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筱娱 曾德超 鞠邦青
摘 要:通过调研国家层面与湖南省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实施情况,分析现状总结问题,从而提出对策建议。以合作需求为导向,面向重点国家、重点区域,从重点领域与重点任务等层面对湖南省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文章针对现状提出了六点建议: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推进与主要发达国家及新兴创新型国家深度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谋划推进与非洲、东北亚科技创新合作;深化与粤港澳等区域科技合作;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升研究能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湖南;策略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opening cooperation level of Hunan province was analyzed,the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s forward. Literature metrology. The multielement to key countries and regions,from key areas and tasks with the demand as direc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operation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puts forward six Suggestions,Expanding opening up and coop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tively integrate into the global innovation system;Promote in-depth cooperation with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emerging innovative countries.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The Belt and Road”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To plan and adv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with Northeast Africa;Deepen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with Guangdong,Hong Kong and Macao;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big science program and International major project plan to enhance research ability.
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Opening up and Cooperation;Hunan Province;Strategy
一、引言
近年來中国始终坚持在合作中自主创新,在开放中贡献世界。2019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以开放促进发展、以改革推动创新、以合作实现共赢,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1]。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既是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抓手。
当前全球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应时而生并呈现常态化,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中美“科技脱钩”风险加大,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需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前提下,思考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全方位、多层面、多领域提前部署安排科技创新合作,以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湖南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模式,提出面向“十四五”时期的湖南省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策略建议。
二、“十三五”期间湖南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现状及问题
(一)湖南省“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合作亮点工作
1.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实现新发展。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中意工业设计湖南中心、中埃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湖南北卡创新创业中心等标志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的科技合作示范作用凸显。湖南出台了《湖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认定省级国际合作基地52家(含20家培育基地),新增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家,形成了“培育基地+省级基地+国家级基地”模式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简称国合基地)发展梯队。
2.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不断丰富,涌现了一批国际合作典型[2]。比如,以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合作网络为基础,连续举办7届亚欧水资源国际会议,与50多个国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隆平高科杂交水稻为龙头,涉及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种业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大平台初步形成;以中车株机轨道交通为依托,涵盖大功率电力机车、城轨车辆系统集成技术、重载机车车体技术等核心技术的轨道交通国际产学研创新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3.“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蓬勃开展。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山河智能装备集团、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等省内龙头企业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研制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技术成果,支撑企业优势技术和产品沿“一带一路”国家“走出去”,实现由输送“产品+服务”向“产品+服务+技术+投资”的转型升级。杂交水稻、油料植物、中小水电、眼科医疗等湖南省特色科技领域,新增9个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培训了20多个沿线国家的近百名政府官员和科研技术人员。亚欧城市水管理研讨会、世界计算机大会等重大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扩大了湖南科技创新影响力。
