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校党建工作模式的路径优化

2020-09-22 09:52赵瑞希李爱华
学理论·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校党建工作路径优化互联网+

赵瑞希 李爱华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党建工作创新相关理论的研究,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当前高校开展“互联网+党建”的现状,提出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如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功能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网络运行制度体系不够健全、专业骨干队伍力量不够充足、精准服务保障有待提高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从创新工作思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学习模式、创新制度体系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互联网+”和高校党建工作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在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發展创新上能有所启发。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党建工作;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113-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1]。目前“互联网+”高校党建作为一种新常态,已融入到高校党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众多高校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主动探索,创新“互联网+”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开辟了新时代党建工作新模式。但高校党建在融入互联网过程中,还存在线上作用发挥不明显、线下配合不紧密、运用新媒体服务管理党员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因此,优化推进“互联网+”高校党建深度融合、探索优化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党建工作路径,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互联网+”高校党建工作模式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2]。开展“互联网+”高校党建工作是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在线上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同时与线下传统的党建工作方法、形式相结合,从而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校党建工作模式。

1.搭台子,方便了党的宣传教育。高校党建工作宣传教育对象涵盖教师、学生、党员、群众等各类人员,集中上党课、搞培训等传统方式有诸多限制,而便捷高效的网络学习模式能有效打破限制,提升教育效果。一是丰富了学习内容。“互联网+党建”可充分利用易于获取的丰富网络资源,借助学习强国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党建工作宣传,组织党员学习。二是突破了条件限制。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学习内容、工作要求、活动动态等,能有效打破时间空间界限,确保将党员纳入党组织的管理和教育中,实现随时随地参与学习、接受教育和进行管理。三是加强了互动交流。通过网络载体可以打破不同年级学生、不同职务教工间难于互动交流的阻隔因素,党员即时通过网络平台交流心得体会,进一步拓宽了交流领域。

2.当主角,发挥了党员主体地位。首先,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化的信息互动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信息传播者及接收者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淡化,高校党建工作的主、客体能依靠这样的背景真诚地讨论及交流。其次,高校党建工作的网络运营不仅由运营团队负责,各党支部也参与到网络党组织的管理建设中,大大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参与度,发挥基层党员的主体作用。党员群体享有了更多的民主参与权,更多的党员自愿、主动地参与到党内事务的管理中。

3.搞活动,丰富了组织生活形式。相对于形式较为固定单一的传统党建活动,“互联网+党建”模式下的高校党组织活动更加灵活多变。组织形式上,将线上线下活动对接,广泛开展学生党组织“互联网+社会实践、党日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从线下搬到线上或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拓展了活动开展的方法渠道。具体内容上,运用新媒体模式下大家关注度高的网络用语和表现手段,通过新颖活泼的方式内容,将宣传教育、活动方案、新闻报道等栏目设置到信息化党建平台中,实现较高的党员参与度和获益度。

4.做服务,拓展了管理保障功能。通过各类网络载体,面向党员打造了一个服务、开放、共享、互动的综合党建平台,使“互联网+党建”工作在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畅通服务保障渠道、解答疑难问题等方面发挥作用[3]。如面向学生群体,围绕学生关心的评奖评优、考研保研等问题,在微信平台设置文件政策解读板块,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帮助。面向有入党意愿的群体,通过网络平台将入党条件、标准程序和材料填写等问题规范化,在搜索界面只需输入关键词,便可快速查看。面向党员群体,借助网络平台部署任务、讨论交流和督导工作,及时进行活动宣传和报道,提升党组织网络影响力。

二、创新“互联网+”高校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部分院校将“互联网+党建”简单定义为党建活动报道、党建信息统计等狭义范围。有些工作者习惯于传统党建工作模式,对开展“互联网+”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足。还有部分院校在“互联网+党建”工作中缺乏实质支持,较难形成“互联网+党建”工作合力,不能给予有效指导和帮助,进而影响工作开展。

2.功能作用发挥不够明显。通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互联网+党建”类社交账号、微信平台、网站及应用软件等,形式简单、内容单调,只是单纯借助网络进行报道宣传,枯燥地上传学习资料,内容更新不及时,浏览人数少,缺乏吸引力。有些平台建立后几乎处于荒废状态,缺少维护运营,导致出现很多的“僵尸公众号”“僵尸群”“僵尸APP”,以及无发布、无更新等现象,没有实质性发挥作用。

3.网络运行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在高校中推开“互联网+党建”工作还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法规政策不够明确、规范化运行不够顺畅等诸多问题[4]。如果在工作落实上没有针对性强的指导文件和配套可行的规范措施,“互联网+党建”可能较难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我们需要在合理合法运行的基础上,整合网络资源和力量,规范运行方式,不断提升“互联网+”高校党建工作标准化、现代化水平。

