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鸡鸣”意象探析

2020-09-21 08:45李胜楠冯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鸡鸣诗经意象

李胜楠 冯霞

【摘要】《诗经》中“鸡鸣”意象具有十分独特的含义和与现当代文学截然不同的背景时间,在《女曰鸡鸣》《鸡鸣》《风雨》三首诗中最为典型。细究之下,“鸡鸣”意象的特殊性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太阳崇拜,并引申出计时专名、警戒自强和象征爱情婚姻的正面积极意义。

【关键词】《诗经》;“鸡鸣”;意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诗经》凡305篇,其中不乏题目相同的篇目,诸如《邶风·谷风》与《小雅·谷风》、《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与《唐风·扬之水》等。除了题目完全相同之外,还有在同一国风中为了加以区别而大同小异的篇目,如《郑风·叔于田》与《郑风·大叔于田》、《唐风·杕杜》与《唐风·有杕之杜》等。这些篇目之所以题目相同大多是因为《诗经》的首句命名方式,《诗经》305篇中有267篇诗歌的题目取自首句,以这种方式命名的诗歌约占87.5%,可以说这是《诗经》中最主要的命名方式。[1]在这众多相似篇目中,《郑风·女曰鸡鸣》与《齐风·鸡鸣》稍显与众不同,这两篇并非题目完全相同,但相似度很高,最重要的是,诗中描述的场景和诗歌的主人公也类似。除此“鸡鸣”二首之外,另有一篇《郑风·风雨》也出现了“鸡鸣”,但这一特殊诗意背景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少见,显然“鸡鸣”意象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本文旨在对《诗经》中“鸡鸣”意象与其所载诗歌略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记时专名之“鸡鸣”

“鸡鸣”在古典诗歌中并不少见,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庭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劝学诗》颜真卿)、“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孔雀东南飞》)。但在现当代文学中就变得比较罕见,所以,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我们看到《诗经》中举足轻重的“鸡鸣”略有讶异。《诗经》产生的年代,人与自然交融生存,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产生了时间的概念。古代尚未发明计时器之前,人们确定时间全靠自然生物钟。《礼记·月令》曰:“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2]确定一天的时辰靠的是昼观日影,夜观星象。但夜观星象毕竟不是人人都可以胜任的,机智的古人从生活中与自身息息相关的自然规律总结出了一套计时办法——用“何时何事”的方式来命名时间节点。雄鸡在夜里会啼叫三次,所以古代有“鸡初鸣”“鸡叫三声天下白”的说法。《诗经》中的“鸡鸣”就是一个表时间的专名,这个我们可以从其大致同时代的作品中得到印证。如《礼记·内则》曰:“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我们现代计时方式是24小时制,古代则为12时段制,这12个时段分别对应12地支,从子时到亥时一周期的计时专名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其中,平旦又叫平明、昧旦、昧爽;日昳又叫日昃。[3]《郑风·鸡鸣》中首两句“女曰鸡鸣,士曰昧旦”,主人公口中的“鸡鸣”和“昧旦”正是当时的计时专名。女子说现在是鸡鸣时分,男子则说现在是昧旦时分,鸡鸣在丑时1-3点,昧旦在寅时3-5点。关于其后几句出自男子之口还是女子之口的问题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子兴视夜,明星有烂”两句是女子之言,“将翱将翔,弋凫与雁”是男子之言。[4]“明星”一词,《毛传》曰:“言小星已不见也。”程俊英注曰:“明星,指启明星。天快亮时,只有启明星发亮。”[5]细考诗意,女子说鸡鸣,男子却认为是昧旦,而昧旦在鸡鸣之后,启明星的出现一定是在昧旦,不会出现在鸡鸣时分。男子为了说服女子改变“鸡鸣”的看法便叫女子起来看天上的启明星,并告诉她既然天要亮了,自己也要去射猎了。所以,“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四句都是男子所言。由此观之,《诗经》中“鸡鸣”的出现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表时用语,并非仅是诗歌的背景意象。

二、闻鸡起舞之自强精神

《晋书·祖逖传》中载,祖逖与好友刘琨少有大志,夜里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聞鸡起舞”成为自强不息之士自勉的典范。鸡鸣既是一个计时专名,又是实实在在可以听到的声音,它不像其他计时名称那样抽象,是一个具体可感的时间名称。又因为鸡鸣在天将亮时,所以它较其他时间节点多了一层警诫作用。《礼记·内则》中后王命冢宰教化百姓,要求晚辈在鸡初鸣时就要起床收拾好自身,然后去向父母请安,侍奉父母洗漱用餐。鸡鸣是当时的人们开启一天劳动生活的号角,《诗经》“鸡鸣”二则亦然。《郑风·女曰鸡鸣》中,女子说天色为鸡鸣时分,男子说何止鸡鸣呢,大概是昧旦了,我要起床去打猎了。鸡鸣就当起身劳作,何况已经昧旦了呢,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男子匆匆起床的紧张感。《齐风·鸡鸣》的鸡鸣警诫作用更加显著。小盂鼎铭释文中有:“惟八月既望辰在甲申,昧爽,三左三右多君入,服酒。明,王格周庙,[赞王、邦]宾,延。”[6]说明西周有黎明朝会的制度。《诗经·小雅·庭燎》亦可以证明:王问报时人夜色几何,报时人回答“夜未央”“夜未艾”“夜乡晨”,从只能听见车马“将将”到“言观其旂”,随着时间的推进,上朝诸侯的车马也近了。夜色未尽,上朝的大臣就已经在朝见的路上,所以鸡鸣时就该起床准备上朝了。程俊英认为,《齐风·鸡鸣》是一首妻子催丈夫早起上朝的诗,妻子听到鸡叫声,便催丈夫起床上朝:鸡叫了,朝堂上的人都到齐了。而这个慵懒诙谐的齐国大臣并不以为然:不是鸡叫,是苍蝇的声音。《毛序》:“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诫相成之道焉。”鸡鸣与女子在这首诗中共同组成了晨起警诫意象。

