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方建军
簧是中国古代一种拨奏体鸣乐器。《世本·作篇》云:“女娲作笙簧”①(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云:“谨按《世本》‘女娲作簧’”,无“笙”字。《作篇》另谓“随作笙”,故此处“笙”字可能为洐文。。这虽属传说,但暗示簧的产生应该较早。20 世纪60—90年代,在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和北京等地陆续有一些骨簧和竹簧的考古发现,但由于当时未能辨识出它们的乐器品性,故以前很少引发学界讨论。2008 年,笔者在探讨陕西凤翔南指挥秦公一号大墓所出墨书竹筒与簧的关系时,曾引述辽宁建平水泉遗址出土的骨簧。②参见方建军《秦墨书竹筒与乐器“簧”》,《交响》2008 年第1 期。其后,科尔特韦特(Gjermund Kolltveit)③参见Gjermund Kolltveit,"Jew's Harps of Bone,Wood and Metal: How to Understand Construction,Classification and Chronology" in: Orient-Archäologie,Band 37,Studien zur Musikarchäologie X,ed. Ricardo Eichmann,Lars-Christian Koch and Fang Jianjun,Rahden,Westfalen: Verlag Marie Leidorf,2016.pp.63–73.、直川礼绪(Tadagawa Leo)④参见〔日〕直川礼绪.アジアの発掘口琴チェックリスト(1):薄板状の口琴(1),伝統と創造,2016,Vol. 5,第 57—70 页;アジアの発掘口琴チェックリスト(2):薄板状の口琴(2),伝統と創造,2017,Vol. 6,第57—68 页。、范子烨⑤参见范子烨《〈诗经〉之“簧”考辨—揭开〈小雅〉“巧言如簧”之谜》,《甘肃社会科学》2017 年第2 期;《诗之声与乐之心—对〈诗经〉“鼓簧诗”的还原阐释》,《文学评论》2017 年第4 期。等,都曾对中国出土的先秦时期簧做过很好的分析研究。
2016 年以来,陕西神木石峁皇城台古城遗址掘获大量精美文物,其中的20 多件骨簧,是21 世纪音乐考古的重要发现,⑥参见孙周勇等《石峁遗址2018 年考古纪事》,《中国文物报》2019 年8 月23 日,第5 版。对于丰富中国古代音乐史尤其是先秦音乐史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主持石峁遗址发掘工作的孙周勇、邵晶等,业已发表了部分考古资料并做有深入研究,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体局《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考古》2013年第7 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体广电局、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发现石峁古城》,文物出版社2016 年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石峁遗址管理处《陕西神木县石峁城址皇城台地点》,《考古》2017年第7 期;邵晶《试论石峁城址的年代及修建过程》,《考古与文物》2016 年第4 期。今在他们成果的基础上,就石峁骨簧的音乐历史意义谈点初步看法,向大家请教。
虽然中国古代典籍不乏关于簧的记载,但由于过去出土簧的实物较少,且未能引起音乐史学界的关注,以致迄今所见中国古代音乐史专著和教材均缺乏对簧的撰述。要想填补中国古代音乐史著作中对簧撰述的空缺,首先需要检视目前考古发现簧的年代问题,以便将簧的撰写纳入相应的音乐历史时期。
石峁骨簧(见图1)出土于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第四层堆积,同出乐器有骨笛(哨)、骨管和球形陶哨,其他共存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和玉器等。发掘者认为,它们应是来自皇城台顶部的“弃置堆积”。在地层关系上,东护墙北段上部第一至三层,分别与皇城台门址第一至三层一致。据层位关系及14C 测年数据,皇城台门址的修建年代可能在公元前2300 年前后,皇城台的最晚使用年代为公元前2100 年—公元前1800 年,废弃年代约在公元前1800年,时代跨度约500 年。⑧吴小红于2019 年9 月21 日在神木举办的“石峁皇城台考古新发现暨口簧国际学术研讨会”所做主旨演讲中发表了石峁遗址14C 测年报告,年代数据与本文引述基本一致。出土的骨簧等“弃置堆积”来自皇城台顶部,而顶部的“台城”年代最早,内城、外城年代较晚,因而骨簧应属石峁遗址早期遗物,估计其年代应在公元前2000 年左右,是目前所知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年代最早的簧之一。
