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杰
一、手机应用习惯引发的制作思考
从视觉习惯上来看,人眼是横屏观看模式,电视影视节目一般都是4∶3或16∶9的格式,但是符合手机形态的竖屏又是最简单的观看方式,随着竖屏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取得的成功,一场关于用户使用习惯的创新应用也悄然出现。我们的微课制作除了横屏视频以外,也应开发出竖屏视频,顺应学生的使用习惯,使手持观看的方式变得更加轻松,适应性更强。
二、微课制作如何应对碎片化学习习惯
就目前人们的观看和学习习惯来讲,我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正在逐渐缩短,阅读习惯也更加倾向于短篇阅读和粗读。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而在看短视频的过程中,却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这是为什么?我们结合“心流效应”来解释这一现象,心流效应在心理学中是一种专注进行某行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进入这种状态会让人产生愉悦感。在这种状态下,你不愿意被打扰,即抗拒中断。我们面对的这类视频结合了各类丰富的素材,当你点击进去以后,首先是没有自主选择的,感受到的是眼花缭乱,恰恰是这种眼花缭乱,使大脑产生了更深的探究欲,开启了大脑的想象空间,信息的不断更新使每一次的滑动都会产生惊喜变量。因为观看时间短,不会产生大脑疲劳,所以大脑能长时间保持愉悦感。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心流效应”,我们可以对知识进行碎片化,碎片化学习可以满足学生日益增强的阅读量和学习习惯。在大数据计算基础上,通过对学生年级、年龄、区域的统计,推送适当的具有层次性的内容,在学生学习知识碎片的过程中,同类型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不同制作手段获得丰富的呈现效果,促使学生产生“心流效应”。碎片化的知识内容促进持续长久的有效学习,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微课通常是把教学内容通篇读一遍,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之间,微课主要采取讲授方式,不但时间长,而且没有突破重难点,这样的灌输几乎没有效果。随着电子产品引发的阅读习惯的改变,我们的微课教学时长也应更加碎片化。首先,微课的时长应根据学生的年龄不同而有所区别;其次,在把握时长的基础上,画面处理的层次应有所不同;最后,教学节奏的把握应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利用微课展开碎片化学习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建立知识体系,引导学习者按照既定层次展开学习,去掉无关内容。
2.微课制作时长一般在3~5分钟,顺应现代阅读习惯时长还应当适度压缩,通过画面的剪辑处理,把微课时长压缩至2~3分钟,练习题的时长压缩至1分钟内。
3.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平台,与学生阅读习惯和网络检索习惯对接。
4.知识碎片化,精简讲授内容,按照逻辑顺序呈现,一個微课视频只讲一个内容。
5.面对手机应用群体,视频压缩到25兆之内,避免因为文件过大导致移动学习不通畅。
三、小学微课应用过程中的思考
对于微课,我有几点建议:
(一)要在3~15秒之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画面丰富有趣;
(三)内容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告别灌输;
(四)教师语言具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共鸣;
(五)抓重点、抓突破,避免满堂灌。
通过长期评比、制作、观看和使用微课,我认为微课应更加贴近学生,要顺应现在APP的使用习惯和人们的碎片化的学习习惯。
1.微课制作上,简化录制方式,细化知识点,使人人都能制作微课,拓展微课推广面。
2.丰富微课制作方式,顺应阅读习惯,提高微课吸引力。
3.建立微课平台,以免费应用为基础,让教师的微课不只是为了参赛,而是把更多优秀资源进行共享。
4.充分体现碎片化学习,使微课的应用变为常态,充分利用资源共享,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从2017年开始,我带领课题组成员展开关于《微课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我们制作了一系列微课,把新授微课和导学单相结合,提高了预习效果。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资源,把已有资源进行加工,在满足所需效果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微课的制作不是为了给专家看,而是应面向学生,在碎片化中提高效率,适应学生的发展,高效制作、精确制作,促使学生可以高效学习。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