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大家要积极响应官方防疫指南,注意科学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别聚集,不要让谣言流窜。以下是正在流窜的谣言,请大家积极辟谣,谨防别有用心者给防疫工作添乱。
科学解读:板蓝根适用于风热感冒等热性疾病的治疗,对冠状病毒没有杀灭效果;醋酸(乙酸)有杀灭病毒的作用,但食用醋所含的醋酸浓度很低,熏醋达不到消毒效果。
科学解读:这个谣言来自于“非典”时期,并没有科学依据,对“非典”死亡病例的统计也没有发现“吸烟者”死亡率更低,所谓的“烟油保护层”理论是无稽之谈。实际情况是,吸烟不仅不能防止病毒感染,并且吸烟者在感染病毒后,病情还会更严重。
科学解读:钟南山团队辟谣:盐水漱口有利于清洁口腔和咽喉,对于咽喉炎有帮助。但是新型冠状病毒侵犯的部位在呼吸道,漱口没有办法清洁呼吸道。其次,目前尚无任何研究结果提示盐水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杀灭作用。
科学解读:烟花或爆竹主要成分硝石、硫磺和木炭,无论是化学组成,亦或是燃烧后的产物,都没有遏制疾病传播的能力。并且,燃烧生成的金属氧化物颗粒、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氧化物等气体,还会对人体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严重时可诱发呼吸道疾病,甚至加重感染风险。
科学解读: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用的,此次肺炎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服用抗生素不仅没有预防和治疗效果,反而可能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甚至破坏肠道正常菌群。
科学解读:此次肺炎的元凶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已经被命名为“2019-nCoV”,奥司他韦(商品名“达菲”)、利巴韦林(商品名“病毒灵”)等抗病毒药物对普通流感有效,但对目前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尚未发现效果。
科学解读:引起疾病的病原体确定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结构与SARS病毒有相似之处,但不是SARS病毒,也不是MERS病毒。
科学解读:近10多年来,我国再未发现SARS病例。目前在蝙蝠体内,没有检测发现有SARS冠状病毒。
科学解读:口罩只有一种正确戴法,那就是正着戴,即有颜色的那一面(通常是绿色、蓝色或者粉红色)朝外,白色或浅色的那一面朝内。将口罩换个面继续使用会让已经被口罩阻挡的有害病菌吸入体内。
科学解读:乳铁蛋白是乳汁中一种重要免疫蛋白,帮助婴幼儿抵抗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同时促进生长发育,增强造血功能。但是否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作用暂无科学证据。
科学解读:目前没有研究证明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会感染新冠肺炎。高温烹饪是消灭病毒的最佳“利器”,新冠病毒在56℃的环境下,30分钟就能被灭活,而煮沸或爆炒的温度往往达到100℃,甚至更高,病毒即刻就被杀死了。水果在食用前清洗干净,削去果皮,同样可以保证食用的安全性。在疫情防控时期,应多吃热食、熟食,选择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容易烤熟、煮透的肉类等食材,减少或不食用寿司、生鱼片、白切鸡等生冷食物,同时注意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食品和禽肉制品。
科学解读:通常,病毒在冷链条件下能存活更长时间。在我们已知并掌握的病毒中,处于4℃左右可以存活3-6个月,零下20℃或以下可以存活长达20年。不同的病毒存活时间可能不同。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是一种新的病毒,从出现到现在才几个月,人们对它的认识及耐低温能力尚需进一步研究。
科学解读:用酒精处理鼻腔有害无利。除鼻孔处有小面积皮肤覆盖外,鼻腔其余部位都由黏膜组织覆盖。酒精涂抹鼻腔后会对黏膜产生强刺激,还会与吸入空气时附着在腔内黏液上的微小颗粒杂质(如钙、钠)产生化学反应,破坏鼻腔黏膜的酸碱环境,造成鼻腔黏膜出血、糜烂、坏死,导致鼻腔丧失湿润、加温、清洁等屏障作用,使鼻腔防御能力大大降低,黏膜破损,恰好为细菌病毒感染提供了条件,反而增加感染肺炎的风险。
科学解读: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中检测到新冠病毒,不能说明三文鱼会传染新冠病毒。一般我们说某种动物会传染病毒,是指该动物是病毒的宿主或中间宿主,病毒可在其体内存活和复制。三文鱼不是新冠病毒的宿主,不会感染新冠病毒。所有研究都显示,新冠病毒只能感染哺乳动物,正常自然界的鱼体内不会携带新冠病毒,可能是鱼表面被病毒污染了,就像污染其他物品一样。案板上检出新冠病毒,只能有两种可能,一是三文鱼表面被污染,切割时污染了案板;二是案板被其他物品污染,与三文鱼完全无关。 需要注意的是,病毒耐冷怕热,所有冷冻运输和冷冻存储的物品,都要注意病毒污染,尤其是海产品和牛羊肉等,一定要煮熟再吃,防止存活于表面的病毒污染。
科学解读:咽拭子阳性并不能说明确诊为新冠肺炎。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对确诊病例诊断标准的描述,在受试者核酸检测阳性之后,是否为确诊病例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和肺CT等其他检查结果,只有符合新冠肺炎诊断标准的才是确诊病例。咽拭子阳性仅满足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如果患者不具备临床症状,则表明其为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也可能转为确诊和疑似患者,因此需要统一隔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