三、婚恋主题之“鸡鸣”情境

龙耀宏认为,古代“鸡鸣”一词是男欢女爱的兴象。甚至近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婚俗中依然存在“引路鸡”“祖婆鸡”的习俗,象征新婚夫妇白头偕老、和睦相处。在我国彝族、苗族、水族、仡佬族、瑶族、云南白族、湖南侗族等民族的婚俗中都有用鸡的习俗。[7]放之《诗经》亦是。“鸡鸣”出现在《郑风·女曰鸡鸣》《郑风·风雨》和《齐风·鸡鸣》中,这三首诗无一例外,皆为男女爱情与婚恋相关的诗。前文已述,《鸡鸣》和《女曰鸡鸣》都为一对男女在凌晨鸡鸣时分的对话,一个表现了鸡鸣的警诫作用和女子贤良的品德;另一个描写了勤劳的年轻猎人与爱人甜蜜的生活。《风雨》的诗意也相去不远:狂风骤雨本来使人愈感凄清孤独,但在“风雨如晦”中依然可以听到“鸡鸣不已”,于凄风苦雨中透出顽强的希望来,是什么让这位女主人公虽处哀境仍有激情,是她远别重逢的丈夫回来了,使她“风雨凄凄”之落寞心境一下转入“鸡鸣喈喈”之欢快情境。“鸡鸣”是女子“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希望之声,也是夫妻久别重逢的背景音乐,象征着爱情与美好。

四、太阳崇拜之雄鸡唤日

纵观《诗经》可以发现,“鸡”的形象或者与鸡相关的物象都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不管是实实在在出现的鸡与鸡鸣,还是鸡的图案和鸡的羽毛配饰等,都是美好正义的象征。《韩诗外传》卷二载:“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槫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8]认为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初学记·鸟部》引宋均注《春秋说题辞》:“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火上,故阳出鸡鸣,以类感也。”[9]认为鸡鸣是阳刚之气的象征。[10]为什么鸡被赋予“五德”这样光辉的品质,正是来源于“鸡鸣”的阳刚之意,而鸡鸣为什么代表阳刚之气,为什么代表阳刚之气就被奉上神坛,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太阳崇拜情结。

据前文可知,鸡鸣是凌晨天将明时一个计时专名,鸡叫三声之后太阳就从东方升起来。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万物生长所依赖的太阳是最神圣、最伟大的。在人们朴素的头脑中,夜晚太阳落下去,是凌晨的雄鸡啼叫把太阳重新唤出来的,所以雄鸡是可以请出太阳的“人民英雄”,这样就无怪乎鸡与其相关物象在古代人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了。

五、小结

“鸡鸣”之诗虽不多,但鸡鸣意象具有典型性的情感特征和诗意背景意义,雄鸡图案和鸡羽毛装饰物象在《诗经》中数量可观,形成了具有固定意义和特殊含义的物象群。“鸡鸣”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意象,由于当时人们对农业生产的依赖而产生了太阳崇拜情结,又因为“鸡鸣”与日出在人们的朴素理解力中具有因果关系,进而产生了对“鸡鸣”的尊崇。“鸡鸣”意象确立了它在文学作品和人们心目中的高尚地位之后,引申出计时之用、闻鸡起舞以及象征甜蜜美好生活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水汶.《诗经》同名篇目原因分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1(3).

[2]楊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175.

[3]孔繁信.说说我国古代计时的问题——从“庵庵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谈起[J].山东师院学报,1980(10).

[4]刘建国.还原《诗经·女曰鸡鸣》的生活真味[J].语文建设,2013(10).

[5]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李学勤.小盂鼎与西周制度[J].历史研究,1987(5):20-29.

[7]龙耀宏.中国的金鸡神话与鸡文化[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8(2).

[8]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M].成都:巴蜀书社,1996:192.

[9]徐坚.初学记[M].董治安.唐代四大类书:第3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1916页.案:今本《焦氏易林》无此文.

[0]邵炳军.“德”观念的嬗变与春秋时期诫勉诗的演化[J].上海大学学报,2018(9).

作者简介:李胜楠(1995-),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鸡鸣诗经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马首是瞻
来自林间的风
长相思·夜无眠
《孔雀东南飞》中“鸡鸣”一词研究情况辨析
巧用《诗经》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