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2020-09-17 09:02张越杰李俊雅王之盛郭爱珍刘继军罗欣曹兵海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中国畜牧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牦牛肉牛牛肉

文│张越杰 李俊雅 王之盛 郭爱珍 刘继军 罗欣 曹兵海(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一、2019年肉牛牦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基本特点。2019年,牛肉刚性需求与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架子牛牛源不足问题依然紧迫,增加牛肉进口成为弥补市场缺口的重要手段。肉牛牦牛产业链实现全线增产增收,其中中小规模母牛养殖场户的自繁(殖)自育(肥)模式盈利能力最强。肉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有所提高,这“三化”包括单场大规模和“小群体、大规模”两个模式,但总体上我国的肉牛养殖方式仍以后者为主体。

牦牛仍是以传统的散户养殖方式为主。部分区域推行联户放牧、专业合作社集中养殖经营模式,以公司为经营主体的牦牛设施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开始普及。在部分地区,肉牛牦牛养殖业已经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在贫困县、粮改饲等实施区域肉牛养殖量增加,成为农牧民养牛脱贫增收的有力武器。

2.产区变化。肉牛产业向南部的四川、贵州、云南、江西,西部的甘肃、青海、新疆,东北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继续转移。中部、南部和部分西部等牛肉产区的肉牛养殖场和屠宰加工企业,从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购进架子牛进行短期育肥出栏,获利颇丰。整体上,肉牛养殖和屠宰加工区域分离状况明显。西部、北部和中部肉牛屠宰加工业整体产能过剩。

牦牛以散户放牧、母牛繁殖为主要生产方式。由于市场需求力度增大和养殖技术的进步,不但开始对牦牛进行育肥,而且育肥区域依据季节和饲料充足度向低海拔、半农半牧区加速转移。呈现出明显的“高繁低育”(高海拔区域繁殖,饲料资源丰富的低海拔区域季节性育肥)、“标准化屠宰加工”产业特征。

3.效益与安全。2019年,育肥牛出栏市场价格全年平均28元/千克,犊牛(架子牛)价格在32元/千克左右,能繁母牛市场价格达到1.5万~1.8万元/头,上述三者价格总体保持着上涨态势,尤其是能繁母牛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到历史以来的最高水平。牛肉批发市场价格由2019年1月的61.08元/千克上涨至12月的69.9元/千克,价格继续趋涨。虽然2019年度养殖效益相对较好,但是由于肉牛养殖的“高成本高收益”格局,育肥方面受犊牛资源紧缺的影响,犊牛购买成本高,繁育方面受母牛价格持续高位影响,养殖成本仍居高不下。

2019年拥有肉用公牛的种公牛站34家,肉用采精种公牛存栏2298头,涵盖30个品种,生产冻精2600万剂,产值在3.5亿元以上。冻精生产主体为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和安格斯等品种。估计全国每年本交种公牛需求量约10万头左右,年产值超10亿元。以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和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现有核心育种场46家,存栏21071头优质种牛,有涵盖地方品种、引进品种、培育品种的肉牛及水牛和牦牛等共计21个品种。

4.产业技术。

(1)在遗传育种与繁殖方面,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19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青藏高原区域牛遗传资源补充调查工作,加大了资源保护力度。着手开展地方品种登记工作,为健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加快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保护和提纯复壮地方品种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其特定性状进行商业化开发,部分品种形成了“以用促保、保用结合”的良性循环模式。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数据传输系统建设日臻完善,有力推进了联合育种;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进步较快,构建了肉牛全基因组选择指数及技术平台并推广应用。肉牛新品种培育和群体遗传改良进展明显,秦川肉牛、利鲁牛、无角夏南牛、延和牛、张掖肉牛、肉用褐牛等新品种系统选育工作持续开展,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华西牛”新品种培育工作。

(2)在饲料营养方面,进一步优化了粗饲料近红外快速评定技术,初步建立了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的肉牛牦牛饲料营养价值开放数据库(http://www.rnfeeddata.com)。低成本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得到普及推广,集成了基于不同地区饲草料资源的全混合日粮(TMR)饲喂、西杂牛低成本阶段差异化育肥、奶公犊产效双增利用、夷陵牛等地方黄牛生产中高档牛肉、高原放牧母牦牛和犊牦牛有效补饲、农牧交错带季节性舍饲错峰出栏和低海拔农区牦牛高效健康饲养等多项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和科普宣传,有助于解决传统饲养模式存在的饲料结构单一、饲草料转化利用效率低、舍饲成本高、增重慢、肉质差等技术难题,推进了标准化养殖比例和产业链的延伸、促进了肉牛牦牛养殖节本增效,肉牛牦牛养殖户增产增收。