图1 石峁遗址骨簧(约公元前2000 前后)⑩ 遵守发掘单位规定,我们考察时拍摄的石峁骨簧照片仅供研究之用,这里选取“考古陕西”公众号于2018 年5 月22 日发布的《神木石峁遗址发现4000年前的口弦琴》一文中的照片作为参考。
不过,也有学者对石峁遗址的年代提出一些不同看法。杜启明从建筑学视角,指出石峁遗址一些土石建筑遗存是文化交流和影响的结果,其年代可能已进入商文化时期。⑨参见杜启明《建筑学语境下的石峁遗址》,《中原文物》2019 年第1 期。苏荣誉认为,石峁遗址出土的铜刀和环首刀石范,具有本土文化传统,但年代和中原地区所见商代同类器相若。⑪参见苏荣誉《关于中原早期铜器生产的几个问题:从石峁发现谈起》,《中原文物》2019 年第1 期。许宏通过对石峁遗址出土遗物的年代学考察,认为石峁遗存的年代下限应晚至公元前1600 年前后或更晚。⑫参见许宏《关于石峁遗存年代等问题的学术史观察》,《中原文物》2019 年第1 期。这些基本都是关于石峁遗址年代下限的讨论,而石峁骨簧属于该遗址早期遗物,因此目前对于骨簧年代的估计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石峁遗址的发掘报告尚未出版,详细资料有待刊布,关于该遗址的年代学研究,还有赖于今后田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推进。
读者们,去绘制一张记忆的地图。记忆许给你的是一个远景,它包括那些最为隐秘的信息和最为顺从的感情与感觉。我们的一切解释都来源于眼睛,因为人始自于眼睛,其他的都是些材料,它们没有回应能力又饶舌。我们通过眼睛观看,也通过眼睛来确认。我们有视觉的精明机警和当下的清晰透澈,但回忆却认为在我们说出之前的一切都是它给我们的。慢慢地就这样我们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即为我们所有的这个“这里”其实是记忆的一个花招,因为记忆有要追上别的更多的记忆的压力,即将来,因而它必须给自己一个定位。徐浡君将这两者都统一起来了,即过去和现在,也就是说,通过这两者他得到了未来。
图2 陶寺遗址骨簧(约公元前2000 年前后)⑭ 采自《襄汾陶寺:1978—1985 年考古发掘报告》,第364 页,图3—148,1。
“指导青年教师”的业绩,能较好地反映优秀教师的指导能力和综合水平,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要素,其认可度高达98.20分。
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据已发表的10 组23 个14C 测年数据,约在公元前2300 年—公元前1600 年之间,⑯有关14C 测年数据的详情和出处,参见田广林《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燕北类型的年代及相关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 年第2 期。可见其年代范围与石峁遗址大体相当而下限略晚。这两种文化都始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并进入早期青铜时代。出土骨簧的水泉遗址共有五个文化层,包含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战国时期燕文化。⑰参见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市博物馆《建平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6 年第2 期。据水泉遗址的14C 年代测定,T15 ⑤第五层的年代为距今3780±90 年,树轮校正为距今4130±110 年,⑱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八)》,《考古》1981 年第4 期。应属该遗址的最早年代。有学者将T22 的年代断为夏家店下层文化中期晚段,⑲参见汤艳杰《辽宁建平水泉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类型分析》,《文物春秋》2018 年第1 期。由此估计,T22 出土骨簧的时代约当中原地区商代早期。
良好的客户群体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5年至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43亿元、2.98亿元、6.33亿元,其中2016年同比上涨107.71%,2017年营收同比上涨112.77%;各期净利润分别为0.11亿元、0.51亿元、1.89亿元,2016年净利润同比上涨363.64%,2017年营收同比上涨270.59%。公司业绩实现快速增长。
图3 建平水泉骨簧(商代早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蒙古乌兰巴托西南约120 公里的莫林托勒盖(Morin tolgoi)匈奴墓葬发现公元前3 世纪—公元1 世纪的骨簧,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匈奴墓葬发现公元2 世纪的骨簧,㉛㉘ 参见注⑩。㉙ 参见注⑫。㉚ 参见注㉕,第1374 页。㉛ 参见注④。二者的时代均晚于石峁遗址所出骨簧。由此容易联想到中国北方地区游牧民族的簧与欧亚大陆草原文化簧的分布和关系,进一步的探索,仍需要今后积累更多的考古资料。