4.对港澳台科技合作不断深入。依托“港洽周”,组织举办港湘科技创新专题合作活动,港湘科技创新主体间对接合作日益频繁,湖南-香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工作站以及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中心香港分中心、湖南-香港区块链应用联合实验室等港湘科技合作平台先后建立;与澳门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中医药、科技金融等领域科技合作日益频繁;与台湾在科技管理人才培训、科技交流互访、技术研发与产业合作等方面合作不断加强。
5.省校、省院合作稳步推进。引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资源优势,促进科技成果在湘落地转移转化。湘潭大学与北京大学共建的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建的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建设启动。
(二)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疫情危机和中美摩擦加剧了科技合作重构的挑战,湖南省国际和区域间科技创新合作进入特殊时期。在对政策优先排序与机制建设方面,尚需积极调整开放政策的优先级,促进更灵活的抗冲击响应体系,提升产业与经济的弹性与质量,增强对外合作体系的包容性和多元性。通过对比湖南与中部地区国际与区域合作的相关指标,结合湖南省开放合作现状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基础现状差异明显,包括全省各区域人才、经济外向度、科技合作基础的差异性明显。
开放合作平台联合研发及标准对接存在障碍,包括联合研发平台较少,技术标准对接难度大,区域科研联合攻关和经费跨区使用存在壁垒。
开展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服务机制及机构与人才缺乏,包括面向国际与区域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制、服务机构与服务能力不足、服务人才缺乏等。
政府引导建立的对国际与区域科技合作的支持机制不丰富,包括双边政府间项目联合支持机制以及对“离岸”创新中心、“飞地孵化”模式等支持的机制[3]。
三、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合作需求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重点领域进行调研分析,根据《湖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湖南省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发展规划(2017—2021年)》,优先发展重点产业领域、重点任务、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及湖南省未来“3+3+2”产业集群建设,对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布局及其支持重点,结合“十四五”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十四五”时期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对外合作的需求,包括:
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创新升级。支持制造系统集成,与主要发达国家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多种工业机器人应用推广、增材制造技术及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助力制造业向智能化产业升级。开拓航空航天合作,围绕大飞机配套产业,着力提升航空发动机、卫星应用产品及航空航天配套产业技术和产品水平,在火星以及更远距离的深空探测开展合作。补充开展浮空器、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型无人机应用等合作。优化能源结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多能互补、冷热电联产与综合利用等研发合作,发展建设高效低碳智能能源产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面向“一带一路”沿線国家、非洲、东北亚国家,开展农业生物技术合作,提高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的信息工程技术建设。加快发展污染防治技术,大区域与流域生态与土壤修复合作推广,创新美化城乡环境。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海陆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提升交通运输工具的智能化水平,建立顺畅、便捷、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等方面的合作。应对老龄化与重大疾病防治的人口健康保障及中医药防治。应对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安全城市应急管理信息保障关键技术、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设计、建造与运营管理,高性能绿色建材关键技术合作。与发达国家、欧盟国家等寻找更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国际与区域间的科学家联盟,寻找国际与区域间的长效合作机制。
四、“十四五”湖南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策略
为了科学地选择出与湖南省进行科技创新合作的“一带一路”重点合作国家,报告基于系统性原则,综合考虑国家的共建意愿、合作基础和优势互补程度,选择4类湖南省重点合作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包含非洲在内的、以俄罗斯、巴基斯坦、泰国为主的“一带一路”国家,以日本、韩国为主的东北亚国家,以瑞典、以色列、荷兰为主的新型创新国家,并基于此,提出以下策略:
(一)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一是探索差异化开放合作的顶层设计。面向长株潭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引导以工程机械、先进轨道装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以中小航空发动机、卫星应用为代表的航空航天技术等重点领域与先进国家、新兴创新型国家及国内技术优势区域开展联合研究,支撑重点领域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国际化的产业集群促进机构,密切科技人文交流,吸引培养高精尖缺人才,打造开放合作区域高地。面向湘北、湘南地区,引导储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制造、有色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现代交通、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等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创新型国家、东北亚国家及粤港澳区域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支持建设合作产业科技园区,优化开放合作服务与环境。面向湘西地区,引导生物医药、现代农业、交通设施等高端制造技术领域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促进成果向县域产业科技园区转移转化。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主要发达国家、关键小国、新兴创新型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洲及东北亚国家为重点的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开放合作布局。
二是合力构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平台。加强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欧洲企业服务网络EEN等标志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以及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积极促进“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建设。