(3)在牛病防控方面,对2019年我国首次暴发的结节性皮肤病,通过移动控制、消毒、扑杀和山羊痘疫苗紧急免疫,有效控制了疫情。进一步确定了犊牛腹泻综合征和牛呼吸综合征的主要病原体和优势型,为制定和研究有效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牛结核-g干扰素检测试剂盒、牛支原体等温扩增检测试剂盒获新兽药证书。发布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技术和牛泰勒虫病诊断技术等两项行业标准。建立了牛呼吸和腹泻综合征相关病原的多项检测方法。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基因缺失疫苗获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1项;牛流产布氏杆菌A19基因缺失标记疫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副流感3型二联灭活疫苗进入新兽药注册复核阶段。牛支原体弱毒力疫苗完成了临床试验,其他疫苗如多杀性巴氏杆菌A-B型二价灭活疫苗及亚单位疫苗的研究也取得显著进展。牛用抗寄生虫新兽药“羟氯扎胺原料及混悬液”进入新兽药注册的复核阶段,防治牛泄泻中兽药“鹳榆止泻散”申报新兽药注册。制定牛泄泻、前胃迟缓的中兽医辨证施治技术规范2项及牛场生物安全评估标准和在线评估程序。

(4)在屠宰加工方面,由于非洲猪瘟疫情及畜牧环保整治等影响,国内牛肉屠宰加工企业更加注重节本降耗、提质增效。采用电解质补充、调整电刺激前放血时间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DFD肉的发生率,并通过高氧包装等改善DFD牛肉的颜色品质。通过微生物在屠宰加工过程中的精准追溯,实现腐败菌在生产工序中的靶点控制;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开发新型活性包装,并结合冰鲜和微冻贮藏方式综合改善冰鲜牛肉的品质;分析不同地区不同部位肉牛牦牛肉加工特性数据,进一步扩充牛肉加工特性数据库;建立了地方牛煎烤类肉质量等级标准,开发了低值部位肉品质升级与特色预加工技术、差异化嫩化技术、牛副产物预制调理等多项技术;对传统酱卤制品进行现代化改造,形成了粉蒸法、蒸煎法、滚揉热蒸法等替代传统酱卤的新模式;研发了中式牛排、牛肉盐水火腿、复合牛杂肉饼等系列产品,开发出适合牦牛精细分割的真空贴体包装牦牛肉及其副产物产品。

(5)在牛舍建筑与设施设备配套方面,不论规模大小,“经济适用”意识明显提高。规模化企业越来越认识到牛舍建筑与设施设备投入的重要性和投资侧重点,围栏养殖模式因建筑类固定资产投资大大降低而更受青睐,分群饲养、自动投喂、清粪及饮水设备设施上的投入能有效提高牛场的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效率。有机肥、沼气等粪尿处理模式,仍然是不具备粪尿就地还田条件的养殖场户和养殖企业不得已通过增加生产成本而购买养殖环境的养殖模式。在环保上属于主动、经营上属于被动的模式,其成效逊色于“秸秆就近利用、粪尿就地还田”模式。

5.产业政策。2019年,国家层面在肉牛牦牛产业方面继续实施了良种补贴、疫苗补贴、粮改饲和环保奖补等政策;地方政府在基础母牛扩群、养牛保险、产业扶贫和绿色发展等方面,结合当地肉牛牦牛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标准各异的补贴政策。例如,河北省隆化县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用于肉牛圈舍补贴、贷款贴息、龙头企业培育、疫病防控和基础设施等扶持资金超过亿元;贵州省桐梓县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绿色生态肉牛全产业链项目;云南省从建设绿色有机肉牛生产基地、配套种植绿色有机饲草饲料、提高绿色有机良种化水平、提升产品加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重点培育大龙头、培育云南牛肉品牌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扶持政策及分阶段目标;广西罗城县出台了《2019肉牛产业奖补办法》,结合贫困户牛舍面积大小及养殖数量,给予不同标准的奖补;四川省实施“10+3”产业扶持政策,筠连县实施“1+N”的政策和“好牛贷”,从政策和金融上促进肉牛产业发展。上述这些地方性政策对各地肉牛养殖户和企业经营增收、精准扶贫以及产业发展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2020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

1.肉牛存栏量、牛肉产量和产业发展模式。我国牛肉供求缺口的不断加大将持续推动肉牛牦牛产业发展。2020年,肉牛存栏量将继续稳定增加,特别是在贫困县和粮改饲项目等实施区域,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肉牛存栏量和牛肉产量将进一步增加,但短期内不会有大幅度增加。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猪肉供给不足,在替代效应和健康意识双重作用下,消费者对牛肉的需求量必将增加,牛肉进口量也将进一步扩大。

