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举玉/ 口述 骨小雅/ 整理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破坏性疾病,我国是股骨头坏死多发国家。目前,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日渐升高,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如不进行治疗,多数在青壮年时期就进展为骨性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为致残性疾病。
股骨头坏死又称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指股骨头静脉淤滞、动脉血供受损或中断使骨细胞和骨髓成分部分死亡及发生随后的修复,继而引起骨组织坏死,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及塌陷,引起髋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疾病。该病好发于中青年,呈进行性发展,如不及时治疗,多数患者进展至股骨头塌陷、骨关节炎。
股骨头坏死早期症状不典型,主要有三大症状:
股骨头坏死最先出现的自觉症状就是疼痛。疼痛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行走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休息痛。疼痛可为针刺样痛、钝痛或酸痛不适等,常向腹股沟区(髋关节周围)、大腿内侧、臀后侧和膝内侧放射,可伴有该区麻木感。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膝关节周围疼痛,因其“远”离髋关节常被忽视,易被误诊为膝关节炎或关节损伤,实则是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放射症状。这种疼痛可因劳累、外伤、大量饮酒、过度活动、上下楼梯等诱因而表现明显。
疾病早期患者常因疼痛出现间歇性跛行,随着疾病进展,股骨头出现塌陷,此时肢体疼痛加剧,肢体短缩,跛行加重。儿童或青少年患者早期疼痛症状不典型,甚至可无明显疼痛,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应予以注意。
主要症状有外展内收、前屈后伸、下蹲困难,不敢盘腿,关节僵硬,抬腿不灵活,患肢短缩,肌肉萎缩。
股骨头坏死的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病痛出现的时间、发作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都以病理演变作为基础。其各种临床表现都不是股骨头坏死所特有的,许多髋关节疾病都可以发生,难以通过患者的主观症状和临床检查做出股骨头坏死的诊断。
为避免延误病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如果出现髋部疼痛、跛行、髋关节功能障碍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做检查,进一步确诊。诊断股骨头坏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与病变的轻重及病理进程相关,病理改变决定影像学多样化。
股骨头坏死早期,X 线片可没有阳性发现。随病情进展,X 线片可以确定病变的范围,排除骨的其他病变,是股骨头坏死的基本检查方法。
股骨头坏死早期,CT 片可表现为正常。CT 扫描对股骨头内骨质结构改变的判断优于MRI(核磁共振成像),对明确股骨头坏死诊断后塌陷的预测有重要意义。因此,CT检查也是常用的方法。
MRI 可早期发现骨坏死灶,能在X 线片和CT 片发现异常前做出诊断。股骨头坏死MRI 的多样信号改变反映不同层面病变组织的代谢水平。MRI 是确诊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最佳方法。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式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由于股骨头坏死进展较快,非手术治疗(包括保护性负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及制动与牵引等)常常效果不佳,多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保留股骨头的修复重建类手术两大类。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晚期或老年患者的常用术式,疗效肯定。关节置换后,患者可以进行日常活动。保留股骨头的修复重建类手术包括髓芯减压术、截骨术、腓骨瓣移植和髂骨瓣移位术等,其中髓芯减压术、截骨术未从根本上解决股骨头血供缺乏的问题,临床疗效不确切。
湘雅医院手显微外科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吻合血管的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该术式不仅具有保留带血管蒂髂骨瓣的优点,还具有以下优点:①突破了血管蒂的限制,可以灵活填塞于股骨头缺血部位;②避免了术中将髂骨瓣穿过髂腹股沟韧带和股直肌的烦琐操作以及对血管蒂卡压的可能性;③避免因解剖变异而导致的手术失败。
自2016 年5 月至今,湘雅医院手显微外科团队积累完成100 例保髋手术,取得超过90%的保髋成功率。外伤、长期饮酒和应用激素治疗等是引起股骨头坏死的常见原因。在本组患者中,创伤型股骨头坏死患者36 例,激素型股骨头坏死患者15 例,酒精型股骨头坏死患者8 例。其中年龄最小的6岁,年龄最大的50岁,采用“吻合血管的髂骨瓣移植”新术式治疗年轻患者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良好。
经多年的临床随访发现,多数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优于其他传统保髋手术方法。尤其是对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年轻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得到了保存,可延缓甚至预防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患者经过半年左右的康复锻炼后,可以正常参加工作和劳动。
股骨头是人体重要的负重结构,人的直立行走、活动、劳动都依靠股骨头的支撑作用。所以,股骨头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不要过度饮酒、吸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注意适量运动。若因其他疾病不得不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出现髋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如果患有股骨头坏死,也不必过度担心而影响生活和工作,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股骨头坏死患者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