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华
摘 要:习仲勋同志在长期的革命与从政的实践中,十分关注青年的教育工作。他在把握社会发展和青年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强调了青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青年要热爱祖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青年要富有创造精神的教育目标,并提出了学校要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略等系统成熟的青年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形成与他早年的受教育经历、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实践、主政广东时期的教育作为是密不可分的。领会习仲勋青年教育理念的精髓,从中获取对当今青年教育的启示,对于培养青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习仲勋;青年教育;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3-0112-04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1],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教育青年成为党和事业的接班人,是我們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习仲勋关心青年的教育与成长,在多年的革命与从政的实践中形成了其青年教育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教育的智慧结晶。“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习仲勋对青年教育的理性思考对时下的青年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习仲勋青年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
习仲勋青年教育理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植根于习仲勋同志的革命生涯以及他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峥嵘岁月之中。
(一)早年的受教育经历
习仲勋同志幼年时期就读于家乡的都村小学,师从郭培生老师。郭培生严于执教,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但在教育方式上他并不一味奉古,他经常采用一种“贴堂”的教育形式,“将学生完成得好的作文、大小楷和其他作业,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用以表扬优秀,激励上进”[2]18。郭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习仲勋同志的思想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习仲勋同志由此产生了对教育的初步感知。1925年,习仲勋同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立诚公学高小部,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个新起点。他在这里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并在严三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实际的革命斗争。一次在跟随严三木老师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时,“习仲勋同志……号召农民行动起来,抗粮抗捐,反对土豪劣绅,读书识字,学习文化,一时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2]27虽然此时的习仲勋同志对于文化教育的宣传仍然是处于自发的状态,但教育对于唤醒群众革命觉悟的作用已在他的心中扎下根来。
(二)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实践
随着革命实践的不断深入,习仲勋同志对于教育特别是对于青年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越发深刻。在担任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校长期间,习仲勋同志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了很大精力。1940年九月下旬,学校召开了师生员工民主生活大会,习仲勋同志高度重视此次会议,参加了此次会议的全过程。就大会所暴露出的青年学生极端民主化的思想问题,习仲勋同志立即做出了回应,及时地纠正了青年学生不良的思想动向。在关注青年的进步成长方面,习仲勋同志不仅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善于做个别青年学生的思想工作。原二师学生张西民在就读期间思想产生了动摇,想转学到其他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去,他的想法被习仲勋同志了解后,习仲勋同志多次专门找其谈话,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为他讲解革命的形势与道理,最终帮助他树立了信心,转变了观念。
在山河破碎、强敌环伺的特殊时期,习仲勋同志出色完成了组织上交付他的教育任务,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人才。也正是在习仲勋同志这段教育实践经历中,青年教育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作为
改革开放后,中央在百废待兴、拨乱反正的关键历史节点,从全局的高度考虑,决定安排习仲勋同志赴广东主持工作,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仲勋同志主政广东时,虽身处百忙之中,但仍然十分关心教育事业。他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中南组的讨论中表达了他对青年教育工作的担忧:“这一段我们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少了……思想政治工作削弱了。”[3]515针对青年教育工作的现实状况,他先后两次召开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从思想观念、组织领导、教育群体、经济保障四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教育的相关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思想与制度的安排,为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青年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习仲勋同志的青年教育理念也在实践的反哺中逐渐走向成熟。
习仲勋同志从多年的革命实践与从事教育事业的经历中,深刻体会到人才对于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更加认识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青年这一“拔节孕穗期”,青年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永续发展。
二、习仲勋青年教育理念的主要内涵
(一)青年教育的重要性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仲勋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分析矛盾,以青年的思想问题为主要着力点,明确青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为改革开放初期青年教育工作的恢复与整顿提供了有力指导。
改革开放初期,青年教育工作严重迟滞,青年犯罪事件频发,迫切需要调整教育思路,提高认识站位。习仲勋同志十分关注当时青年教育工作的困境,他在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对青年教育工作的紧迫性进行了深刻剖析,明确指出青年教育工作已到了不能不整顿的危急关头。当时的中国正迎来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急需有担当、有能力的青年参与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但青年的思想与行为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桎梏,一部分青年思想“迈不开步子”,行动还处于“迟疑徘徊”的状态,不利于改革开放初期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形势。针对当时青年教育领域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在1981年全国中小学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习仲勋同志进一步指出:“把全国两亿多青少年教育好,这是带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把一代人教育好了,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4]706,明确了青年教育的重要性,将青年的教育提到了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高度。
