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荣
这是一家以“菜篮子”供应为主业的多元化大型农业集团;这也是一家遍布全国14个省区,拥有70多家分子公司,有40多个自营种养基地的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它就是粤旺集团,它勇担扶贫攻坚和“友城交流”产业协作的使命,多年来先后在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四川、黑龙江、湖南等中西部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累计帮助超过5万名贫困户实现脱贫,获得了各级政府和当地老百姓的称赞。
粤旺广州水稻基地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际经验的总结,粤旺集团在产业扶贫方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扶贫模式获得了国家扶贫办、贵州省委省政府的点赞和推广,发展模式在多个地方被成功复制。
2020年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年、目标完成年。各级政府、企业、老百姓都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对脱贫攻坚战的支持。在各个帮扶角色中,政府起着组织和引导作用,企业具体承接和落实,老百姓则是最后的消费响应。
粤旺集团董事长万俊华认为,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是承上启下的中间桥梁。“一方面,企业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组织针对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采购,或是参与贫困地區的产业建设。另一方面,企业也是最后的宣导者、组织者和消费者,是把贫困地区优质产品推荐到消费者手里的关键一环。”
“在脱贫攻坚战略出来前,我们粤旺集团就已陆续在各地建立农业基地进行产业扶贫。脱贫攻坚战略出来后,我们创建的扶贫模式复制推广得很快很广,效果显著,也产生了规模化效应。”粤旺集团董事长秘书杨军对《小康》记者说。他口中的扶贫模式主要指的是香菇产业扶贫模式——“1210”香菇精准扶贫,蔬菜产业扶贫模式——“1410”蔬菜精准扶贫。
粤旺集团董事长万俊华(右一)向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左二)、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左三)介绍粤腾云智慧农业平台情况。
“你们的1210产业扶贫模式非常好,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2017年8月22日,时任贵州省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秦如培率全省88县各级领导一行60余人到贵州省安龙县产业扶贫食用菌基地,高度肯定了粤旺集团的产业扶贫贡献。
“1210”香菇精准扶贫模式是由万俊华于2017年总结提出,即:一个贫苦户租用两个大棚,两年可收益十万元。该模式是粤旺集团首创,在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推广成功,并迅速实现大规模复制。截止到2020年5月,粤旺集团在贵州、云南两地建立了12个食用菌产业化基地,已经形成规模化效应。粤旺集团食用菌的年产值达到2亿棒,产值20亿元,食用菌也成为了集团销售额最大的一个品类。
“1210”香菇精准扶贫模式采用了“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基地由粤旺集团在当地成立公司进行运营和管理,生产工作则交由当地的农户尤其是贫困户以租用大棚或者在基地打工的方式完成。“让老百姓彻底当家做主”,是“1210”香菇精准扶贫模式的核心。为最大限度地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生产基地鼓励贫困户承包大棚,自己经营,快速实现脱贫。贫困户前期没有资金,基地公司就采取前期免费租用,后期有收益再补租的方式,彻底解决了贫困户的前期投入问题。
香菇大棚一年可以种植两季,年收入在12万元左右,扣除成本,可以有3.2万元左右的纯收益,1个大棚可以带动1户4个人实现就业,2个大棚两年收益超过10万元,全家可以一举实现脱贫。
粤旺贵州金龙旺蔬菜基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粤旺同样总结出了“1410蔬菜精准扶贫模式”,即一个贫困户租用四个蔬菜大棚,两年可以收益10万元。而今,粤旺在全国有15个扶贫蔬菜基地。粤旺蔬菜扶贫基地也是采取公司基地运营和农户大棚承包的方式结合,每个基地都有专业的蔬菜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手把手把农户培养成为专业的菜农。在蔬菜基地,有大批的当地贫困户来打工,每个月能有二三千元收入,实现了就近灵活就业。
