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策划角度分析《声入人心》系列的成功及问题

2020-09-21 08:36郑伊天
传媒论坛 2020年20期

郑伊天

摘 要:当今国家和平,经济繁荣,娱乐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不断催生了各种类型的娱乐节目,但同时中国原创综艺市场疲软的问题也越来越显著。综N代的出现、选秀节目的饱和过剩、节目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都在强调着“文化创意”发展的重要性。本文结合综艺节目《声入人心》简单对节目本身进行分析。

关键词:声入人心;圈层综艺;内容策划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0-0-02

2018年11月一档名为《声入人心》的电视综艺节目出现,不仅获得了豆瓣9.2分高分评价,更是获得了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荣誉。这档现象级综艺节目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原创以及垂直圈层综艺的成功。

一、节目成功的背景因素

(一)国家的政策影响

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中鼓励制作播出星素结合的综艺娱乐和真人秀节目;总局倡导鼓励制作播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创节目,原则上黄金时段不再播出引进境外模式的节目。

作为娱乐节目的策划人一定要研究国家的政策,同时也就是研究节目的生存环境。而《声入人心》则很好地迎合了这一政策背景。从节目模式上,《声入人心》并没有直接照搬现有的节目模式或是从国外引进,而是在吸取经验后进行本土化自主创新。甚至将这一模式成功引到国外被其他国家学习,成功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从嘉宾的设置上既有已经出道多年的歌手又有刚刚入学大一新生,让其同台竞技、新老传承做到了星素结合。从制作上虽然用了不小的成本但展现出了超越追求名次的追梦精神。策划者在满足这些政策的同时,也找准了娱乐所在,为节目之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二)市场竞争的产物

当今中国的综艺市场,往往呈现出“跟风”的风气。一档节目火了,一个节目模式行之有效后,便会如雨后春笋一样催生出同质化的内容,迅速耗尽该类节目的优级资源同时也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并且他们只照顾大众层面,缺少精品节目。自《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音乐类电视综艺节目成功播出后,模仿其节目形式的综艺层出不穷。导致了当今我国音乐综艺市场呈现出一种过饱和状态,也出现了强者越强的“马太效应”。虽然模仿者多,但市场依旧是被少数的影响力大、有资源优势的电视台占据。后居者很难在模仿的基础上做到超越,最终只能败下阵来。

(三)圈层综艺的胜利

《2018腾讯娱乐白皮书》指出当年综艺产业的显著特点。其中一点是内容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类型更加丰富多彩。另一点是除了节目模式的创新,综艺生产者们还越来越注重受众的精细划分运营。针对小众圈层用户创作内容,是2018年的另一个热点。在针对嘻哈文化、街舞文化这种亚文化创作出来的圈层综艺《中国新说唱》《这!就是街舞》大热之后,发现电视娱乐节目也开始随着受众的细分化而不断分化,意味着“分众时代”已经来临。这时《声入人心》的策划者便运用分众的思想,找准了节目的核心受众并以此为出发点创作出了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化的美声领域节目。

二、节目自身的内容优势

(一)内容的独特性

回到节目本身来看,《声入人心》的内容创作在当今综艺市场中具有独特性并且是很难模仿的。前文提到当今综艺市场的“跟风”气息严重,比如2019年5月爱奇艺与米未传媒合作的《乐队的夏天》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与口碑,其成功离不开策划者抓住了乐队这一圈层文化。随后效仿者越来越多,同质化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最终陷入“死循环”,市场再度过饱和,观众也审美疲劳。但《声入人心》的内容独特并且难以效仿,也帮助了其站定了市场中的最高位。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资源稀缺

与其他选秀节目不同,《声入人心》是一个对嘉宾素质要求很高并且资源有限的一个节目。这个节目可以说垄断了这个圈层,后来者很难在这样一个资源短缺的前提下继续生产。

2.本土化原创

《声入人心》在中国是一个完全原创的新节目。它借鉴了韩国《幻影歌手》的部分题材以及成功经验并且进行了本土化改造。除此之外国内没有一个现有的节目模式可以照搬,并且也没有足够的试验经验,一个团队想要做到颠覆性创新的成本高、风险大。

3.回报率低

当今许多效仿者直接照搬现有的节目模式是因为想在最短的时间占据市场空白区域,迅速得到高回报。但在已有成型节目占据了大部分市场的情况下,很难再占据大部分市场取得高回报。