(二)青年教育的目标
李大钊在《青春》中写道:“凡以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者,固莫不惟其青年是望矣。”[5]200这就要求青年的教育必须具备正确的目标与方向,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以回应时代的命题。习仲勋同志以改革开放初期的现实状况为根据,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形成了关于青年教育目标的观点与看法。
1.青年要热爱祖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6]广大青年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奋斗历程中必须要将热爱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人生价值的第一要义。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习仲勋同志在主政广东时期就指出:“我们要引导青少年都去学习,引导他们关心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建设四化的雄心壮志。”[3]671习仲勋同志在1981年会见出席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议部分代表时强调:“我们都要有信念,同时要教育学生有信念,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把中国的事情办好。”[4]691这充分体现出他对于青年的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底线要求。
习仲勋同志不仅对青年教育提出了要求,而且对于如何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青年的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新旧思想相互激荡的格局。在这样的形势下,习仲勋同志对青年教育工作的严峻性定下了基调。他指出:“现在在青年中间,确实有一个腐蚀和反腐蚀的斗争,争夺和反争夺的斗争,”[4]740所以,青年教育工作在有针对性地解决现阶段青年思想问题,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明确提出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4]740,将共产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使青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抵御腐朽与落后文化的侵蚀。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669可见,历史教育也必须成为青年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青年历史教育的问题,习仲勋同志指出,现在的一部分青年不懂得旧中国的历史,体会不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分青年的历史教育出现了断层。对此,习仲勋同志强调:“要大讲中国的近代史、党史,理直气壮地讲”[4]741,使广大青年能够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青年要富有创造精神
习仲勋同志在关注青年的发展成长中一直将青年创造精神的教育培养作为重点。他在1984年首都各界青年纪念五四运动六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这样深情地寄语青年:“我们的党和人民所殷切希望于青年的正是要有这种大无畏的创造精神。只要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就大有希望,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取得这种胜利。”[4]858习仲勋同志之所以会如此强调青年要富有创造精神,是因为他准确把握住了当时青年所处的历史方位。从国内背景来看,习仲勋同志认为,“当代青年正处在国家兴旺发达历史迅速前进的重要关头……要闯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在各条战线上去改革,去创造”[4]858。从国际背景来说,习仲勋同志指出:“如今世界的科学技术事业突飞猛进,世界人民争取和平,反对核竞赛、核战争的广泛斗争,也日益波澜壮阔……全国青年唯有急起直追,奋起改革,献身于宏伟的建设事业,才能无负于我们的时代,才能使我们十亿人口的社会主义祖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亚洲和世界。”[4]858国内迫切的发展要求与国外迅速的发展态势决定了青年必须富有创造精神,习仲勋同志在此时期提出关注青年创造精神的塑造,毫无疑问是具有现实性与前瞻性的。
习仲勋同志紧接着就如何培养青年的创造精神,提出了三点要求。首先,他指出:“青年要富有创造精神,必须认清历史发展潮流,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坚持正确的方向。”[4]858这是青年创造精神教育的原则底线。其次,习仲勋同志认为,“青年要富有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4]860青年崇高的理想与觉悟需要过硬的本领来支撑,青年只有具备扎实而丰富的知识,才能身怀过硬本领,培育创造精神。最后,习仲勋同志强调,“青年要富有创造精神,就要积极投身到改革的实践中去。”[4]862而这就要求“青年们要经常了解改革,议论改革,研究改革,做改革的闯将和标兵。”[4]863他鼓励青年要积极对待错误与失败,永葆进取之心,永怀创造精神。
(三)青年教育的方略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136青年教育工作需要实践的检验与淬炼。那么,形成切实可行的教育方略就成为推动青年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习仲勋同志多次在讲话中阐述了他对青年教育方略的思考,总的来说,习仲勋同志关于青年教育方略的论述主要围绕学校教育来展开,强调学校要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在思想方面要明确学校教育的地位,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是教育青年的主要阵地,学校担负着青年教育特别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习仲勋同志认为,要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明确学校教育的地位,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他指出:“青少年教育有三个方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很重要,但主要是学校教育。”[3]671习仲勋同志的这番论述突出了学校教育在青年教育主体中的核心地位。关于学校教育的作用,习仲勋同志立足当时中国实际,从促进社会稳定和转变社会风气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方面,习仲勋同志强调,“学校办好了,既可以使青少年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培养、发展,又可以使广大职工减少后顾之忧,安心生产和工作,促进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发展”[3]670。习仲勋同志眼中的学校不仅仅是青年教育的平台,也是维护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习仲勋同志指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更大的责任,就是转变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的好坏,我们学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全省中小学生一千二百万,占人口的五分之一。把他们教育好,社会风气就会改变。”[3]670-671习仲勋同志以青年教育为抓手,致力于社会风气的转变,是对青年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准确把握的理性反映。
2.在组织方面要调整好学校的领导班子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8]121优秀的领导干部、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学校开展青年教育工作的必备要素。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级学校领导班子的构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对此,习仲勋同志曾指出:“目前干部队伍的构成情况是个大问题。各级领导班子都“老化”,哪个机构、哪个班子都是人不少,都是老态龙钟。”[3]671干部队伍的老化势必影响学校培养青年的速率与质量,“教育工作搞不好,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就会受到影响。”[3]393习仲勋同志根据现实情况与改革需要,就学校领导班子的调整提出了若干要求。他指出:“要大胆选拔一批有专业知识的,有行政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年富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学校的领导班子里来”[3]672,为学校的干部队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在处理安置学校原有干部的问题上,以提高干部的素质为落脚点,分类施策。
