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秀群
从教这么多年,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一直充满敬畏之心,都说“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素养!”我不禁反思自己一一我属于几流的教师啊?这次疫情所呈现的社会众生百态,也触发了我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思考,尤其是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
疫情中的大格局
疫情之前,多少人渴望放个长假,疫情之后,却发现宅家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一部分人无所事事,消磨时光,准备了自我充电计划,但 “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有的家庭在朝夕相处中不断加深摩擦,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有的人甚至顶风作案,公然在网络上贩卖野生动物。为此,我们应拷问一下自己: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如何维护?如何与地球共处,建立一个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世界?
上述的问题指向一个共同的答案一一“格局”。一个具有大格局的人才能善待自己、沉下心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用高尚的品德约束自己;才会懂得善待他人,向他人传播善意,不被情绪冲昏头脑,不将最大的恶意施加在最亲密的人身上;才能认识到自己与这个世界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与自然和谐共處,敬畏生命。细细研读了教材,我发现《道德与法治》四个章节正是对应了上述的几点。因此,本人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世界”三种关系人手,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三位一体”关系网,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小我”中定位 “大我”,在“大我”中成就“小我”,成为具备 “大格局”之人。
构筑“三位一体”关系网
一是学会悦己,完善“小我”。现如今,社会竞争内卷化严重。成年人的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这种“成者王败者寇”的价值观也延伸到了学校,以成绩论英雄的现象有增不减。成绩不好的学生可能会遭遇冷眼,不受人待见,久而久之,他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面对挑战裹足不前。其实, “谁自重,谁就会得到尊重”,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孩子们,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都能找到实现价值的途径。
在设计第一章“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教学内容时,为了增强学生对“积极地看待自我”的感性认识,提高自我效能感切人,我开展了一次“优点大轰炸”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向其他成员提出一个优点,这样每位同学都会得到五六个优点,且写出优点的同学还要说明理由,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理由尽可能描述得具体一些。通过鼓励同学间互相夸赞,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进一步升华同学间的友谊。同时,还让同学们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件成功的事,整个过程中有哪些步骤,中途是否遇到过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完成之后自己的J合情如何?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积极回应,也是提高学生自信的良方。
“肯定”应与“反思”有机结合,主动反思能帮助个人更好地取得进步和把握未来。就拿该章活动园的例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来说,许多同学受到挫折后对自己失去信心,家长的批评更使孩子的处境雪上加霜。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产生“我没有天赋,我就是不行,我没有别人聪明”等定势思维。教师应该让同学们学会辩证思考,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始终光明。这次考试不理想,下次还可以继续努力,失分的地方标记出来,针对常错的题目重点分析,找出没掌握的知识点加强学习,等等。
二是宽容友善,“悦己及人”。疫情充分表明,“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是社会关系的动物。与他人沟通交流,是我们社会生活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生活更加愉快。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不断求索。老子说过,“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宽容是美德,也是一种智慧。“学会宽容”这一章就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作为切人点,让同学们学会以包容的心态善待他人。
学生之间的矛盾,通常起因于鸡毛蒜皮的小事。“受害方”觉得自己不还手就会吃亏,别人推了我一下,我就要加倍奉还。当然,我们要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防止受到欺负。与此同时,孩子还应该发展宽以待人的美德。当他人无意中冒犯了我们,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甚至还造成了损失,我们选择不计较、不生气。因为生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更是用他人的过错惩罚自己。在技巧方面,我融入了心理辅导技术,使用放松训练、正念等等,来提高孩子们的情绪管理能力,有技巧地感知、识别、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懂得在冲突爆发前及时熄灭火星。
