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民本思想管理学新论

2020-09-21 08:33徐楠
管理学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管子管理学

徐楠

[摘 要] 《管子》中关于以民为本思想的论述是其学说的精髓之一,文章通过梳理《管子》民本思想的核心与主要内容,总结出管理学的内在四个特征——“以法治民与协调辩证管理”“顺民心、依民意与柔性控制管理”“欲民之有义与教育管理”“民俗论与情感管理”,进而论述其管理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管子》;民本思想;管理学;新论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一、《管子》民本思想的形成、核心与主要内容

“民本”的思想最早见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公也说:“惟命不于常”[1]。回顾春秋战国政治发展史,可以得出民众在国家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由从属关系逐渐上升到了天依民众定存亡的高度。梁启超把中国古代的“重民”思想直接称之为“民本思想,并认为这是我国政治思想之一大特色。

《管子·霸言》中第一次提到了以民为本。开篇《管子·牧民》中则概括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种顺民心、依民意的做法,被管子总结为“予之为取”以术治民的方法[2]。总的来看,管子以民为本的思想以天道论的自然历史观为哲学基础,洋洋洒洒分散在其著作中,围绕重民,安民心、顺民意、应民情而展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核心思想:一是重民,顺民心,重视与俗同化。民众在《管子》中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平齐的地位。二是爱民,亲民,用民。治理民众要像父母疼爱子女般,这样百姓才会亲近君主。“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在爱民的同时,还要不扰民、不劳民,体恤百姓疾苦,取民有度。“明主之治天下也,静其民而不扰,佚其民而不劳。不扰则民自循;不劳则民自试。三是养民、富民、善分民。养民,就是“制民经产”,让民众拥有自己的事业,掌握一定的财产和家业。四是劝民、教民,使民知。《管子·权修》中指出,“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反映出《管子》的教化观念,通过教育和规训使礼成为风俗,刑罚就会减少。

二、《管子》民本思想所体现的管理学特征

(一)以法治民与协调辩证管理

《管子》重法,主张以法治民,认为法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决定百姓命运的东西。但是这里所说的法,具体到治民之术上,并不是一味指严刑厉法,更多的则是一种政策或者制度,即“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让民众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管子》还认识到在管理活动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因为刑罚本可以使人产生畏惧而退却不前,但是过于严厉的刑罚却容易使人铤而走险。因此,必须赏罚结合,赏罚有度。《管子》赏罚并举的思想是其法制与心术并行的管理思想的具体化,是针对一般人性进行协调管理的有效方式。同时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也注重运用实行顺应人性的管理,在法与民之间,法的实施要依据民心向背。因此,《管子》在治国方面提出了不少具有明显辨证性质的协调管理思想。如“明法之道,在民所欲,以求其功,立民所恶,以求其邪。”这里,作者充分认识到了把握“度”在矛盾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性,实际已经认识到了失去“度”将会使事物发展由量变转向质变,这是具有现代辩证管理、协调管理特征的思想[3]。

(二)顺民心、依民意与柔性控制管理

如上文总结管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所述,《管子》这种顺民心、依民意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一种“予之为取”以术治民的方法。所谓“予之为取”,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与主张,先给予别人利益,进而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的统一。究其本质,《管子》的“顺民心、依民意”等民本思想及实践,实际体现了管理者的一种控制管理方法。这种控制管理方法,与法家常见的刚性管理方式不同,是通过顺应民情,满足民欲。这是一种更为高超的柔性控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是“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其中体现出的管理智慧对于构建现代控制管理思想体系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欲民之有礼”与教育管理

《管子》重礼,在“国之四维”中,位居首要。“欲民之有礼,则小礼不可不谨也;小礼不谨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礼,不可得也。”这里的礼,不仅体现的是道德规范、等级秩序,还与法相融合,包罗政治、文化、宗教、法令等,成为治国治民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礼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在《管子》看来不但能够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而且能够节制人的欲望和心性,以礼来教化、改造民众,使其符合统治阶级治国治民的需要。由上述分析可知,《管子》中的“礼教”在治民之术中就是一种教育、感化、约束民众的尺度和工具,通过一言一行、远近亲疏、社会规范等作用于人们的思想,从而收服人心,化为心中内在的规矩和规范,进而达到“驭民”,维护统治者统治的目的。这一方法、目标与现代管理学上的教育管理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谋而合。教育管理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就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学习者自我修养(反省、反思、自我改造)、自我管理(自律、自制)日常管理等手段,将道德规范自觉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和追求。此外,教育管理想要达到的管理效果就是《管子》中所论述的“仁内义外”,就是要培养内心自发形成一套道德标准,行为受约束而向善的人[4]。

(四)民俗论与情感管理

民俗是民间风俗习惯的简称,是不同民族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心理感情、行为方式等方面相近或趋于一致的情形的总称。由于它是社会环境中比较趋于稳定的部分,因此,顺应民俗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安抚人心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历来被贤明的统治者自觉顺应、引领和利用。

《管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要求君主要重视引导民俗民风,引领社会风气的责任,即“御民之轡,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同时还对于民俗的强大的聚合作用有了一定认识,提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年少同居住,年长同交游,祭祀互相祝福,死丧互相抚恤,祸福互相关切,体现出的就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利用上行下效相互激励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民俗风俗的导向聚合功能。就这一点来说,与现代管理学的情感管理理念具有共通之处。情感管理不僅要求管理者能够正确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且要求管理者善于理解和满足管理对象的情感需求。所谓情感管理,就是立足于人性、人情而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艺术,以成员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为基础,通过情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管理对象的心理活动与情感需求,从而引领管理对象的外在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效能。总之,《管子》中顺应、引领和利用民俗的主张和论断,具有重要的现代管理学特征和意义,用管理学话语解读就是通过柔性的社会文化引导,建立起组织内部友爱、有序、奋进的社会心理环境,以及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氛围,逐渐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与行为准则,最终转化为自觉行动并使其固化下来,使群体产生最大的协同合力与群体凝聚力[5]。

三、《管子》民本思想的管理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由上文可知,《管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现代管理学的“协调辩证管理”、“柔性控制管理”“教育管理”“情感管理”等管理模式与管理思想之间有着不谋而合的共通与借鉴之处,其民本思想指导下的治国治民实践也具备重要的管理实践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当然,《管子》中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出发点还是维持既有统治者的统治秩序,是一种治民御民之术,与我们现在所理解和所追求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理念还有认识论上的差距。但是《管子》民本思想所蕴藏的智慧与能量对于新时代下用以指导行政管理、社会财富的伦理再分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下我们既要继承,又要超越,从民本管理迈进至社会主义民主治理,进而实现民主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李山.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刘柯,李克和.管子译注[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葛荣晋.中国管理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5]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管子管理学
巧取乒乓球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高职《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从管理学角度看军事指挥体制改革
做试验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
滚球游戏
搞不定的水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