采取发挥各环节优势的盈利模式是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最佳盈利模式选择。大规模养殖企业人工成本、折旧成本和信贷成本过高,侵蚀了养殖环节效益,导致非高端肉牛养殖基本不盈利。而小规模的农户、中小规模牧场,不仅人工成本、折旧和信贷成本低,而且饲料资源丰富并容易廉价收储,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中小规模牦牛养殖户是牦牛养殖的主体,合作社和企业逐渐向养殖环节延伸,对推动牦牛养殖发展作用显著。一种企业向合作组织、养殖大户有偿提供犊牛、饲草料、免疫和养殖技术指导,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其牦牛或饲草料,将牦牛肉产品推向中高端市场的生产组织化、养殖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产业模式正在形成。

2.品种格局变化。肉牛牦牛地方资源保护利用循环模式有所加强。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具有种质资源特色的地方品种得到了产业化开发,成为特色肉牛产业发展的遗传资源基础,初步构建起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开发与创新相融合的新格局。并形成“点上保种选育、面上杂交改良”和“以保为先、以用促保、保用结合”的特色肉牛产业发展模式。

多年形成的级进杂交生产模式逐步向利用杂交优势的生产模式演变。近年来,部分企业和生产者逐步认识到了杂交优势的益处,在级进杂交群体中引入第三个品种来提高生产效率。例如,高代西门塔尔杂交牛引入安格斯(或夏洛莱、云岭牛)进行西门塔尔杂交生产模式。

3.养殖成本与效益。外血牛和本地黄牛差异化生产模式的推广与饲养管理策略的进一步精细化,以及粮改饲的持续推进和区域性低成本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从技术层面继续支撑饲料转化率和牛肉品质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单头产出率和养殖效益。

肉牛牦牛产业扶贫形成的能繁母牛基地和架子牛基地所产生的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半农半牧区牦牛舍饲错峰出栏和低海拔农区牦牛高效舍饲育肥模式将继续扩大,高原牧区与低海拔农区季节性生产互补、养殖资源互补、牦牛牧区草地生态压力降低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非洲猪瘟疫情和后续的复养、禁抗,以及目前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等的影响,可能增加饲料原料供给成本,后端生产环节的人工成本和牛源成本等将处于一定的高位。因此,较之单纯扩大饲养规模来提高效益,更推荐提高肉牛牦牛的单产,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向前、向后延伸产业链,或者采用复合经营(种植×饲养×销售)的办法来提高经济效益。

4.疫病与防控。牛口蹄疫、牛布鲁氏菌病和牛结核病仍是影响牛产业健康的重大疾病,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和犊牛腹泻综合征仍是常发疾病。新发牛结节性皮肤病在2020年夏天有暴发的风险。南方地区夏天还可能遭遇牛流行热的威胁。营养代谢病在某些饲养管理水平偏低的地区较为突出。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及犊牛腹泻综合征病因复杂,涉及病原体多,治疗效果差,缺少特异性预防产品。早诊断和早治疗目前仍是降低该病损失的主要措施,提高牛场生物安全水平是重要的预防手段。以流行病学资料为依据和现有技术集成为基础的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种牛场和核心场实施的重大和重要疫病净化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加强多联快速诊断技术、新型单苗和多联多价疫苗以及安全高效药物的研发,对提高我国牛病防控水平具有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意义。

5.屠宰加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肉牛牦牛屠宰加工业将更加注重牛肉质量安全问题,进一步落实从牧场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完善致病菌和药物残留快速检测方法,针对生鲜肉及副产物,制定更加细化的质量标准和生产规程,开发制定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快生态产品、差异化产品、标识化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力度,创建优质品牌,以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强肉牛牦牛养殖、屠宰加工、餐饮企业的连锁经营链条协调发展,实现肉牛牦牛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力求全产业链上的各利益主体都能够实现节本降耗,提质增效,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盈利模式。

6.设施与环境控制。在牛舍建筑与设施设备配套方面,围栏养殖范围会逐步扩大。经济适用、低成本的饲养工艺,饲喂、饮水、清粪、管理等设施设备等需求会进一步加大。

环保上将进一步追求“秸秆就近利用、粪尿就地还田”,对于没有就地还田条件的养殖企业,特色有机肥是其环保经济效益的增长点。牦牛适时出栏、夏季强度放牧育肥、冷季半舍饲养殖技术、不同海拔梯度全舍饲短期育肥技术和养殖模式将在牦牛产业中进一步推广。

智能化肉牛养殖目前还只是其他行业翘楚进军肉牛养殖业的噱头,尚需时间夯实其技术研发基础,将来有望应用于肉牛牦牛养殖业。

7.产业政策。2020年,国家层面的肉牛牦牛产业政策还会继续2019年的相关政策。地方政府将结合肉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继续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标准的扶持补贴政策。2020年中央1号文件在“优先保障‘三农’投入”部分中明确提出推动“养殖圈舍”“依法合规抵押融资”,这对解决我国肉牛牦牛养殖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将起到积极作用;持续推进和扩大“粮改饲和种养结合”规模和覆盖面,从政策层面支持以肉牛为代表的种养循环模式,定向支持“产犊补母”稳定牛源计划,支持以秸秆青贮、白酒糟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副产物资源高效利用的土地和养殖配套政策,有计划持续推进贫困地区母牛带犊和能繁母牛群建设,形成高质量和有特色的架子牛基地和促进农民有效脱贫。