三是完善服务机制扶持创新主体开展合作。综合法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运营等领域专家,建立国际科技智库服务机构,面向开展国际与区域合作的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做好基于对合作国家与地区的合作需求研究及风险发布与预警防范。
(二)推进与主要发达国家及新兴创新型国家深度合作
一是建立双边支持机制,打造开放体系。发挥湖南省国际友好城市和国际交流特别代表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双边及多边联合项目支持机制,深化科技创新合作的内涵。面向主要发达国家,强化创新链端的开放合作支持机制。在创新链端,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资源,与湖南省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通过开展大科学项目联合研发、人才培养、技术转移中心等务实合作项目,支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开放体系。面向新兴创新型国家,打造成果转化协同机制。大力支持湖南省与瑞典、以色列、荷兰等国家在人口健康、创新教育等领域创新项目。通过加快在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赋能国际科技成果“二次创新”。
二是积极引进三类500强企业来湘设立高端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与国际、国内、民营三类500强企业在湘共建研发中心。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能源开发、路桥房建、资源勘探开发、现代农业、生物制药、文化传媒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向精深加工、研发和品牌、咨询服务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关键领域深化合作[4]。
三是依托优势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鼓励湖南省优势企业与领军企业瞄准世界创新高地,通过参股、并购、独资新建等多种形式设立海外中心与分公司。面向主要发达国家,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节能环保、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等产业,依托领军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提升企业对国际创新资源的利用和配置能力。面向非洲国家,聚焦农业等优势领域开展国际技术转移,以科技创新合作带动产能合作,支持省内农业及相关企业在境外建立大米、天然橡胶、肉类、果蔬等种植、加工、物流和销售基地,推动农业机械“走出去”,推进“农业+科技”援外模式改革试点。
(三)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
一是拓展重点合作领域,打造国际产业合作新高地。明确重点合作领域。围绕智能制造、能源资源、杂交水稻、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跨国联合研发或技术转移[5]。采取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的原则,共同推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湖南。推动产业园区为依托的科技与产业融合交流,提升东帝汶(湖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湖南北卡创新创业中心等國际科技合作平台产业承接能力。支持省内高新区和有实力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或参与建设科技型、加工制造型、商贸物流型、资源利用型、农业开发型等产业合作园区,以园区为依托提升科技与产业的融合程度。
二是强化“一带一路”平台及载体建设加强技术转移。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聚焦湖南省创新需求,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以兼并、收购、合资等方式在湖南建设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技术推广中心或国际技术转移平台。进一步提升湖南国际技术转移平台(1+N)、亚欧水资源中心、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服务功能,支持国合基地开展各种专题对接活动,推动海内外科技成果在湖南转移转化。依托省内国家级孵化器打造“一带一路”孵化器,专门服务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公司、国际人才、国际留学生等,提供“一带一路”专业人才培养和辅导、配套服务和扶持政策对接、商务合作互通等服务,为更好地推动湖南省“一带一路”的创新合作、贸易畅通起到促进作用。
三是以全球化人才观为指引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优化省内留学访学环境,设立“一带一路”湖南奖学金,鼓励中国学生到沿线国家留学,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学生来湖南留学。支持湖南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与企业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校企联盟。深化人才合作交流,进一步利用好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吸引沿线国家高水平青年科学家来湖南进行短期科研或政策研究工作。依托“芙蓉人才行动计划”,聚焦“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丰富招才引智渠道,导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人才引育计划。积极参与国家、省举办的国际人才交流活动,加大对境外专门人才的引进力度。
(四)谋划推进与非洲、东北亚科技创新合作
一是打造“湘非”科技合作品牌。以湖南省的非洲友城为试点打造科技合作机制,依托8个非洲友城试点建设科技创新活动机制,搭建以湘非科技创新中心为基础的“1+N”模式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完善湖南省科研平台开放制度,加大科技计划开放程度,聚焦科技管理机构与服务机构,推动科技中心、科技产业园、研讨会等多样化合作。将“湘非”科技合作品牌建设成为湖南省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亮点工程[6]。开展技术推广与合作延伸湖南优势领域产业链。在强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保护和宣传基础上,大力支持企业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走出去”,充分发挥经验、适用技术、资金、市场等相对优势,将非洲丰富的自然、人力资源优势和潜能转化为成果及产业链的发展动力。
二是创新与深化以科技人文交流为载体的人才引育。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面向非洲国家,依托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高等院校开展境外培训。加强非洲在华留学生培养,支持我国与非洲青年科技人才申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开展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资源环保等领域科技研究。推动科技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借鉴“非洲水稻育种站”建设经验模式,支持湖南企业在非设立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心,深化人才培养与技术推广活动。面向东北亚国家,以“后疫情时代”创新需求为契机,继续深化湖南省参与日本樱花科技计划,强化与日本学术振兴会、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等机构的人才交流活动。采用短期互访,与前沿领域科学家、研究人员等全面开展科技交流,提升人才交流合作的密度与广度,谋划湖南与东北亚引智引技合作。
