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六稳”“六保”省会担当

2020-09-21 08:41张敬华
群众 2020年15期
关键词:六稳南京疫情

张敬华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扛起省会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守牢“保”这一基础和着力点,突出“稳”这一大局和主基调,保持“进”这一目标和大方向,增强攻坚克难的耐力,提升识变应变的能力,抓好“六稳”、抓牢“六保”、抓实“四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升,GDP增长2.2%、增速全省第一,为全省实现稳中求进目标作出了南京贡献。

抓住主要矛盾,做好“精准施策”文章。疫情初期、复工复产、扩大内需等不同阶段形势任务各不相同,必须根据阶段特点抓主要矛盾,因时因势精准落实针对性举措,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底线、提供支撑。稳定发展的前提是有效防控疫情。事实证明,如果疫情应对不力,发展就无从谈起。面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首要的就是集中精力抓防控、战疫情。1月下旬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在除夕夜发动7000多名基层工作者全面排查管控1.1万名有武汉旅居史的重点人员,较早实施小区封闭管理和公共场所戴口罩,率先集中收治所有确诊和疑似病例等,既取得了确诊病例长三角四大中心城市中最少、患者零死亡和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防控成绩,也为后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赢得宝贵时间和空间。稳定发展的关键是迅速复工复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复工复产。2月中旬以来,南京率先实施“防疫+”战时工作机制,及时研究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其中,把“防疫+工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推进工业制造业、规上企业复工达产。2月9日全面启动后两个星期就实现了规上工业企业100%复工。针对中小企业开门营业后生意清淡的情况,把“防疫+服务业”作为重点,稳步推动城市服务业复苏,在全国率先以电子券形式发放3.18亿元消费券,传递清晰信号、支持消费复苏。稳定发展的重点是落实“六保”任务。“六保”目标任务,特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是兜牢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3月下旬以来,全市把“六保”作为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结合南京实际出台“六保”40条措施,其中把稳就业作为头等大事,制定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政策,分批推出2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启动研究生“宁聚行动”,试行硕博优秀人才就业见习制度,挤出10亿元资金广纳10万人才。上半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2万人、就业参保大学生15.4万人。

聚力畅通堵点,做好“循环畅通”文章。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激发经济循环活力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南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功能优势,通过畅通产业循环释放产能、促进市场循环扩大需求、推动区域循环打开空间,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连断点、攻难点,加快产业链协同复工。注重解决交通物流、用工返岗、物资保障以及订单销售等具体问题,在全国首创省、市、区三级应急运输通行证办理渠道,出台保用工、助返岗“宁九条”措施,助力重点工业企业供应链、产业链、物流链贯通,搭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平台,有效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通过推动生产要素的畅通流动,让整个产业循环的“动脉”更加强劲。扩内需、稳增长,实施“四新”行动计划。针对外部形势的急剧恶化,南京创造性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计划,906个具体项目重在扩内需、稳增长。上半年,新基建完成投资573.46亿元,其中5G设施完成投资46.88亿元;新消费100个项目稳步推进,重点培育18个夜间经济集聚区;新产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3亿元;新都市完成投资673.7亿元。“四新”当期投入量、产出量和实物量、价值量的大幅提升,成为拉动内需、稳定发展的“强引擎”。促开放、优环境,促进双循环良性互动。一方面,坚持国内循环是主体,重点推动对内开放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挥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优势,务实推进宁镇扬一体化等,努力配置更多资源、辐射更大半径,以区域“小循环”助力构建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趋势,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失时机推动要素市场化等重要领域改革,各板块、园区在自贸区内建立“联动创新发展示范园”,以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和现代治理,打造最具吸引力的资源要素聚集高地。

坚持辩证思维,做好“化危为机”文章。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必须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危与机的互变规律,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形势变化,下好化危为机的“先手棋”,打好转型升级的“主动仗”,真正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动能支撑。特殊形势下,谁先创新、谁敢创新、谁会创新,谁就能更好地突破困局、逆势而上。今年以来,我们保持建设创新名城的战略定力,坚持改革探索不停步,以“市委创新委+高新园区”运作框架加强创新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坚持企业培育不松劲,持续形成创新型企业培育的“雁阵梯队”;坚持资源集聚不断档,推动“一室一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质增效;坚持创新活动不落幕,举办线上线下持续互动的“南京创新周”,取得超出预期的成效。全市新签约新型研发机构78家、孵化引进企业1204家,新增独角兽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爆发式增长,为抵御疫情冲击、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产业强链补链增强关键支撑。今年以来,南京“4+4+1”主导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对稳住经济基本盘发挥了关键作用。应对疫情冲击,必须更加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我们把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息服务等8个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实施由市领导担任“链长”的产业链强链补链专项行动并逐一调度推进,力争各产业链每年实现20%以上增速,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聚力招商突破增强后劲支撑。招商引资既是補上疫情损失和缺口的直接手段,也是在区域竞争中突围制胜的关键一招。今年我们连续第二年部署推进“招商突破年”活动,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创新氛围、营商环境,明确“六个更重要”的招商思路(质量比总量更重要、落地比签约更重要、链条比单体更重要、创新比套路更重要、诚信比成果更重要、服务比政策更重要),通过“云签约”“屏对屏”等新形式开展线上招商,中汽创智T3科技平台等旗舰型项目正式启动,上半年签约项目投资总额9751亿元,实际利用内资1223亿元。

把握发展主动,做好“调度落实”文章。困难挑战大的时候,抓落实的力度要更大,求突破的干劲要更足。应对大战大考,既要牢牢把握既定的战略部署,更要拿出应对短期困难的有力举措,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扛起解难题之责、保民生之责、抓发展之责。压实责任抓调度。无论是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还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推动高质量发展,都需要落实责任、加密调度。工作中,市领导带头负责、各级干部担当作为、部门板块挂图作战,实行市领导挂钩板块、区领导挂钩社区、街镇领导挂钩网格、机关干部下沉基层的“一线工作法”,把任务细化为指标、具体到项目、明确到个人,一着不让抓好经济运行组织。围绕企业抓服务。坚定围着市场转、围着市场主体的需求转。对困难最大的中小微企业,制定国家和省各项惠企政策汇总表并动态更新,出台“南京惠企十条”及24项实施细则,落实信贷支持、技改支持、信用豁免等个性化支持举措;对重点工业企业,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全部派出“驻厂员”,贴身协调解决生产经营问题。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企业家服务日”活动,市领导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早餐会”,面对面解决企业诉求、破解发展难题。创新举措抓落实。注重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应对冲击、稳定发展,连续第三年开展“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活动,优化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支持各板块集中力量办好一件大事,成立实体化运作的复工复产、“四新”行动等推进专班,形成各领域各环节主动作为、创新作为的鲜明导向。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六稳南京疫情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做好“六稳”工作,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迎难而上,确保“六稳”,实现内蒙古经济健康发展
促“六稳”关键是练内功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