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2020年8月25日七夕节,西安市东关南街东关社区,一对金婚夫妇穿上节日盛装,接受亲友的祝福。 视觉中国 ❘图
★心理学家尝试对婚姻这一复杂关系的长期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结婚的人感受到的幸福感只比长期单身的人略高,而经历过结婚又离婚等婚姻状态变化的人,与长期单身的人在幸福感上没什么区别,甚至更不如意。
婚姻常被人们视为终身大事,不少人将一生的幸福寄托于此。无论东西方,主流社会都将拥有性伴侣并与其结婚视为人的必由之路,认为结婚的人会更幸福、更完整、人生更有意义,而那些单身的人对婚姻则正处在求之而不得的窘困状态,是亟待改善的。实际上,大量关于婚姻与幸福感的研究也证实了结婚的好处:结婚的人的幸福感会比单身或离异、丧偶的要高。
但这些研究有一个问题,通常只关注一个时间点结婚状态与幸福感的关系,却少有放长时间验证整个婚姻关系对人一生的幸福有什么影响。而基于历史经验,民间或大众媒介中传得更广的往往是个别浪漫而脱俗的爱情故事,也不足以对婚姻状态有完整的描述。因此,严格来讲,认为结婚能让人生更幸福,更多只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文化习惯,并未得到充分的科学验证。
最近,一项心理学研究尝试对婚姻这一复杂的关系问题的长期影响进行探索,发现将婚姻状态的长期变化考虑进来后,婚姻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远不是一句话就能讲清楚的。
幸福的源泉?
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不同年龄阶段和关系状态下对婚姻的感受很可能会有差别,在婚姻选择上,个人通常难以对比自己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后会怎样。但分析了七千多人从18岁到60岁的婚姻历史后,研究者发现婚姻并不一定是幸福的源泉。根据婚史将人们分为:一直处于婚姻状态、一直单身和婚史多样化三个类别的话,数据显示,一直处于婚姻状态的人虽然幸福感确实高于一直单身的人和婚史更复杂的人,但从量级上看,只是略微高,差别很小,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一直单身的人和婚史多样化的人,在幸福感上是相似的。
已婚、未婚不足以概括一个人的婚姻状态,细分的话,还有离异、丧偶、再婚等情形。一直处于婚姻状态的人是指生命中大部分时间处于有配偶状态的人,在该研究中指的是18岁至60岁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有配偶的人。而婚史更复杂的人指的是在不同的婚姻状态中有切换的人,比如经历离异、再婚等。这些婚史数据的收集始于1985年,来自一个美国全国代表性抽样的长期研究项目,此前的数据通过回忆追溯,此后的数据则由参与者每年提供更新。
这项由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者玛丽亚·普罗尔(Mari-ah F. Purol)等人所开展的研究2020年7月在线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Positive Psy-chology)。区别于以往大部分研究关注当下婚姻状态与当下幸福感的关系,玛丽亚·普罗尔等人想知道的是婚姻关系历经岁月快结束时,人们内心的幸福感到底是怎么样的。为了能获取更多的可比较的数据,最终选择把60岁作为一个节点,来探索这个疑问,因为60岁之后不仅相关数据少,人们婚姻状态的变化也相对更少。
对幸福感的测量很常规,参与者被问,从整体上看,对自己的生活有多满意。从研究发现来看,既有与以往大量研究一致的地方,即婚姻确实可能关联着更幸福的人生,但也有令研究者惊讶的地方,在结婚的人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只比长期单身的人略高的情况下,经历了结婚又离婚等婚姻状态变化的人,甚至与长期单身的人在幸福感上没有什么区别。
这引出了对婚姻意义重新思考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幸福感,那么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婚姻可能并不像大部分人想当然的那样一定会成为幸福的源泉,那些迫切渴望婚姻来拯救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幸福的人,实际上可能将难以实现自己的这个人生理想。
玛丽亚·普罗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其实以往其他研究已经显示,那些结婚之前就很幸福的人,往往结婚以后也会继续拥有一个持久、令人满意的同伴关系。而如果结婚之前你在一段关系中就不幸福,那么结婚也不太能改变这一切。”
不堪重负的婚姻
但实际上,因为婚姻已经被主流社会默认为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连带子女、家庭一道,似乎已成为美好生活的基础配置。这使得一方面,人们容易对婚姻生活有过高的期待,另一方面,一些人可能缺乏对自身情况的把握,尚且没有能力处理好婚姻关系。这样进入婚姻后,就有更大可能性感到失望甚至选择离婚。