三是面向可持续发展共性问题开展合作研究。面向可持续发展关注共性问题,积极探索双方合作领域,在更广的范围内凝聚共识。面向非洲国家,加大对“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创新框架计划与水资源及污染处理、自然灾害预防与监测等联合研究等项目的资金与时间保障支持。在中非科技伙伴计划2.0框架指导下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空间技术、信息科学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在中埃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强化湖南与非洲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务实、互利合作。面向东北亚国家,根据中韩科技合作联委会、中日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的整体部署,基于双方合作需求支持在医学、生物技术、水资源利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推广湖南省与日本滋贺县基于湖泊水生态治理的技术引进合作模式,开展产业技术项目对接、定期会商、人才交流、共享研发平台等合作,推进东北亚地区科技成果的国际流动和转移转化。强化湖南省面向东北亚的文旅纽带作用,夯实湖南与东北亚各国互联互通基础之上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五)深化与粤港澳等区域科技合作
一是开展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完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深化湖南-粤港澳战略合作格局,加快“湖南-香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工作站”建设,充分挖掘和引进香港的大学、科技产业、人才、信息等优势资源。搭建湖南-香港科技信息交互和咨询平台,建设湖南-香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人才交流及技术转移基地。支持湖南省科技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和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等积极与大湾区共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加快推进湖南粤港澳科创园、大数据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建设,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需求。加快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重点推进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合作融通,将重点领域高标准的企业“引进来”,让高质量、高技术的产品“走出去”。积极参与“飞地经济示范工程”,出台支持科创飞地的相关政策,探索“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才引智”协同创新模式,实现“孵化在大湾区、产业化在湖南”“研发在大湾区、生产在湖南”。
二是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交流合作。支持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资源布局湖南,积极争取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落地湖南,共同打造湖南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及陆海空3个世界级优势产业,新材料、自主可控、节能环保和新能源3个支撑性基础产业,以及智能制造、冶金环保和海洋装备等新兴产业,加快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建设。
三是深化湖南省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以“岳麓山工業创新中心”“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为蓝本,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平台,引导更多院士专家针对湖南产业特点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更多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在湘落地[7]。
(六)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升研究能力
一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基因技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和国防相关学科建设,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发展,鼓励开展跨国家、跨区域的学科研究,通过基础研究的开放合作,进一步密切合作双边关系。鼓励和支持国际或跨省联合研究中心,促进高校院所间开展基础研究的跨省合作。依托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推进军民融合,促进特种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军民协同创新,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及研发检测仪器的共享与开放。
二是积极融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8],结合当前战略前沿领域发展趋势,立足湖南省现有基础条件,依托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等国际与区域科技合作渠道,在基因工程、杂交水稻、信息技术等优势学科部署国际科技合作,开展基础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利用湖南省两院院士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和科技攻关,选定国际大科学计划中与湖南省重点领域相关的计划作为攻关课题,取得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推动领域科技创新和进步。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贡献湖南智慧,提出湖南方案,发出湖南声音。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 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EB/OL].(2019-05-29)[2020-05-04].http://www.gov.cn/xinwen/2019-05/29/content_5395854.htm.
[2] 霍宏伟,赵新力,肖轶.中国与二十国集团其他成员国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现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04):1-13.
[3]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我国高新区全面进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J].新材料产业,2017(06):61-62.
[4] 吴芳,叶姝静,朱骏锋,等.“一带一路”视域下境外投资企业竞争力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75-79.
[5] 雷筱娱.湖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9(04):26-29,33.
[6] 张永宏,洪薇,赵冬.中非知识生产与创新共同体的双向建构——基于南北、南南技术转移、知识流动链环结构的视角[J].当代世界,2018(10):14-17.
[7] 周小林,任孝平,张志辉,等.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现状分析与启示——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视角[J].情报工程,2019(03):86-98.
[8] 国务院.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EB/OL].(2018-03-28)[2020-05-1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3/28/content_5278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