3.在人才方面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9]在学校教育中,青年的命运与教师休戚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做好青年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习仲勋同志为此曾呼吁“要在党内、学校内、社会上大力提倡尊敬老师”[3]672,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习仲勋同志强调:“凡是要求入党而又具备了党员条件的老师,要及时地采取积极热情的态度找他们谈话,吸收他们入党”[3]672,从组织上“把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看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672,给教师们以信任。在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的同时,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习仲勋同志极为重视的一方面。他指出:“当前教师队伍的问题,主要是质量问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十分严重。”[3]390他要求“各级领导要切实创造条件,特别要加强党的领导,通过整风学习,积极帮助教师提高政治和业务水平”[3]392。
三、习仲勋青年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
(一)青年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0]青年的教育工作是帮助青年塑造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青年的教育唯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青年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而这一正确政治方向的核心,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青年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历史与实践证明,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复兴之路,没有中国青年的奉献与付出,是不可能完成的。中国青年的努力成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是万万不可能取得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1]20在当今国内外文化相互交融、意识形态阵地争夺激烈的关键时期,青年的教育更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青年们紧密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將个人的抱负理想与国家民族发展的诉求相结合,为祖国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青年教育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与师德水平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2]青年教育必须迎头赶上时代发展的速度,为社会的发展供给优秀的青年人才。笔者认为,青年的教育关键在本领,基础在品质,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同样应该具备业务能力和师德师风情况两面,缺失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其为合格教师”[13]。教师唯有从这两方面修炼好自己的“内功”,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进步、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在教育青年的过程中以智折服青年,以高尚的道德引领青年,使青年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师德水平,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教师的待遇得到提高,教师就减少了后顾之忧,教师就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业务能力上;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教师就会拥有更多的荣誉感与获得感,从而激发更强的责任感,严格自己对青年的教育行为,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师德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发挥教育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教育工会是教育工作者活动交流的群众组织,它自建立之初就致力于推动教师职业的健康发展,教育工会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桥梁”作用,研究当代教师的新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帮助教师提高业务能力与师德水平。
(三)青年教育要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12]青年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与学校教育相关,而且与家庭、社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14]家庭教育既是青年教育的起始阶段,更贯穿青年教育的始终,对青年的一生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此外,家庭教育的质量会进一步影响学校与社会教育的效果,所以家庭教育一点都马虎不得。优良家风的营造与传承是良好家庭教育的核心,正确的亲情观念、浓郁的亲情氛围则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我们必须始终将家庭教育摆在青年教育中的突出位置,积极引导人民群众营造良好家风,抓好青年教育的“第一站”。
学校教育是青年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衔接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青年人在学校中一方面接受知识文化的学习,练就过硬的本领;另一方面也受到学校思想文化的熏陶,逐渐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今青年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由于年纪尚轻,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容易产生迷茫与误解,这需要学校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以应对青年群体的发展变化。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为青年的社会教育做了必要准备,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然而,社会教育并非仅仅限于对青年的言语说教与思想引导,还源于社会其他群体所带来的道德、舆论的压力,以及政府机关采取的强制性教育措施。在对青年的社会教育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主要内容,把握好教育的尺度,既做到规范青年行为,防微杜渐,又不使青年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使青年获得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开幕式上的贺词[N].人民日报,2015-10-27(001).
[2]《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习仲勋文集: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习仲勋文集:下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5]北京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吳兢.贞观政要[M].王炳文,王晶,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9]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01).
[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002).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4-30].http://www.gov.cn/xinwen/2019-04/30/content_5387964.htm.
[13]刘光胜,唐红梅.试论教育工会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举措[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10):30.
[14]习近平讲故事:中国人有深厚的家庭情结[EB/OL].[2018-10-11].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33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