最新研究印证了婚姻在过去几十年的美国社会里仍是最主流的人生选择,研究样本中一直处于婚姻状态的人占到了79%,一直单身的只有8%,而婚史多样化的人占到了13%。这13%的人中相当一部分人可能是因为经历了离婚。这使得研究者推测,随着婚姻关系的垮掉,离婚所带来的幸福感的持续下降可能解释了一种现象——为什么婚史多样化的人不比长期单身的人更幸福。
早在2005年,《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发表的一项对德国人离婚前后幸福感变化的长期研究显示,整体上看,离婚事件对离婚者的影响相当大,经历离婚后,生活满意度就可能回不到以前的状态了,这项研究的主持者,当时在德国经济研究所和密歇根州立大学做研究工作的理查德·卢卡斯(Richard E. Lucas)称之为“时间也治愈不了所有的创伤”。
理查德·卢卡斯现在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长期研究主观幸福感等问题,也是最新关于婚姻和一生幸福关系研究的作者之一,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关于离婚为什么会给人的幸福感造成如此大而持久的影响,其背后的机制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但“一些人的说法是离婚后实际上失去了陪伴或失去了以前跟前任伴侣共同的朋友。还有一些说法认为,离婚可能导致一些人对未来的关系更悲观。不过,不同的人对离婚事件的反应差别其实相当大,我们还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但他提到了心理学家梅克·卢曼(Maike Luhmann)2009年一项关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离婚的次数可能会影响离婚事件给人内心造成的冲击。当时在柏林自由大学的梅克·卢曼曾利用德国一项大规模代表性样本的数据,尝试去探究重复发生的生活事件会给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离婚、再结婚等婚姻状态的变化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生活事件。根据经验,离婚通常意味着关系的破裂,更多地被视为不好的事情,可能让人的生活满意度降低,但人也有适应能力,一般不会一直沉浸在消极状态中。然而,德国样本中发现的再次离婚后人的变化,还是令研究者感到意外:人们不仅适应了离婚所带来的新的生活环境,甚至适应了离婚这种事件本身,表现在满意度指标上,第二次离婚后,生活所受影响小于第一次离婚后。
这与重复遭遇失业打击有显著的差别。数据显示,第二次经历失业会让生活满意度比第一次时降得更低,让人对这类事件变得更敏感。受社会环境影响,离婚可能会让一些人有耻辱感,还有一些人可能会因此觉得自己很失败,但再次离婚之所以心境没有更糟,研究者分析,可能是因为对于一些人而言,与其说待在不好的婚姻里承受压力,离婚未尝不是一种解脱,而且,对于主动提离婚的人和被动离婚的人,对离婚事件的感受可能也不同。
年龄显然也影响了离婚后的感受,年龄更大的人如果是伴着这段关系一路走过来的话,要结束这段长时间的婚姻关系会比那些在一起时间更短的人要难,而且还面临着再找对象时可选择的机会或许更少的处境。但究竟为什么重复离婚后会有不同的影响,还没有确切的解释。不过,通过对不同人在不同阶段生活满意度的对比,梅克·卢曼等人也发现,生活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相比不幸福的人,幸福的人本身就更可能选择结婚并保持婚姻状态。如果知道一个人对生活不太满意,那么可以推测这个人可能更倾向于会经历离婚。
影响人幸福感的是真实的内心感受并非字面上的已婚状态。虽然最新研究发现,一直处于婚姻状态的人幸福感确实略高于一直单身的人和婚史更复杂的人,但这是基于统计得出的整体情况,并不意味着只要一个人保持住婚姻状态就一定更幸福。
玛丽亚·普罗尔向南方周末记者强调:“我们的研究中一直处于婚姻状态的那些样本里也是同时包含着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婚姻本身并不能保证你一定会幸福。如果待在一个老让你不幸福的环境里,就算长期待着,也不太能让你感觉更满意。”
诸如离婚这样的关系更迭,在婚姻不堪重负后对人们幸福感的冲击,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婚史更复杂的人并不比单身的人更幸福。而结合既往的研究,最新研究还估计,对单身的恐惧让一些人仓促进入婚姻,甚至选择了对自己没有吸引力的人做伴侣,其实这些人与单身的人一样是在孤独中挣扎,这可能也部分解释了婚史更复杂的人和一直单身的人之间的相似性。
单身恐惧制造不幸
因为有证据表明,如果是基于对单身和孤独的强烈恐惧而迫切进入婚姻的人,更可能选择一个不太满意的关系。
2013年,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斯蒂芬妮·斯皮尔曼等人曾做过一系列研究,探讨“单身恐惧”这个概念在理解人们对关系的态度和行为时的可行性。这一组共计7个研究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调查和实验的结果表明,单身恐惧是一个很强的信号,预示着一个人将进入一段凑合的浪漫关系。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人对单身有很强的恐惧感,甚至担心自己是不是将一辈子孤单的话,那么就更可能会去降低自己关系质量的标准,这不仅表现在寻找新的伴侣关系时,也体现在维持当下关系的过程中。而且,对单身的恐惧感更强的话,当他们面对一段相当不满意的关系时,比着其他人,也会更倾向于维持住现状,不提分开。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单身恐惧感很强的人还可能会做出一些与常理不太相符的选择关系的行为。比如实验结果显示,即便对方对自己没什么反应,这些人仍可能会对那些没什么反应的约会对象产生相当高的兴趣,但通常来说,对方对自己不怎么在乎的话,很难发展出高质量的持久的浪漫关系。除此之外,这些人还有可能会凑合地找一个对于自己而言没什么吸引力的对象。
