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始建于1987年11月27日,那天恰逢上海音乐学院60周年院庆。1985年,为了与国外艺术大学的博物馆建制接轨,上音有关领导和专业人士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周密的筹划,决定筹建东方乐器博物馆,并打算让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双音编钟、编磬成为东方乐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于是,针对与专业机构合作研制编钟、编磬的计划在此之后开始有序地实施。经历了许多曲折,48件仿制编钟如期完工并在乐器博物馆完美呈现,对学院科研、教学工作和普及音乐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东方乐器博物馆中国古代展厅的数件仿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复(仿)制。
目前该馆内中国古代展厅中,上面写着“上音七零校庆”字样的曾侯乙编钟,就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林培安教授于1985年组织协调该院音乐研究所(林培安、应有勤、蒋无间)与武汉音乐学院(蒋廊蟾)合作的科研项目。这套一钟双音的仿曾侯乙编钟,经过一年半的时间,由苏州的金海鸥、金泉福浇铸完成。回顾当初制作这套编钟的过程,音乐声学专家、乐器制作大师金海鸥先生娓娓道来:“当时由于上音的一位老师邀请我共同研究一项唢呐改良的课题,在召开研讨会时,这位老师的同学蒋无间拜托我,想用部分资金做两套编钟。当时我所在的工厂资金短缺,工厂里不同意用这个价格制作两套编钟。”金海鸥接着道:既然我已经答应了,此项工作就必须要做。
为了兑现承诺,金海鸥辞掉了苏州民族乐器厂的工作,自己找了一家小工厂,他亲自浇铸模型,之后细心调编钟的双音。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制作,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此套48件的双音编钟的制作。
这套编钟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敲击每一件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高,一钟可发出双音。我们所熟悉的“一钟双音”这个词,很多人会误解成一个钟可以同时发出两个音,其实并非如此。如果要进一步解释,即敲击钟的“正鼓部”,称之为“正鼓音”(图1);敲击钟的“侧鼓部”,称之为“侧鼓音”(图2),“侧鼓部”和“正鼓部”分别各发出一个音,这两个音是大三度或小三度的关系。
图1
图2
本馆编钟可演奏五声调式等音阶(宫、商、角、徵、羽),我们以最下边的两个编钟为例(图3),敲击左侧第一个编钟的“正鼓部”与“侧鼓部”之间的部位,分别发出A2和♯C2两个音,两音之间形成大三度音程关系。第二个编钟同样如此,敲击编钟的“正鼓部”与“侧鼓部”分别发出G2和B2两个音。
图3
编钟是战国早期的乐器,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编钟出土,共计65件,加上横梁、立柱等,总重量达5吨多。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告诉笔者:“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小国叫曾国,其国君名“乙”,他可能是个音乐爱好者,或者说这个国家的礼乐制度还是非常完善的,在他的墓穴中发现很多礼器、乐器、兵器,当然曾侯乙编钟是最引人注目的。在编钟上有2800多乐律铭文,记录了当时乐律礼制的情况。”
从外观上来看,整套编钟非常宏伟,“它的三层挂架(古称“簨簴”)设计精巧。它是迄今铭文最多的编钟,全部钟体上的铭文有2828字,加上架、钩上的铭文927字,总数达3755字。这些铭文是研究我国战国时期的音阶、音律、调式、调性及旋宫转调的重要资料。”①
编钟属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乐器,用中国古代以乐器的制作材料分类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为宜,中国早期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分类体系。曾侯乙编钟作为八音分类法中占据首要位置——“金”。翻阅史料,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中,编钟占据重要比例。在《国语·周语下》中记载,“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丝尚宫,匏竹尚义,革木一声,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革木以节之。”②从《国语·周语下》和“八音分类体系”的记载以及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数量上来看,“金”类乐器都处在“八音”众类乐器之首。编钟也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重器。东方乐器博物馆展示的曾侯乙编钟为48件,上中下共计三排钟悬挂在挂架上,一钟可发出两音,可敲击出五声音阶。编钟的敲击棒分为两种:其一,上面两排编钟使用木制敲击棒敲击为最佳,声音清脆,穿透力强;其二,最下面编钟使用金属材质的敲击棒,将敲击棒顶部包裹上胶皮来击奏编钟,声音浑厚,余音较长。此套编钟是中国高校专业乐器博物馆中仿制最真实、音色最清透的编钟之一。其藏于中国古代乐器展厅中,属于东方乐器博物馆中最吸引人的仿古乐器。
图4
东方乐器博物馆在传播音乐文化知识的社会功能上基本分为两部分:
(1)传播音乐文化知识
本馆仿制曾侯乙编钟具有深远的意义,博物馆将曾侯乙编钟搬上“舞台”,通过与中小学生互动教学的方式实现了曾侯乙编钟音乐文化传播的功能,同时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目前在现代的各大交响乐团,以及音乐厅里,大家听到的大多是交响乐团演奏的西洋乐曲,而编钟极少出现在音乐会场中,也没有机会让大众进行演奏及近距离观赏。而乐器博物馆可以通过展示和敲击一些当代作品,也可以运用传统的五声调式来模仿古曲创作一些编钟音乐。将当代的艺术与编钟结合起来,使其变成现代的语言,让更多的年轻人和观众认识编钟的前世和今生。
