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典舞袖舞是以衣袖元素为道具的舞蹈。纵观中国古典舞袖舞发展历史漫长而绚烂,从夏商周时代“以手袖为威仪”,战国、汉代时期“翘袖折腰”,隋唐盛世“广袖大衣”,明清时期“戏曲袖衣”,新中国成立后传统袖舞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发展,袖舞在每个时期的发展都会受那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动作与衣袖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本文以“袖舞渊源”“袖舞传情”讲述传统袖舞的发展历史与动作特点,从“创新立足于现代,发展扎根于历史”论述传统袖舞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与创新,旨在对袖舞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取得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深思。
【关键词】古典舞;“袖舞”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一、袖舞渊源
袖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在原始舞蹈时期,袖舞的舞蹈形态融入“巫舞合一”的舞蹈形式中,为图腾和鬼神元素增加了神秘感。春秋战国时期,舞蹈作为表演性艺术在我国历史上是大发展时期,在战乱频仍环境的影响下,阴柔的袖舞不免有其内在的风骨,具有代表性的楚舞《激楚》《结风》。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长袖细腰 ”的审美态度,奠定了“长袖善舞”的基本特色风格。汉代是袖舞发展的鼎盛時期,袖舞特点是“细腰曲折、动作豪放、体态轻盈”,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长袖舞》《巾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舞蹈发展成独立的表演艺术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袖舞衍变与传承汉代的“折腰”“长袖”的舞姿与审美特点。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到巅峰的朝代,这一时代的人们以“善舞为荣”,袖舞在这一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有很大的发展。如唐代软舞代表作之一《绿腰》,这是一个女子独舞,舞者身穿袖长过衣襟的长袖舞衣做舞,舞姿轻盈曼妙,以舞袖为主。李群玉的诗句描述到:“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越艳罢前夕,吴姬挺白刍。”可见这个舞蹈充分展示了舞袖、运腰、求轻、贵柔的传统袖舞风格特点。到宋代后,舞蹈随一独立的艺术形式逐渐与诗歌、道白等姐妹艺术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戏曲。元、明代戏曲有很大的发展,清代走向繁荣。袖舞逐渐融入戏曲,成为戏曲表达内心情绪所必不可少的。如明代传奇《浣纱记》中有一段西施的舞蹈。张岱曾描写:“西施歌舞,对舞五人。长袖缓带,绕身若环。”可以看出这是一段长袖飘飞,体态婀娜的袖舞。发展到近现代,袖舞作为学科建设的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方法与教材。根据中国古典舞袖舞技法规律可分为九种单一性技法:出收袖、推袖、冲袖、抓袖、撘袖、抖袖、扬袖、绕袖、片花,总体分为伸缩袖、全袖、半袖三大类技法,是近现代舞蹈史学家、编导家等人对古代舞蹈文献、遗址、陶俑等研究资料,重新挖掘出在中国古代流传几千年的乐舞风格与乐舞道具,以近现代人的审美理念飞跃式继承传统袖舞的基本形态与风格,体现和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二、袖舞传情
舞蹈是运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深处情感的艺术。这里的“情感”是舞蹈艺术的灵魂。袖舞服饰袖较长,舞动时能够使手臂延伸至极致,有助于宣泄与表达内心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可以温柔端庄,也可悲愤凄凉。以心造舞,以袖传情的情感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悲壮情绪型。如舞剧《青衣》王亚彬表演片段,王亚彬运用她的肢体表现出女主人公筱燕秋,在人生中舞台生涯进退失据,无所生存的困境,以及寻求自赎的心路历程。王亚彬通过水袖的扬、抛、抓等多种技巧生动表现出筱燕秋内心的悲凉与绝望。第二类是柔美抒情型。如舞剧《孔子》中女子群舞《采薇》以长袖舞的表现形式,表现年轻女子柔美温婉。舞蹈中的调度动作采用大量的大迈步与三步一抬,配合“扬袖”与“甩袖”的动作再现古代女子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感,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化气息演绎得淋漓尽致。第三类是俏丽活泼型。如作品《百花争妍》是一个将袖舞与川剧结合的女子群舞。该作品借袖喻物,俏丽活泼地表现出鲜花繁花盛开、百花争妍、生机勃勃的景象。《百花争妍》最大的特色是编导将袖舞技法“片花”在该作品中运用到极致,快到舞蹈高潮部分,舞者们运用大量连续的立圆和平圆片花,舞台上动态的花朵,犹如花园一般美丽。