当一个人拥有宽广的心胸,就能做到“悦己及人”,自身烦恼减少了,还能感染身边的人也变得包容大度;如果每个人都能有容人之量,生活将变得和谐、美好,如同身处于广阔的天空下,所有人仰望着同一片天空,却看着不同的地方。
三是拥抱世界,成就“大我”。教材的第二、三、四章讲述如何爱护地球、认识世界文明和时代现状,这三章都围绕着“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个主题:人类依赖于地球,从大自然中获取生存发展的一切物质资料;人在物质基础上改造世界,创造出多元化的人类文明;人类利用智慧让世界更美好。从浩瀚的世界来看个人,如沧海一粟,对世界的影响微不足道,地球少了谁都会转;从人类群体去看个人,正是通过凝聚每个人付出的劳动,让改变世界成为可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这句话,把“中国”放大到“世界”,也一样具有意义。德育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学会从宏观角度看自己,寻找“大我”的价值。
为此,我在课堂上为学生拓展教材外的知识,增加创造性活动。比如第四课“地球一一我们的家园”,除了理性认识地球的组成构造,还可以组织调查活动。“我们生存的家园”这一小节讲述了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何以见得呢?让同学们从身边熟悉的事物找证据,教室的课桌是什么材料,粉笔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我们的校服源于什么植物等等,开发同学们好奇心,升华“人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感悟。
由上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世界”三种关系彼此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三位一体的关系网。一是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发展自我,充分完善“小我”,“小我”的理想应该融入国家事业,紧扣时代发展,把握住社会中“大我”的定位。二是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用包容的心态化解冲突,做一个情绪成熟的人。三是具有大格局,于广袤无垠的字宙中找到“大我”的意义,于新时代背景下贡献“大我”的价值,从而成就“小我”。
正确的“三观”教育成就大格局
“三位一体”关系网为我们构建了关于“人”的知识谱系,了解不同层次中的个人定位,努力活出健康人生。而驱使我们做出何种选择的则是与之相联的“三观”,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从一出生就开始感应外部环境,形成个性化的意识或潜意识,有的人甚至耄耋之年还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三观。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三观多形成于学生时期,成年之后基本定型。因而,本人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强化正确的“三观”,促使其形成大格局。
大格局之一,就是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完善自我,健康成长”。教材第一章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关系,引导同学们做一个懂得尊重、心胸宽广和善于反思的人,发自内心地同意上述的价值选择,并且把这些品质内化为评价自我的行为准则,自主规范和矫正个人的一言一行。
随着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要想让中国力量真正折服世界,必须发展年轻一代关心时事的态度和面向世界的眼光,此谓大格局之二。课本的第四章“让世界更美好”就着眼于世界舞台,推动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创新创造、改变世界。除此之外,第二、三章从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出发,让学生认识到个体的行为并非完全独立,与其他事物脉脉相通。例如,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需要更坚定的意志去遵守道德规范。如果认为自己的行为无关大局,越线一点又如何,然后放任自己去违规违纪。量变就会产生质变,不良行为还会倒逼良心之人降低底线,劣币驱逐良币,或是发生蝴蝶效应,让恶果像滚雪球一般越变越大。
大格局之三即责任担当和公民意识。就像这次新冠疫情,中國上下一心,十四亿人都自觉做好防疫措施,全国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一个月左右就逐步复工复产;而大洋彼岸的美利坚高举“自由”“民主”大旗,只知不断地甩锅,以至于七月的日增病例量竟达到六万人数。当然,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深刻反思疫情的前因后果,当人类无节制地扩张领地,更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萎缩减少,不得不重新适应与人类共处的环境,人类也遭到了 “反噬”。21世纪以来,全球已发生多起冠状病毒传染病,这不禁令我们反思:人与大自然的边界究竟在哪里?由疫情引发的感悟还有很多,德育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份“教树,,深化同学们的世界观。
总的来说,德育工作者必须赋予新时代少年,具有良好的“三位一体”关系网和正确的三观,提升人生格局。当一个人拥有大格局,他才会严格要求自己,友善对待他人;能够提升人生境界,追求更高的目标;才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成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
在大格局形成过程中,成熟健康的关系网助人充分自我实现,如同戴上隐形的皇冠,每个人都能成为“大世界”和“自我小世界”的无冕之王。正确的三观就是一把屠龙刀,斩除妖魔鬼怪,劈出一条光明正道。为了装备好这两件思想利器,砥砺前行的我们应努力奋斗,挥洒汗水,提升个人素质;包容大度,推己及人,明白合作共赢;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个体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