不过,对没有吸引力的人产生兴趣,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算是提高关系成功率的一种方式。科学家早已发现,外表缺乏吸引力会限制一个人在浪漫关系中的选择范围,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人选择一个外表不太有吸引力的对象,其面对的竞争对手就少,而伴侣就可能会把更多精力投注到跟自己的关系中来,从而确保自己未来的关系状态更稳固。这种结果可能对特别恐惧单身的人有吸引力,从而引发看似不太符合常理的倾向。
当然,这些并不意味着单身恐惧者自己能意识到在凑合或主动寻求降低寻找伴侣的标准。只是从研究中选择的结果来看,对单身更恐惧的人更倾向于会选择一个不满意的关系。
而这种单身恐惧背后,除了孤独的驱使外,主流社会对婚姻关系的极力推崇,对单身的系统性歧视,也可能加剧了这种对单身的恐惧,让不少人特别担心自己是不是会一辈子也找不到伴侣。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心理学家贝拉·德保罗(Bella M. De-Paulo)在学术生涯中相当重要的经历就是研究单身,她觉得在美国社会,婚姻就是通往正常生活道路上的一步,人们似乎已经假设每个人都想结婚,并且认为结婚的人比单身的人更好。但实际上,“单身”这个词从定义开始就被污名化了,用“没有结婚”“没有伴侣”来定义它,就是在强调一个人还有未完成的事情需要靠结婚来完成。但实际上,单身的人,尤其是单身女性,她们的情况可能比人们想象得要好。
即便如此,在单身仍主要被视为一种“尚未结婚”的状态时,对单身的恐惧就不会消失,一些人就可能会因此仓促地选择一个其实不满意的婚姻关系。
光棍和剩女越来越多
现在不一样的是,单身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于以往一些对单身的偏见,接受度没有那么高了。结婚率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根据美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结婚率数据,当地结婚率已经从2000年的8.2‰大幅降至2018年的6.5‰。而根据2019年的数据,中国媒体已经广泛地报道了中国结婚率从2013年开始的“五连降”,一路从9.9‰降至2018年的7.2‰,在经济更发达的上海,结婚率更是低至4.4‰。
“光棍”“剩女”这些带有歧视性色彩的词语连同它们营造的焦虑情绪正面临新的社会环境。婚姻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结婚情况和离婚情况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我觉得现在去推测婚姻制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有点困难的,但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姻状态跟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因为结婚和离婚的规范的变化而改变。”理查德·卢卡斯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就比如说,在更少的人会选择结婚的文化环境里,结婚所带来的幸福感可能就会减少,而在离婚变得更常见的文化环境中,离婚对幸福感的冲击可能就没有那么大了。但是我认为目前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是非常有限的。”
事实上,对过去及当下婚姻状态和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是很有限的,最新研究虽然对人的婚姻历史和幸福感有了更长期的追踪,但因为不清楚这几十年间更完整的生活事件情况,所以诸如养小孩、失业或者婚姻之外其他社交关系的情况等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其实没有办法很详尽地考虑进来。而且,最新研究以白人为主,不同的文化环境可能会对人们在婚姻中的感受产生不同的影响。但目前,还没有研究追踪不同婚姻状态对中国人一生幸福感的长期影响。
不过,至少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普适的幸福人生之路很可能是不存在的,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婚姻一定会让一个人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幸福,对关系状态的选择还是得结合自身情况,尊重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