三、传承扎根于历史 发展立足于现代
袖舞经过千年的流传与发展,犹如艺术长河中的一股清泉,具有声声不息之势。它独特的技术、形态、韵律为后代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上千年流传与积淀下来的传统优秀文化。在舞蹈艺术多元发展的背景下,舞蹈艺术家们应“传承扎根于历史,发展立足与现代”,在传承袖舞本身的舞蹈形态与程式化的袖技巧外,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使袖舞在现代社会有广与深的发展空间,推动古典舞袖舞在现代社会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孙颖先生的代表作《踏歌》是他几十年苦心钻研创作出的古典舞袖舞界精品。《踏歌》源于民间,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古典舞袖舞《踏歌》,其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为依托,融入现代的审美眼光与编创方法,挖掘和创造了这部经典作品。此舞背景音乐活泼动听,舞者身穿绿、黄、白相间的服饰,服饰主要以清脆的绿色为主,材质主要以丝与纱制成,在舞动的过程中呈现出轻盈、柔美飘逸之感,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丽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从《踏歌》的舞蹈形态来看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人文精神,以“和”贵的精神理念,其动作主要是收与放、开与合、对立与顺势的几种对比,看似矛盾,但内在蕴藏着中国博大精深“和”的精神,正是这种独特的舞蹈形态,表现出孙颖先生对我国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在此基础上,孙颖先生又立足于现代,用现代人的眼光批判式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创作方面,孙颖先生运用现代创作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将生生不息之势贯穿其中,展现出中国现代古典舞袖舞的文化风韵,飞跃式承袭了“民间踏歌”的风俗风情。由此可见,作品中的审美特征与形态是穿越千年在当下固定的审美特征与形态,是立足古代,发展于现代的新生。这种创作手法正如孙颖先生所说:“传承不是严格的艺术考古,不是复原历史本来面目,其全过程所贯穿的是当代人对古代的态度,是批评的继承,其哲学观、历史观是先进的唯物史观,是去粗存精,去糟粕扬精华,重新体现传统,在此基础上连续流传。”
传统袖舞经过千年的发展,其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尤其是在戏曲艺术方面的发展,但在中国古典舞袖舞创作方面优秀作品还是较少,如何创作优秀的袖舞作品,如何创造袖舞新的技法,增强其表现力,丰富肢体语言,如何让袖舞声声不息之势发展得更加深远,这是需要我们进行深思与研究。
四、结语
袖舞是徒手身韵的深化,是中国古典舞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如今,古典舞袖舞的发展不能走向历史虚无主义或守旧主义,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是各艺术门类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古典舞袖舞创作发展的基本准则。当代艺术家与编导家们要把握好中国古典舞袖舞“守、破、创”之间的度与内在联系是古典舞袖舞发展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古典舞袖舞在当代的发展,丰富其动作语汇,反映现当代真实、真挚、真诚的情感,不断弘扬中华传统袖舞文化,使其声声不息之势发展得更加深远。
参考文献:
[1]鞠施诗.品味袖舞——袖舞表演中长袖与水袖的比较[D].北京舞蹈学院,2018.
[2]李建勋.中国汉唐古典舞的传承与创新[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26).
[3]王克芬.中国舞蹈图史—万舞翼翼[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5]邵末秋.中国古典舞袖舞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张婷(1995-),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研究生在读,南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