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婉娇
弘扬客家精神营造具有本土客家特色的学校环境是学校创新德育的核心部分。在学校里营造“客味”十足的校园文化讲好客家话推广 “客家山歌”进校园开展“客家系列”特色主题活动是我校打造客家文化校園的重要部分,也是为了满足学生作为客家人内心的精冲诉求。
一、客家文化进校园背景介绍
东莞市黄江镇实验小学位于黄江镇黄牛埔中部,依山傍水,位邻黄京坑客家古建筑群。周边生活的本地人大部分属于客家人,民风淳朴。身为客家人,走出去要能扬客家好名声,回得来要有故土的归宿感。因此,弘扬客家精神,我校德育渗透客家文化势在必行。开展生本德育,弘扬客家精神,是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为了满足学生作为客家人内心的精神诉求。
二、德育教育渗透客家精神的意义
(一)客家精神回归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目前,伴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素质教育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德育工作要求回归生活势在必行。在学生素质教育中,我校不要求学生研究客家文化,而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客家精神的精髓,弘扬客家人的淳朴民风。我们要让客家文化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让学生的精神思想有了传统文化的浸染,学生的道德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充分凸显客家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树立社会传统文化道德观
通过客家文化在学校的宣传活动,客家精神丰富的内涵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使学校的每一堵墙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让这种传承成为一种自然的体现,使学生的举止更加文明,让学生的德育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样他们的情操才能保持高尚,举止才能注重文明。
三、环境、生活、活动中弘扬客家精神
如何在学校德育中融入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营造具有客家特色的学校环境是学校创新德育的重要部分。在学校里营造“客味”十足的校园文化,讲好客家话推广“客家山歌”进校园开展“客家文化进校园系列”特色主题活动是我校打造客家文化校园的重要部分,也是为了满足学生作为客家人内心的精神诉求。
(一)营造客家环境,熏陶客家精神
结合我校实际,营建客家文化校园,彰显客家精神。各楼层教室板报张贴客家文化手抄报、客家文化风俗;在楼梯过道中,收集展示关于客家精神的宣传画。把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变成一个“客家文化长廊”,用学生绘画作品装扮 “书画长廊”。孩子们亲手绘制黄牛埔黄京坑客家建筑群,与家中长辈了解关于客家人的传统故事,展示客家风采,营造出了浓浓的客家文化氛围,极好地发挥了环境的育人功能。
(二)体验客家风俗,传承客家精神
客家人有着自己独特良好民风,代代传承。这些风俗习惯能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好客的好习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老人长辈所经历的事情,感受文明礼貌、关心他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就体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例如在开展主题班会中表演客家人的生活情景:对父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怎样拜年?到亲戚家做客,应注意哪些礼节?客家山歌怎么唱?客家人的饮食习惯有哪些?……这些生活情景的再现,既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礼仪,又加深了学生对“热情好客、礼貌待人、互帮互助、孝顺父母”等客家精神的理解。
(三)探究客家人文,弘扬客家精神
我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性项目式客家文化进校园活动,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在探究和操作体验中,感受客家人的勤劳、勇敢、聪明、好客,对客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认识客家建筑在客家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中,学生收集查阅客家建筑图片,提供给学校,并将客家建筑围笼屋图片以及建筑模型搬进校园,在大堂摆放客家人生活中用来耕犁、簸箕、斗笠等,给学生们身临其境的客家环境体验。
了解客家风情在客家文化进校园活动中,举行唱响客家山歌的歌曲大赛,让学生学唱客家民谣,比较各镇客家话的不同。学校并邀请了周边生活的客家老人来校参观我校的客家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与客家老人近距离接触,与长辈用客家话聊聊天,听听长辈们讲客家古人的历史故事。
试做客家小吃让学生了解客家小吃,并让学生选定一样自己喜欢的小吃,亲手学做、试吃,并详细写出其制作过程,最后与班上同学一起交流收获,分享喜悦。在客家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校开展了客家美食义卖活动,各班以班为单位,设计班级客家主题义卖店铺,现场客家文化氛围浓厚,精彩纷呈,客家美食丰富多样。
成立学校麒麟队在客家人眼里,麒麟是一种瑞兽,舞麒麟寓意“祈福、吉祥如意”,承载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颇有客家文化特色。2019年3月,我校举行了麒麟开光仪式,麒麟开光是客家文化里的一个古老的仪式,将麒麟队引入校园,将面临失传的客家麒麟舞艺术得以重新发扬光大,鼓励学生选修麒麟队第二课堂课程,并在每一次的大型活动中,将麒麟舞作为学校传统节目,给全校师生及广大家长展现客家麒麟舞艺术的魅力。
学校德育工作立足于本土客家资源,只要将客家文化精神融入德育教育中,将其作为教师平时工作的一部分,形成具有本土客家特殊的校本课程,渗透在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中,组织学生参与客家文化进校园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客家精神,并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领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