图4 赤峰夏家店骨簧(西周至春秋时期)㉒㉑ 参见方月、李倩《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载陈永志等主编《赤峰文化遗产》,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132—135 页。㉒采自《考古学报》1974 年第1 期,第140 页,图三〇,8。㉓采自《赤峰文化遗产》第134 页附图。㉔ 参见井中伟《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期与源流》,《边疆考古研究》2012 年第2 期。㉕ 参见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文物出版社2007 年版,第1362、1373—1374 页。原报告将竹簧误为吹奏乐器或乐器配件。
图5 赤峰龙头山骨簧(西周至春秋时期)㉓㉑ 参见方月、李倩《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载陈永志等主编《赤峰文化遗产》,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132—135 页。㉒采自《考古学报》1974 年第1 期,第140 页,图三〇,8。㉓采自《赤峰文化遗产》第134 页附图。㉔ 参见井中伟《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期与源流》,《边疆考古研究》2012 年第2 期。㉕ 参见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文物出版社2007 年版,第1362、1373—1374 页。原报告将竹簧误为吹奏乐器或乐器配件。
夏家店上层文化晚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其年代大致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14C 测年数据显示,其年代范围在公元前1000 年—公元前500 年之间。㉔㉑ 参见方月、李倩《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载陈永志等主编《赤峰文化遗产》,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132—135 页。㉒采自《考古学报》1974 年第1 期,第140 页,图三〇,8。㉓采自《赤峰文化遗产》第134 页附图。㉔ 参见井中伟《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期与源流》,《边疆考古研究》2012 年第2 期。㉕ 参见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文物出版社2007 年版,第1362、1373—1374 页。原报告将竹簧误为吹奏乐器或乐器配件。由于目前掌握的考古材料有限,夏家店M14 出土骨簧的时代只能粗略估计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的14C 测年数据,树轮校正为距今3240±150 年,相当于晚商或商周之际,应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年代上限。因为克什克腾旗龙头山出土骨簧的详细考古资料尚未发表,所以目前只能暂且将这件簧的时代大致估计为西周至春秋时期。
为了验证二次开发成果“薄壁空心高墩温度应力分析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对一具有实测数据的薄壁空心高墩结构的温度场及温度效应进行了分析。表1和表2给出了距离墩顶15 m处截面向阳侧壁板一点在不同时刻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以及向阳侧壁板沿壁厚方向分别距离外壁板0 m、0.20 m、0.40 m、0.60 m、0.80 m、1.00 m处共计6个点在13:00时刻的温度计算值与实测值。
1986—1991 年北京延庆军都山玉皇庙发现的4 件竹簧,分别出自四座墓葬(M264、M95、M102、M156),时代属玉皇庙文化(见图6)。㉕㉑ 参见方月、李倩《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载陈永志等主编《赤峰文化遗产》,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132—135 页。㉒采自《考古学报》1974 年第1 期,第140 页,图三〇,8。㉓采自《赤峰文化遗产》第134 页附图。㉔ 参见井中伟《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期与源流》,《边疆考古研究》2012 年第2 期。㉕ 参见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文物出版社2007 年版,第1362、1373—1374 页。原报告将竹簧误为吹奏乐器或乐器配件。出土骨簧的四座墓葬分别位于不同墓区,其中M264 位于北Ⅱ区北部,时代最早,为春秋早中期。M95位于北Ⅱ区中部,时代在春秋中期。M102位于北Ⅰ区南部,时代属春秋中期。M156位于南区中部,时代为春秋晚期。可见这4 件竹簧属于春秋早期至春秋晚期之间的 制品。