4.专业骨干队伍力量不够充足。据了解,当前很多“互联网+党建”平台的运营团队主要成员为学生,大部分学生党龄时间较短,缺乏党务工作经验,运用网络开展工作的能力素质相对较弱。此外,因激励措施不足或资金支持有限等问题,学生参与网络党建平台运营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导致运营质量不佳,“互联网+党建”工作开展效果不够理想。

5.精准服务保障有待提高。部分“互联网+”高校党建平台的有效服务项目内容与学生所需所盼还有一定差异,且学生群体年龄、喜好等呈现多样化,互联网很难实现精准服务,需要运用分析采集数据等方式找准学生需求,满足服务对象期盼。此外,当前大部分高校因硬件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及时,缺乏软硬件支持,在开发新程序、建设新模块、打造新平台上达不到要求,导致基层党组织信息化保障不充分,现代化、科技化运用程度不高。

三、创新优化“互联网+”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

1.要创新工作思路,提高“互联网+党建”工作认识。强化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是推进“互联网+”高校党建工作的前提。一是要认清形势。在信息化时代,党建工作必须要顺势而为,从传统的党建工作思路中转变观念,打造一个更加便捷、高效、开放、共享的新时代党建工作模式。二是要端正态度。高度重视“互联网+”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认清网络资源在提升党建效果中的重大作用,加大对“互联网+党建”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三是要明确工作思路。将线下工作向线上拓展,建立“互联网+”工作思维,构筑“互联网+”党建育人平台,落实“互联网+”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开设“互联网+”党课课堂,组织“互联网+”社会实践,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5]。

2.要创新组织结构,加强“互联网+”党员管理。当前各大高校、各个学院,甚至各个部门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应适当进行资源整合。一是充分利用“灯塔—党建在线”等网络大平台,将线下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做好线上同步,严格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二是通过建立网络社交群,将全体党员管理纳入到“互联网+”平台中,实现网络和现实中党员都有组织、组织都有上级,为在网络平台开展组织工作打下基础。三是要发挥组织功能,网络平台中党组织同现实党支部一样,可以开展组织生活,落实好党建基础性、例行性工作,确保“互联网+党建”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提升党建引领能力。

3.要创新学习模式,开展好线上线下活动。创新线上线下党建结合工作,构建集教育和服务为一体的上下联动、双向运作的“互联网+”党组织建设模式[6]。一是开展线上集中学习,利用网络平臺解决人员分散难统一、时间零散难集中等问题;同时通过布置任务、监督进度、发表体会等方法,将线上学习延伸到线下现实工作中,提升教育效果。二是完善网站建设,持续丰富线上内容和优化服务功能,实现党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大型活动开展等工作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三是加强互动交流,对关注度高、传播快的话题,做好线上引导解答和线下反馈跟踪,线上线下接续展开,确保工作不断线。四是主动服务配合,结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以及更好服务于用户“互联网+”目标,“互联网+党建工作”落脚点更应是服务党员群众,要树立好服务的建设理念。

4.要创新制度体系,提升信息化党组织保障功能。按照有效管用的要求,切实增强“互联网+”高校党建工作的实用性。一是要调研高校党员群众所需所盼,采纳吸收意见建议,开设相应网络专栏答疑解惑 ,同时线下实际开展整改帮扶,提升“互联网+党建”工作的实际作用。二是要完善保障体系,制定“互联网+”高校党建工作制度,明确工作标准和要求,使各项任务落实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针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保密安全、网络舆情等风险,专门研究制定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确保“互联网+党建”活动组织有序正规。三是加强骨干队伍建设,聚力培养一批懂党建、会网络的“互联网+党建”骨干队伍,调动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党员参与建设“互联网+党建”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静.浅析党建信息化的必要性[J].今传媒,2018(5):62-63.

[2]吕国锋,李万波.高校“互联网+党建”模式的内涵与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5):223-224.

[3]刘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以铜仁学院为例[J].才智,2017(28):176-177.

[4]郑泽萍,林梦洁.“互联网+”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现状及路径探讨——以广东省部分高校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2):54-56.

[5]李国绪.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互联网+党建”模式建设[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6-8.

[6]肖潇.O2O视域下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平台的创新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9):36-37.

收稿日期:2020-03-05

作者简介:赵瑞希(1990-),女,山东威海人,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爱华(1979-),女,山东威海人,组织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党建工作路径优化互联网+
高校党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研究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策略探讨
山西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路径优化研究
CVRP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及应用研究
从提升科学水平角度分析高校党建工作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高校海外归国教师党建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