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古老时光里的美丽村落

2020-09-21 08:32江勇根丁波澜
浙江林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古樟丽水市古民居

江勇根 丁波澜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在丽水市通济古道的近旁,在通济堰的源头,坐落着堰头古村,古堰、古樟守护的古民居,绽放在古老的时光里,交相辉映,交织成了堰头村特有的风情。村落坐北朝南,沿着通济堰堰口至三洞桥干渠北岸临渠而建,通济堰渠水自西向东从村前流过,通向东北部的碧湖平原。堰头村总面积5.37平方公里,是国家4A级景区,先后获得了“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特色旅游村”“丽水市十大美丽生态村”“丽水市十大美丽乡村”“丽水市文化名村”等荣誉称号。

古堰福泽绵延千载。位于村头的通济堰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是世界水利史上第一座拱形堰坝、世界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中国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通济堰有三个世界之最,它有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体,世界上最早的堰渠管理规程——范成大所制订的通济堰堰规,还有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三洞桥(即石涵)。其全长22.5公里,分48脉,有支渠321条,水闸72座,完善的竹枝状水利灌溉系统,至今仍发挥着供水兴利、造福碧湖平原的作用。通济堰的千年拱坝是世界拱形大坝的鼻祖,长275米、基宽25米、高2.5米。倚栏眺望,弓形大坝横卧于江面,江面辽阔,远山凝翠,白鹭翩然,是一幅清远的水墨画。千年石涵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是通济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桥体下层通渠水,中层引坑水,上层过行人,为世界首创的水上立交桥,使山坑水与通济堰渠水两条水流呈立体交叉流动而互不相扰,既引流松荫溪水造福农民,又缓解雨季时从山涧袭来的山洪,体现了古人无穷的智慧。

1961年,通济堰被浙江省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通济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同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目录。

古树守护功在千秋。从堰首引水入渠至石涵约300米,沿渠两岸千年古樟护岸而立,树龄1000余年,树高20多米,最大胸径超过4米,最大树冠有50多米,枝繁叶茂,遮荫连绵数百米,衬托出通济堰古老静谧的美之风韵。有的古樟根部已将渠道的早期大卵石驳坎包裹,與驳坎成为一体,以树固土,既是堰头浑然天成的生态胜景,又是通济堰千年历史的见证。沿渠的取水踏跺和埠头为村民漱洗饮用提供了方便,古老的樟树群伴随古老的通济堰,潺潺的渠水从古流淌至今,映照着古樟的繁荣生机。

古村文明传承千年。堰头村除村名与通济堰有着密切联系外,整个村落的格局也与通济堰密不可分。通济古道自东向西沿渠的北岸而过,村落沿古道而建,有路亭、有社庙、有民居、也有店铺,在至今保存的20多处古民居和古建筑中,沿渠就有十多处。多数为清中晚期所建,门楣题额有“南山映秀”“景星庆瑞”“三星拱照”“懋德勤学”“光荣南极”“玉叶流芳”“佳气环居”等。正厅七开间或五开间,进深6柱6椽,明间梁架穿斗式带前下檐双步,左右厢房均两层三开间。宅内庭院,一般有鸡舍、花坛、条桌、石臼、生锈的手摇水泵、卵石墙基。虽历经1000多年的沧桑,但雕梁画栋依旧精美,孕育一代又一代村民,明清时期,堰头村共有数十名族人取得功名。古朴自然的风光与古堰交相辉映,独特的人文历史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错融合,成为中国摄影之乡的创作基地,省级特色小镇“古堰画乡”的核心区块,著名的“巴比松油画”发祥地之一。

堰头的美,是历史沉淀的美,是岁月留痕的美。现在的堰头村以独有的生态文化优势为依托,打造“高颜值”的乡村旅游景点,发展绿色经济。近年来,完成了堰渠及古民居修缮工程面积9140平方米,建设通济堰文化长廊450米、面积1390平方米、绿化1.25万平方米。千年古村落正乘着“两山”理念的东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焕发出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古樟丽水市古民居
丽水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充分利用古民居开拓旅游资源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思考
巍巍古樟兮
贫困村落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爸爸的爱
浅论民居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天下第一樟”
古樟
千年古樟
丽水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