1977—1978 年,辽宁建平水泉出土的2件骨簧,1 件为成品簧(T22 二~16,见图3 上),另1 件为半成品簧(T22 二~20), 均系出自夏家店下层文化探方内。此外,还有1 件在水泉遗址采集的成品骨簧(1977年采~108,见图3 下)。⑮1987 年4 月17 日,笔者曾赴辽宁朝阳市博物馆考察建平水泉出土的骨簧、陶埙和石磬等乐器。2015 年春,笔者委派天津音乐学院毛悦和方雪扬同学陪同友人科尔特韦特(Gjermund Kolltveit)再次前往考察。两次考察均蒙朝阳市博物馆李国学馆长倾力相助,谨此致谢。
图6 玉皇庙竹簧(春秋早期至春秋晚期),自上而下为M264:22、M95:21、M102:9、M156:8。
由上所述,可以大致排出目前考古发现簧的时代先后(见表1)。
表1
通过以上对出土簧的年代梳理,可知簧的发展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并可在夏、商、西周以至春秋晚期的音乐史事中征引簧的考古资料,再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来论述簧这种乐器的发展线索,从而弥补目前先秦音乐史著述中簧的空缺。
从目前簧的考古发现情况不难看出,簧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按簧的出土地点地理纬度排列,自北向南依次是(见表2):
表2
十分明显,春秋时期之前的簧,主要发现于北纬34 度线以北区域,且自西徂东,略呈带状分布。不过,由于考古发掘的不平衡性,尚不能认为先秦时期在北纬34 度线以南地区没有簧使用。按河南安阳殷墟位于北纬36 度线,陕西扶风周原和河南洛阳皆位于北纬34 度线,它们分别是商周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因此今后在这些地区发现簧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关于石峁遗存的考古学文化性质和族属,目前仍在探讨之中,或以为石峁遗址的最初居民应是来自北方牧区的游牧民族,其经济形态应以牧业为主;㉘㉘ 参见注⑩。㉙ 参见注⑫。㉚ 参见注㉕,第1374 页。㉛ 参见注④。或以为石峁遗址至少是两个不同人类群团的遗存。㉙㉘ 参见注⑩。㉙ 参见注⑫。㉚ 参见注㉕,第1374 页。㉛ 参见注④。
夏家店下层文化,主要分布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和燕山南北一带,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夏家店下层文化向北、西扩张,到达大兴安岭的东南麓。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中国北方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形态的晚期青铜文明,可见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区域处于农牧交错地带。目前不少学者认为,这两种文化与《史记》所载“东胡”或“山戎”族群的活动地域大致相当。
1978—1985 年,山西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寺文化骨簧1 件(J401:29,见图2),出土位置是陶寺居住遗址的一处水井(J401),据该水井木炭标本14C 测定,年代为公元前2140 年—公元前1946 年。⑬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襄汾陶寺:1978—1985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5 年版,第390 页。原报告称其为“发卡”,孙周勇于2019 年9 月21 日在神木举办的“石峁皇城台考古新发现暨口簧国际学术研讨会”所做主旨演讲中已指出其为簧,十分正确。由此可见,陶寺骨簧与石峁骨簧的年代应该大体相当。
最后我给他们提了建议:利用孩子对奶奶的感情依赖,让当过老师的奶奶引导孩子共读一本书,如《木偶奇遇记》《心态好一切都好》《爱的教育》等,用书中的道理来启迪孩子的心灵。孩子喜欢打球,妈妈就多陪孩子打打球,交流感情,那亲子关系不是更和谐了吗?我诚恳的态度感动了家长,家长表示一定会配合老师,改变小龙。
(5)监理准备工作。一般指现场监理人员、检测设备、规范图集的配备情况;监理人员对图纸的熟悉程度;人防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情况;施工单位的人、材、机、方案等准备情况。
