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勤
代理指导员带领战友闯进三里湾时,又冷又饿不说,好多战友还身负重伤。三里湾人分头把他们接到家里,挤出自家的口粮招待这些瘦弱的军人,还把私藏的苞谷酒送给伤员消毒使用。
草药伍更是忙里忙外。
有的战友伤势太重了,草药解决不了问题,急需一些西药。三里湾虽是两不管的地方,可垭口已被两边的保安团封锁,任何人不能进也不能出。代理指导员——就是个小红军,21岁的指导员牺牲了,17岁的他顶上——央求草药伍想法子,草药伍知道一条秘道。草药伍就带着代理指导员攀越后山的千丈崖,翻越高耸入云的钻天岭,到县城买回来一些药品。遗憾的是,小红军在返回的途中受了重伤。
西药真的很有效,伤员的伤很快好了。伤好了的战士离开三里湾北上,只留下代理指导员继续在三里湾治伤。小红军给他们讲述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小红军给他们描绘未来生活的美好。末了,小红军还问他们生活有什么困难没。他们的困难太多了,最困难的就是饮水。他们最希望吃上干净的水。
三里湾真是一个好地方,可是缺水。他们吃的是麻凼收集的雨水。那是什么水呀,浑浊不清,蚊虫聚集,就是个臭水塘!小红军看见水塘立马呕吐不止。他是汉江的打鱼人,哪里见过这么肮脏的水呀!村里人苦笑着说:“这还是好的,遇上天旱我们连这样的水都吃不上。”
小红军说:“等我们回来一定会让你们喝上干净的水。”
三里湾的人见了小红军,都喊他小指导。
小红军点亮村里人的希望后,他也北上了。
小红军北上后,两边的保安团就冲进三里湾,把草药伍杀了,把他的尸体悬挂在高高的千丈崖上,以震慑村里人不要帮助红军。
村里人开始盼望红军,等待小指导回来。
打败了鬼子,小指导没有回来。
打败了国军,小指导没有回来。
成立了公社又解散了公社,小指导还是没有回来。
村里人真的很期盼小指导回来。哪怕小指导解决不了水的问题,他们也希望小指导回来。有人说:“小指导经历了那么多的战火,会不会……”马上有人拦住了话头儿,说:“小指导那么和善,怎么会那样呢?”
小指导真的没有那样,他真的回来了。
小指导回来已是五十年以后了,村里人围着他,一口一个“老指导”,他心里热热地应着。老指导说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东北某个小城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回来。现在离休了,他终于能够回来看看了。当年十几岁的孩子,现在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当年熟识的人好多已经去世了,迎接他的是他们的儿子或者孙子。遗憾的是三里湾好像变化不大,虽然土地分配到户了,日子依旧很穷。特别是看见村里人依然吃着早先的麻凼水,已是老指导的他忽然想起当初的诺言,他禁不住跪在草药伍的坟前。
老指导四处奔走,很想实现自己年轻时许下的诺言。困难太多,他求了许多人,都不得解决。那时真的困难。再回到三里湾时,他觉得十分烦恼。三里湾的人厚道,烫上热乎乎的苞谷酒消解他的烦恼。老指导喝着喝着,做了一个决定——自己修筑一道水渠。他不能让自己五十年前的诺言,五十年后还不能实现。
这样的话三里湾人听多了,听听也就忘了,谁想到老指导勘查完路线就开工了。村里人劝他:“那可不是长征,两年就走完了,这道渠二十年都不能完工。”老指导笑笑说:“当年也有人说长征不能实现,可红军走完了长征路,又打败日本鬼子蒋匪军,还建立了新中国。”村里人无话应对,就由着他去折腾。心想,他折腾累了也就算了。
老指导把家安在村头,从千丈崖下开始了自己的工程。为了节省开支,他计划一凿一凿凿出一道石头水渠。一凿能前进多少,他不去想;一天的进度是多少,他也不想。他知道,只要一天天往前凿,总有一天能够修通这道水渠。而村里人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老指导脑子出了问题。乡里县里的领导听说了,也不想招惹这棘手的事情。
老指导的儿子听说了,从遥远的东北带着孙子来劝他。老指导说:“爸是一个小人物,一辈子没有干成大事,就想干这一件小事,干完了就回家。”
“这可不是小事。”儿子叹息一声,任由老父亲凿他的渠。
大家都觉得是一个笑话,老指导却把它当成事业。一凿接着一凿,一天接着一天,一年接着一年。有一天人们发现好久听不见凿子的声音了,老指导已经把水渠修得老长了。村里人十分敬佩老指导,而工程依然遥遥无期,一年又一年,老指导一凿一凿地往前凿。
日子慢慢地好了,老指导身后的渠道越来越长。老指导还是一凿一凿地凿,那凿声终于凿醒村里人沉睡的心。那时,老指导已经很老了,坚挺的背弓成了一只虾,那只虾又点亮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他们自愿修通了老指导留下的土方,又安排劳力接过老指导的凿子,一凿一凿往前凿。乡里县里也送来了必要的器材和资金,而且修通了连接山外的公路。只是水渠的工作面几乎全在崖壁上,用不了大机械。渠道依然依靠人力一凿一凿地往前凿。
没有走不完的路,也沒有凿不通的渠。
老指导的渠道终于通水了。
清凌凌的河水顺着那道渠流进干涸的三里湾。
这时,老指导已是90岁高龄了。远远看去,老指导似乎风化成渠首一块坚硬的山石,可老指导头上的红星依然光芒耀眼。
[责任编辑 晨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