作为首家运营第六产业发展新模式的企业,粤旺创新打造了一条集农产品加工、冷链配送、智能互联网餐饮服务管理、农业休闲旅游等,融合了一、二、三产业的第六产业发展新模式。“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看,产业升级的目的就是主动适应客户消费需求的升级,核心是要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为客户带来全新服务体验。”万俊华总结道。
粤旺“双上绿芽”万亩茶园基地
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让菜烂在地上!这是粤旺向政府做出的承诺。粤旺产业扶贫基地均按照完整的产业链条进行规划和建设,除了大棚和露天种植区域外,每个基地都建有生产加工车间和冷链体系,可在基地完成初级农产品加工或深加工,冷链建设则解决了农产品冷藏保鲜和长途运输的问题。
在蔬菜扶贫基地,除了以上产业链外,又往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方向继续延伸。粤旺汝城蔬菜基地、四川甘孜蔬菜基地都建设有大型的休闲农庄、康体乐园,建设了几十个蔬菜观光大棚,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高度有机结合。
“我们现在很多基地都在产业的融合,配套一些深加工或者进行农旅综合开发等。比如在广州市花都区进行两镇九村‘花之都的农旅综合规划。再比如黔西南州有个金龙湾蔬菜基地,大概有1000多亩,除了按照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进行农业生产,因为当地环境非常好,我們还通过观光大棚、休闲农庄来发展旅游。”粤旺集团相关负责人向《小康》记者介绍。
粤旺集团在全国的40多个基地,除了由公司全资投资建设的模式外,同时也积极和当地的政府、产业基金等一起投资建设,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机制模式。政府负责完成土地流转和大棚的建设,产业基金根据合作协议完成资金的投入,粤旺集团则主要投资生产加工设备、种植技术、流动资金。三方联合解决了场地、资金、设备、技术和运营的问题,形成一种高效联动的合作模式。此外,粤旺集团联合腾讯云、壹家仓共同打造智慧农业平台,形成了“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消费扶贫”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近期,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旧圃镇三棵树社区的食用菌基地上,900个大棚建设如火如荼。
《小康》记者获悉,该基地共建大棚900个,总投资约9000万元,每个农户可管理1个大棚,扣除成本年收入可增收25000至30000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市集食用菌种植、深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粤旺农业集团在用工上,将优先从卡户及易迁户中录用,卡户及易迁群众可通过租用大棚种植食用菌,按一户一棚,至少可解决900名群众就近就业。厂区可提供就业岗位100个,每人每月2500元以上,年增收可达3万元以上。工厂和大棚总共可带动1000户4000余人脱贫。
除了为农民创造就近就业的机会,粤旺产业扶贫市场渠道中农户只负责种,销售由公司解决,技术模式则是提供技术指导并编制相关教材。翻阅粤旺集团编制的《香菇种植农户管理手册》,《小康》记者发现排气入棚、催蕾、潮菇的管理、养菌、采收等专业化技术指导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多方面对技术人员和菇农的规范管理制度也为了确保基地所产香菇能够达到优质、安全和无污染的要求。
“我们的基地分布广泛,为帮助当地(居民)充分就业,粤旺除了留有几个运营管理、技术、后勤财务方面的人员,其他人员都是在当地请的。”粤旺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彻底解决当地贫困户的后顾之忧,所有的产业扶贫基地的农产品,均不需要当地农户来销售,由公司采取按品质等级和市场价的方式统一收购,再由粤旺集团的渠道体系进行销售,从而极大地鼓励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把每个农户培养成为种植高手是每个基地的目标,为此粤旺每个基地公司都配备了技术专家来进行指导。所有承包大棚或者在基地打工的农户,都由技术人员手把手进行指导,培训完才能上岗,后期还有技术人员和熟手农户跟进指导,确保所有农户都能充分掌握种植技术。
同时,粤旺集团组织编制了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的系列培训教材,形成规范化的种植技术标准,便于集团技术的传承和技术的推广。
心怀利于民的扶贫初心,粤旺集团一如既往关心关注农村农业发展,千方百计让利于民,并不断进行技术革新。
起初,这种“让利”曾遭遇了企业内部人的不理解,万俊华的坚持让员工动情:农民多赚一万,关乎一个失学儿童的前程,关乎一个大龄青年的婚姻,公司少收一万,赢得的是群众对党的信仰,对国家的希望,对社会的感激。这个钱,就是亏本,应该兑现。
万俊华认为,“农业发展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企业、农民共赢互利,才能真正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