读书的道理。一般而言,学生为什么要读书,就是因为他们想要了解未知世界或者某段历史、某个人物、某个故事,追求真理,开悟明智等。如果学生不愿意下功夫,只是蜻蜓点水,那么得到的效果肯定是不佳的,他们就不能够深入体会明其理、解其意的内涵了。古人“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起舞”等经典故事,既体现了下功夫的重要性,又体现了他们的心智、读书的境界与读书的状态。

二、中小学生阅读与习作方法建议

1.从阅读中明确方法

(1)扫清障碍法。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字、词、句、段、篇、章的学习障碍,可以让学生先理清字词,再理清句段,最后读通、读顺文章,了解文章的结构、文理层次和逻辑关系。例如,读长篇名著《红楼梦》时,可以让学生读一遍,将文中不认识的字词记下来,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注音、释义、解词。学生只有切实扫清了字词障碍,才能深入地品读文本。

(2)明词达意法。教师在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明文意、理层次、解内容。明文意就是大概知道文章所表述的意思,明确文章的立意、知道文体、确定类别。理层次就是根据文章内容理清层次、顺序、主次安排、详略布局、内容结构等。解内容就是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后,可对文意、文风、文体进行深入分析,并在读懂每一章节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文本大意,学习作者的写作技能与技巧。例如,人物的个性刻画,景色的深刻描写,意境的和谐塑造等,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神韵入心的感觉,能够感受人物描写的形象、准确、生动,景物描写的逼真、动感和柔美等,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留下深刻印象。

(3)细嚼慢咽法。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内涵,这一步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往往不能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不能达到明其事,知其理,解其意的效果。细品一字一词是学语言,精品一句一段是学作文,二者兼品才是学习语文。学生只要坚持从细品一字一词开始,到精品一句一段,反复品读,深入文理,直到熟读成诵,笔下生辉方止。长此以往,学生品读语文的能力一定会大大增强,他们的写作技能、技巧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4)零敲碎打法。任何一篇课文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境均不同,学生对文本理解就会产生许多的疑惑,正是这些疑惑常常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挖掘,以及对文本语言的灵活运用。例如,小学三年级语文《雷锋的足迹》一文中的“沿着弯弯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片段,学生熟读文章后对作者为什么要选取“沿着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小溪的寓意是以小见大,从字面意思来看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成大海,从含义上讲雷锋的一生就是从小事做起,一件件、一桩桩看似平凡的小事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

(5)实践应用法。任何时代的文章都有它创作的背景和意图,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通、读顺、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让他们模仿作者的原意,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片段进行仿写,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2.从阅读中感悟习作的智慧

(1)读后习作。作者写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思想或心灵触碰点,从喜、怒、哀、乐到酸、甜、苦、辣总会让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悟。作为学生要善于从文本的背后了解作者的用意、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者的情怀,这才是真正把书读进了心里。同时,学生如果能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所悟变为表达的冲动,这才算是把书读通了,读顺了,读懂了,读活了,真正理解了读书与习作的关系,了解了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思想情怀和精神世界。这种读书的方式才能称得上是研究性学习、独立自主学习和知识再生学习。

(2)悟后习作。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思考和感悟用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单元习作。学生单元习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冲动写作,当他们有了写作文的冲动,他们的写作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小作文,而是智慧碰撞的大作文,更是日月星辰的云作文,最终成为写人生、道社会、谈古今意识形态的大派送,而非支离破碎、星星点点的溪水浪花。

(3)看后习作。当然,产生写作冲动的诱因有很多种,最直接的是涉足其中,有感而发,犹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境况。因此,写作冲动的一种形式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沟通、再表达,另一种形式是研学旅行,只有眼见为实,才能光芒万丈,学生只有亲身体会了,才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3.从阅读中认识写作的意义

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写作,或者说是为了更好地写作。如果学生只写作不读书或只读书不写作都是有缺憾的,只写作不读书可能写着、写着就词穷了,只读书不写作思考问题时就会变得肤浅,有其形无其果,有其名无其实。因此,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读书有意义,写作有价值。一般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写一段文字,训练一下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读书要认真,学生通过与文字对话,可以探究宇宙的未知世界,了解人类的历史起源,揣摩作者的写作思想。同时,他们有了写作冲动,才能把一时所思用合适的语言描述出来,使文本与自己的思想产生共鸣、产生碰撞,这就是理想的语文学习了。当然,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必须勤积累、善总结、广阅读、精练笔,才能实现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的学习目的。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习作读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