所以除非是有很高的平台作为支撑以及策划者的充分调研,跟风者是难以超越这一节目。人和一种媒体,要在激烈的竞爭中胜出,首先靠的就是自身独特的内容及特有的表现形式。一档节目如果只是单纯效仿注定会被观众和市场淘汰。只有常变常新才能保持节目的持久吸引力和生命力。原创的节目不一定会成功,但在本土化的前提下原创一定是一个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对受众的精准把控

在“娱乐经纪”飞速发展的今天,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节目抓住了受众心理需求也就抓住了注意力。《声入人心》实际就找准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该节目继续保持湖南卫视节目一贯的作风,虽然是以“高雅音乐”为背景但节目的主要受众还是年轻群体。节目便瞄准年轻群体易产生偶像崇拜心理特征,在寻找嘉宾时侧重寻找年轻、有一定颜值、有偶像潜力的选手。节目播出后,确实向市场中输出了像郑云龙、阿云嘎等一批流量明星。同时36位成员中也有许多带有一定粉丝数量的成员,如王晰、周深等已经出道的歌手。他们的加入使节目在播出后便有一定的观众基础,通过其偶像效应使节目得到更广泛、更迅速的传播。明确受众之后便找到了目标,抓住受众心理需求也就保证了节目播出后的收视稳定。

(三)借助情怀推广小众文化

《声入人心》这个节目借鉴了当时流行的选秀节目形式,内容上强调的是美声主题,在向观众传达音乐剧、歌剧本身的艺术价值外还展示了36位青年的追梦之旅。节目打出“既是追光者,也是发光者”这一主题,向观众展示出了追梦的情怀。作为主要受众的年轻群体正处于对未来迷茫的阶段,自然会在节目中找到自我认同感。并且这一节目没有淘汰机制,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竞争元素,减少了选秀节目的“火药味”,更多的是展示选手们之间的友情。在传递声乐知识的同时,也借助情怀保证了节目娱乐性,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三、节目的问题与缺陷

(一)高雅音乐接地气

《声入人心》节目播出后许多媒体评价它“让高雅音乐接地气”。这个观点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的确因为节目的播出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了解歌剧、音樂剧这些小众艺术形式。但是从另一方面想,节目其实传递了一些错误美声观点。节目中所展现出的美声等艺术形式实际上是节目策划者在高雅艺术与普通大众群体之间妥协的一种产物。电视节目从受众的教育程度上可以划分为“大众”与“精英”两个层面。正如前文分析到,该节目迎合的肯定是“大众”这一群体,而这一群体中大多数又是文化水平达不到高雅水平的。从传播学角度看,由于“威信效应”观众会认为有威信的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具有权威性。所以大部分观众在刚了解美声的同时也对美声产生了新的误解。观众喜欢的只是被节目包装后所谓的“美声”。

(二)节目主题不突出

《声入人心》的制作初衷是为了消除观众对于美声、音乐剧的误解,让大众重新认识美声和音乐剧。节目虽然打出了这样的主题但在内容上并没有很好地去落实。节目组在制作上还是被“综艺”束缚,并没有做到在适宜的时间和场合去传播美声,甚至出现了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的问题。从选手选择上看,如前文提到节目组挑选的都是具有偶像潜力以及有一定粉丝基础的人参加,年龄普遍较低。节目组并没有去请一些年龄较高、真正能传播美声艺术的老艺术家作为选手参赛。这也是节目对大众群体的一种妥协。

(三)节目难以持续创新

在2019年《声入人心》第二季播出后,从选手的质量到节目播出后的效果都远远没有达到第一季的播出效果。根据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创新可分为持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从节目自身的发展来看,第二季相较于第一季仅仅做到了更换选手、评委嘉宾,升级舞美等持续性创新,并没有从内容上真正做到颠覆性创新。如前文分析到这个节目的独特性是其成功的一大原因,同时也是它的一大缺陷。美声高水平人才的资源有限,而这一节目对于高水平资源消耗速度又很快,播出后很快便会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并且由于节目模式的原创,没有其他节目模式可以借鉴也很难继续创新。

四、结语

从策划的角度研究了《声入人心》系列,其节目的成功多半归功于策划以及模式上的成功,是值得去学习以及借鉴。但节目的内容上其实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是从策划期便留下的“硬伤”。对于如何协调艺术与娱乐还有如何做到颠覆性创新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去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游洁.电视媒体策划新论[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24-25.

[2]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