(2)专业教育与社会普及教育
①东方乐器博物馆隶属于上海音乐学院,从建馆起,本馆不仅是学院科研教学基地,同时也着力扩展与国内外知名博物馆、高等院校以及其他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高等院校的参与合作。例如,本馆仿制曾侯乙编钟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与武汉音乐学院共同研究制作完成。近年来东方乐器与国内高校进行了一些省级、国家级相关课题的研究,馆领导也远赴世界各地与专业音乐博物馆进行交流学习。
②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之风的体现之一,其能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民族音乐教育具有非常高的教学价值。
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多以东方乐器为主,其中中国乐器占全馆展品数量的四分之三,主要有第一展厅(中国古代乐器)、第二展厅(中国现代乐器)和第四展厅(中国少数民族乐器)。由于本馆是全国民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汇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徐汇区青少年艺术教育基地等,多年来通过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举办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身临其中地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在每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当天举办多场互动教学、专题讲座等活动,活动范围面向全世界音乐爱好者,其中包含曾侯乙编钟互动教学、甘美兰互动教学等。在编钟互动教学中,由馆内教师演奏曲目,音乐爱好者进行学习,再由本馆教师与音乐爱好者共同演奏曲目,实现了观看、聆听、演奏三项为一体的参观模式。
(3)博物馆仿曾侯乙编钟交流功能
①联合举办特展以及参加学术会议
东方乐器博物馆三十余年薪火相传的学术历程,涌现出了多位专家学者,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统。包括学术思想、学术风格、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不同师承的专家之间的团结和合作等。
从1990年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开放“中国民族乐器陈列室”(东方乐器博物馆前身),不断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和举办专业展览:2011年东方乐器博物馆领导参加“东亚人类学”会议,并参观日本国立民俗博物馆;2014年“东方乐器博物馆乐器数据库”加入MIMO③;2013年于成都参加《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联展》;2016年于德国汉堡举办《神秘音韵——中国传统乐器展》;2018年与湖北博物馆共同举办《心与音——民族音乐视野下的世界民族乐器》等多项专业学术会议和国际特展。交流期间,多名专家、学者对本馆仿曾侯乙编钟进行分析、研究。
②仿曾侯乙编钟的“保”与“用”
博物馆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研究基地,每个博物馆都有珍贵的展品,每件展品都富有特别的意义。以东方乐器博物馆为例,本馆藏有珍贵的乐器原件和古代乐器的仿制品以及从世界各地购置的外国乐器等。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展品的管理和展览的利用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展品的保护和展览利用之间产生了“保”与“用”的矛盾。
为使乐器“活”起来,本馆在使用仿曾侯乙编钟的同时大力从维护和修缮的角度着手。其一,天气变化:上海天气数月以潮湿、闷热为主,展厅内乐器储存环境也随之变化,由于仿曾侯乙编钟的48件钟是金属类制品,钟架架体刷漆,受潮后会出现褪色、起皮、发霉等状况。其二,自然损耗:由于乐器展示和借展搬运等因素,经过长年累月,乐器本身会磨损以及损坏。本馆乐器修复专业人员分为三部分对乐器进行维护和修缮工作:其一,展厅内常设测温计、抽湿机,空调调式成合适的温度。这样可使钟架刷漆部位保持光亮、干燥,防止起皮、脱漆等状况。其二,定期对乐器进行清洁处理。利用专业的清洁工具,清除乐器表面的发霉、蛀虫、生锈。其三,定期举办音乐沙龙活动,防止乐器处于静止状态,定期使乐器保持震动状态,同时打破博物馆展示的常规形式,做到让乐器“活”起来的新理念的展示。
编钟音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博物馆的角度出发,仿制古代乐器曾侯乙编钟对现今时代“复活”后的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方式”的影响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绝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其成为绝响,需大力发展乐器博物馆多项功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独有的音乐文化,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
注释:
①应有勤:《曾侯乙编钟双音原理解析》,黄钟,2018年9月。
②[东吴]韦昭注《国语》(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0406 册)。
③MIMO:Musical Instrument Museums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