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
摘要:针对一份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主要从家长的个人素养、在太仓的居住时间、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最希望学校开设什么校本课程、随迁子女家乡文化与苏南地方文化的异同点等方面开展调查,重点阐述随迁子女融入苏南文化现状的情况分析及研究的重要性和适切性,为当前教育融入对改善随迁子女教育积累点滴经验。
关键词:随迁子女教育;苏南地方文化;融入;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随迁子女家庭的文化素养和需求,以及对当地文化融入的需求及程度,课题组开展问卷调查,主要从家长的个人素养、在太仓的居住时间、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最希望学校开设什么校本课程、随迁子女家乡文化与苏南地方文化的异同点等方面开展调查。
一、概念界定
(一)随迁子女教育
随迁子女是指由于父母工作或生活调动而需要跟随的未成年子女。教育即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随迁子女教育由于父母工作的迁移性加重了子女上学的流动性,更需要用先进的科学文化、地域文化、高雅文化熏陶、感染学生,使其在向往高雅、高贵、高尚气质和品质的过程中,成长为品质超群的一类人群。我校是太仓市城区唯一一所定点吸纳随迁子女的公办小学,目前校内随迁子女占比超过80%,且其父辈大多来源于农村地区。加强随迁子女教育研究是发展随迁子女的文化素养、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品位的重要内容。
(二)学生文化再造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指这一特定群体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心理意识和他们真实生活世界的内容的总和,是学生主体人格提升的工程。再造即重新给予生命,学生文化再造也就是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更新、重构,并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随迁子女来自五湖四海,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理解、文化表达,尤其是随迁子女当地文化与本地文化的融合,赋予其积极的影响,最终实现随迁子女文化素养的提升。学生文化再造是随迁子女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学生文化再造课程
学生文化再造的载体是课程。本课题中研究的学生文化再造课程是一种主题性课程群,而不是指单一的一门课程。它主要包括三种课程群,即西庐文化课程群、高雅艺体课程群、跨学科单元课程群。我们通过课程的实施,让随迁子女有机会接触、有条件享受、有平台展示,实现学生文化素质与气质的改变、修养的提升,从而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二、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随迁子女家庭的文化素养和需求,2018年初,课题启动研究之际,按照既定方案,全体课题组成员首先对校内随迁子女融入当地文化的现状,主要从家长的个人素养、在太仓的居住时间、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最希望学校开设什么校本课程、随迁子女家乡文化与苏南地方文化的异同点等方面开展调查。
2018年4月共下发调查表1100份,回收1093份,具体现状反馈如下图表(略)。
(一)基本情况
(1)人员分布。
(2)户籍所在地。
(3)来太时间。
(二)融入本地文化情況
(1)最感兴趣的太仓传统文化项目。
(2)与太仓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
(3)随迁子女家乡与苏南地方间传统文化的异同点及影响。
(三)随迁子女融入苏南文化现状的情况分析
1.随迁子女的家乡情况是成功融入苏南文化的基本保障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不难看出,我校1000多名随迁子女的家庭分别来自于江苏本省(占比39.8%)、除江苏以外的长三角地区(占比29.8%)、长三角地区以外的全国各地(占比30.4%)。其中,来自于江、浙、沪、皖等长三角地区的学生占总人数之比为60.6%。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的家乡均在长三角地区,虽然各处在四个省范围,但毕竟相互临近,有很多风土人情与文化底蕴是相通、相近或有关联的。而小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随迁子女家庭虽在地域文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随迁子女有接近60.5%的家庭来自农村,其原来家乡及农村的具体样貌如何,其相对闭塞的落后的文化氛围也必将对孩子更好地融入苏南地方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对随迁子女家乡情况的深入了解与把握,是我校深入推进文化融合与再造的基础,也是决定本课题研究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2.随迁子女家庭对苏南文化的浓厚兴趣是成功融入的重要因素
问卷结果显示:我校接近1100户随迁子女家庭对太仓本地及苏南地区文化的融合有着浓厚的兴趣:59.8%的家庭对娄东文化满怀兴趣,48.6%的家庭对本地民俗有着浓厚兴趣,43.1%的家庭对本地风土人情有着浓厚兴趣,对本地非物质遗产、太仓方言及江海河文化感兴趣的也分别占比为37.2%、33.5%、32.2%。这些随迁子女家庭虽来自不同的地方,从各自的家乡带来了不同的地方文化痕迹,但很多家庭都是因地制宜,希望入乡随俗,很快、很好地了解苏南小城太仓,都有清晰地了解本地风俗、融入苏南地方文化生活的强烈愿望与浓厚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在家长的身先士卒中,在学校的积极努力下,随迁子女们融入苏南地方文化的美好目标一日日、一步步地接近与达成指日可待。
3.学校校本特色课程建设是实现文化再造的有力载体
从上述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80%的家庭希望学校开设地方文化课程,使孩子能吸收并融入本地文化,作为承载着“教育育人”“促进人的更好发展”的基层小学,我们吸纳了占比超75%的随迁子女入学,就有责任与义务针对其原有基本情况,搭建平台,促进随迁子女作为“活生生的正在发展中的人”,有效融入当地文化,积极助推其实现“生命拔节”。而学校校本特色课程建设,是最重要、最有力、最生动活泼的成长载体与平台。我校需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家庭、每一个随迁子女的内心需求,积极开设促进其融入本地文化的校本课程,如麦秸工艺、烙铁画、书法、戏曲、水乡糕点、才子扇面等实践性课程,深入、广泛地开掘课程资源,有计划、有过程、有实效地发挥课程育人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促进随迁子女融入地方文化,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从而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质量和品位。
课题组利用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实地家访等活动进行问卷调查,近距离了解随迁子女家庭家长、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及对于融入当地文化的迫切性,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调查报告,为研制学生文化再造课程规划提供依据和支撑。
参考文献:
[1]陆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难题如何解[J].人民论坛,2017(19).
[2]湛卫清.融合教育: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新策略[J].人民教育,2009(11).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