1960 年,内蒙古赤峰夏家店墓葬M14出土1 件骨簧(M14:6),⑳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 期。原报告称之为“骨梭”。墓主为一青年女性,同出青铜器等遗物,时代属夏家店上层文化(见图4)。1987—1991 年,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发现1 件骨簧,时代属夏家店上层文化龙头山类型 (见图5)。㉑㉑ 参见方月、李倩《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载陈永志等主编《赤峰文化遗产》,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132—135 页。㉒采自《考古学报》1974 年第1 期,第140 页,图三〇,8。㉓采自《赤峰文化遗产》第134 页附图。㉔ 参见井中伟《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期与源流》,《边疆考古研究》2012 年第2 期。㉕ 参见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文物出版社2007 年版,第1362、1373—1374 页。原报告将竹簧误为吹奏乐器或乐器配件。
由上所述,石峁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玉皇庙文化发现的簧,可能与北方地区古代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有关。目前的先秦音乐史著述,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区华夏族的音乐文化,北方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史料尤其是音乐文化物质资料较少,今有上述簧的考古发现,补充和丰富了先秦音乐史的内容。簧的考古发现情况还表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应是多地区多民族的共同创造,这一特点在先秦音乐史的撰述中理当有所反映。
目前发现的先秦时期簧,有竹、骨两种材质,骨簧与竹簧相比,当然更利于在墓葬环境中的保存。从理论上推测,竹簧应该较骨簧便于制造,其使用或许应早于骨簧。然而,由于人类早期生态环境和经济形态的差异,竹材对于某些人类族群可能取材并不便利,而获取骨料则可能较为容易,因此竹簧和骨簧二者孰先发明,还不能简单加以论定。在石峁遗址的“弃置堆积”内,除骨簧之外,还发现有大量的骨针、骨锥、骨镞和骨铲等,以及骨制半成品、切片骨料和砺石磨具等,因此,发掘者推断该遗址可能存在骨器作坊。有关资料的全部发表,将有助于探索石峁骨簧的制造材料和工艺。
迄今发现的先秦时期簧,其形制均为薄片框形,中间剔出一条具有弹性的簧舌,属于自体(idioglot)簧,即簧舌与簧框同质同体。这里依簧框的形制,将先秦时期的簧初步划分为两种类型。
A 型:平面呈矩形,簧框两端大体等宽,簧舌也基本等宽。陶寺骨簧和现已公布的石峁骨簧均属此型。B 型:平面略呈等腰梯形,簧框两端不等宽,即舌根端宽于舌尖端,簧舌也由舌根到舌尖逐渐收窄。水泉、夏家店、龙头山和玉皇庙所出簧均属此型。
石峁骨簧,一般长8—9 厘米,宽逾1厘米,厚0.1—0.2 厘米。
这显然是非常坦诚的表露。2015年之前,医院有一套与当时发展形势相适应的目标体系,其原则是医院每五年制定一次阶段性发展战略,确定5年发展总目标,明确发展方向、五年后的学科状态、人才梯队、医教研等总指标。每年年初由职能部门分别制定医院年度总目标,如医务部制定年度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数、手术例次、平均住院日等,科技部制定中标课题数量、SCI收录文章数、科研成果数等,教学部提出学生培养数量和质量要求。随后,医院将年度工作计划发至各科室,要求大家再接再厉。考核体系是根据科室上一年度的增长量计算,增长越多考核成绩越高。
陶寺骨簧,长8.3 厘米,厚0.1 厘米,簧舌宽0.2—0.3 厘米。
玉皇庙出土竹簧的四座墓,墓主人均为男性,发掘者据墓葬等级推断,簧的演奏者或拥有者应属中等阶层的男性武士。㉚㉘ 参见注⑩。㉙ 参见注⑫。㉚ 参见注㉕,第1374 页。㉛ 参见注④。同时认为,玉皇庙文化的族属可能为“山戎”部族,经济形态以畜牧和游牧为主。
夏家店骨簧,长9.8 厘米,两端宽度分别为1.7 厘米和0.8 厘米。
水泉骨簧,1 件(T22 二~16)长8.2厘米,两端宽度分别为1 厘米和0.5 厘米,舌长6.2 厘米,厚0.06 厘米;1 件(1977年采~208)长9.3 厘米,两端宽度分别为1.6厘米和1 厘米,舌长5.4 厘米,厚0.06 厘米;1 件半成品簧(T22 二~20)尚未剔出簧舌,长8.4 厘米,两端宽度分别为1.3 厘米和0.6厘米。
玉皇庙所出4 件竹簧,仅1 件(M102:9)保存完整,长9.1 厘米,宽1 厘米(按:缺少簧尖端的宽度,余同),舌长6.6 厘米。其余3 件有不同程度残损,其中,M264:22长10.3 厘米,宽1 厘米,舌长7.2 厘米;M95:21 长9.8 厘米,宽1 厘米,舌长7 厘米;M156:8 残长8.9 厘米,宽0.9 厘米,舌长7.8厘米。4 件竹簧的厚度均为0.05 厘米。
上举出土簧的尺寸,长度基本都在10厘米左右,宽度在1 厘米上下。这种长宽尺度,使得簧的基音不至于太低,同时又便于手、口之间的配合演奏。目前出土簧的厚度数据不全,仅知石峁、陶寺、水泉和玉皇庙遗址所出簧的部分数据。水泉骨簧和玉皇庙竹簧甚薄(0.05—0.06 厘米),石峁和陶寺骨簧次之(0.1—0.2 厘米)。簧的整体厚度,尤其是簧舌的厚薄,决定演奏时簧的振动发音。过厚的簧舌,当然不利于振动,簧舌太薄,则容易在演奏时断裂。看来古人可能已经从音乐实践中获得类似的认识。应该指出,我们还需要观察簧的整体厚薄变化,簧舌与簧框的厚度差异,簧舌由舌根至舌尖是否有一定的弧度,目前发表的考古资料还缺少这些方面的数据和描述。
目前,由于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用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水资源往往不太理想,为了净化水资源再利用从而需要净化装置[2],但是有些水资源杂质较多(树叶、树枝,泥土残渣等),传统的净化过滤装置往往不能对水源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净化,很难达到预期的过滤效果,清水泵内仍会存留大量的杂质,这样不但影响清水泵的使用寿命还会影响生产。针对这一问题,考虑过滤效果以及成本的压力,在清水泵进水水源设计增加1套自清洗水源过滤装置。
《治国理政》是中国形象在国际舞台的自我表述,英译本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提供了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对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下的时政文献英译策略研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以来时政文献的外宣英译一直是一个难点,因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化过程。 本文所述无论翻译策略中的异化还是归化都不可能有唯一的标准,其翻译的最终目的都离不开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离不开让国外读者接受和理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话语体系,离不开符合目标语读者的习惯。
虽然簧这种乐器在世界上分布十分广泛,但其发音原理基本是一致的。簧的音响由基音和泛音构成,泛音与基音成整数比关系。簧的发音,通过线抻或指拨的策动方式使簧舌振动,经过口腔产生共鸣从而扩大音量。演奏者通过改变不同的口型,变换并移动不同的舌位,使簧发出基音或泛音,产生不同的音高和音色。簧的音高,除由簧框和簧舌的大小厚薄所决定外,与口腔的大小和形状也有关联,口腔大则音低,口腔小则音高。实际上,口腔和咽腔已经成为簧舌发音的“可变共振器”。㉜㉜ 参见曾遂今《口弦的发音原理初探》,《乐器》1986 年第4、5 期。㉝ 参见袁炳昌、毛继增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新世界出版社1986 年版,第200 页。
先秦时期簧的演奏方法,可根据簧的自身形制来加以研判。从簧的两端穿孔情况看,石峁骨簧仅在舌根端的簧框上有一个穿孔,舌尖端簧框无孔。参考当今竹制拉线簧的演奏方法,当是用左手食指和拇指持簧,将舌尖一端放在口腔前,在舌根端的簧框孔中穿入线绳,以右手抻拉线绳使簧舌振动发音。陶寺骨簧的演奏方法亦当与此相仿。
水泉、夏家店、龙头山和玉皇庙遗址出土的簧,除舌根端簧框有一个穿孔外,与舌尖相对的簧框内有一个半圆形豁口,实际功能与绳孔相同,可以穿线缠绕于手指上来固定此端。十分明显,这样的孔位设计使得簧的两端均可穿线。当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簧仍较多应用两端穿线的演奏方法,如怒、白、彝、回、羌、藏、高山等族的竹簧即其实例。㉝㉜ 参见曾遂今《口弦的发音原理初探》,《乐器》1986 年第4、5 期。㉝ 参见袁炳昌、毛继增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新世界出版社1986 年版,第200 页。由此可见,目前出土的先秦簧均属拉线振动的演奏方式,姑且简称为“拉奏”。实际上,其发音机理与用手指拨动舌根端簧框促其振动发音的“拨奏”是相同的。
从出土簧的保存状况看,水泉、夏家店和玉皇庙所出簧多残损,陶寺和龙头山出土的骨簧保存较好,石峁遗址出土的骨簧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有几件保存完好。不过,考虑到文物保护的因素,直接对出土的簧进行演奏录音并加以测音有较大风险,如果能够对目前所出骨簧和竹簧进行复制或仿制的模拟实验,则有可能通过实际演奏和测音来了解出土簧的音响性能。
总之,簧是产生于史前时期并延续至今的古老乐器,这种情况在中国音乐史上实属少见。石峁等地出土的簧,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以音乐考古发现为据并结合文献记载来探索簧的形制演变和发展历程,将会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书写增添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