同时,在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针对封锁、隔离和限制移动给肉牛产业带来的特殊影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维护活牛与牛肉正常产销秩序,保障牛肉市场供应。

三、2020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建议

1.制定相关政策,尽快恢复牛肉生产物流畅通。为了保障畜牧生产和“菜篮子”产品运输,国务院和各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建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按照“一断三不断”要求,加强督促,尽快恢复饲料、活畜、兽药、疫苗等生产资料的无障碍运输。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有效防控的基础上,建议相关部门对肉牛行业相关的活牛、饲草料、添加剂、兽药等原料跨地域、跨地区运输车辆进行“绿色通道”管理制度,改监管“车辆、货物和车上的人”的防疫装备水平,为监管“车上的人”是否符合防疫防护要求,节省监控环节,提高流通效率。

针对村落内农户、小型牧场养殖肉牛牦牛的模式,建议各地方政府指导村委会在村落外一定距离设置场地,用于配种、兽医医疗、物料交换,或在监测外来人员符合新冠肺炎防疫标准、履行检疫手续的情况下,允许车辆直接入村装卸物料,既有利于防疫隔离,又不影响生产。

2.健全完善信贷融资和保险支持政策。降低肉牛养殖户和养殖企业享受相应补贴政策门槛要求,出台针对肉牛长期贷款和贷款基准利息保障制度。应考虑肉牛养殖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对于享受信贷补贴制度的养殖户、养殖企业提高贷款额度,降低信贷利息,相应延长还款时间,解决养殖户贷款后的还款压力。特别是针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肉牛牦牛养殖户和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银行及金融部门对受疫情影响具有现实困难的养殖场延长贷款期限或追加贷款和贷款补贴,保障养殖场的运营,促使其尽快恢复产能,这样也能降低牛肉价格上升的风险,确保肉牛牦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将粗饲料纳入国家统一管控体系,并制定系列政策法规进行规范。新中国成立至今,有关饲料的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相对来说主要服务于猪和鸡两个产业。而对于草食畜禽产业不可或缺的粗饲料,除了依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条例》将其纳入《饲料原料目录》之外,没有任何法律法规对其特殊性质进行规定和规范,管理尚属空白。粗饲料是衔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纽带,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抓手和工具,例如目前实施的粮改饲政策。不但如此,粗饲料还与环保、降低草原生态压力、调节和促进各地草食畜禽产业稳定发展等重大领域息息相关。粗饲料在行业和领域之间有区别于猪鸡饲料的广泛关联性。

在草食畜禽养殖业蓬勃发展,草食畜禽产品消费热情持续高涨的市场背景下,粗饲料的消费量和流通量已经成为仅次于谷物饲料的第二大饲料商品,已是一大产业。作为饲料,粗饲料有品质保障难度大的特性。粗饲料种类多、来源广、水分含量差幅大以及加工和储藏工艺差异大,造成粗饲料产品的品质和生物安全性保障难度大;粗饲料还有区别于谷物饲料的特殊性质,例如运输成本高、回收和加工成本高、贮藏用地多和占用空间大、机械占用率高、自身价格低等。这些特性是制约草食畜禽产业发展的重大因素,也是不得不解决的重大问题。

基于粗饲料的重要地位和特性,建议将粗饲料纳入政策法规调控范畴,针对粗饲料的特点制定适用政策和措施进行管理,促进草食畜禽产业和粗饲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4.实施全国性耳标制度,加快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安全、高效的肉牛牦牛产业的基础是耳标全覆盖。现代化的网络和信息传输手段及技术,已经具备了通过耳标对生产个体、群体、区域和市场以及消费群体进行产业化、现代化、安全化技术支撑和监控、精细调控管理的条件。耳标全覆盖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推广、安全防疫、市场调控等全面管理的基础,追溯体系和大数据系统则是全面管理的手段。为此,建议从中央到地方,进行立法并制定措施,下大力气实施耳标全覆盖,建立追溯体系和大数据系统。同时,从产业中剔除盲目、含糊成分,提高产业运行质量和效益。

5.推进和完善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建立稳定的肉牛育种长效机制。完善国家相关肉牛核心场管理办法和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省区及主要产区遗传改良计划及实施方案,形成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各省区畜牧局和地方品种改良站等各级指导实施体系,从而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系统选育和科学改良机制,使国家层面的改良计划落地生根。针对我国肉牛牦牛主产区的需求,在完善现有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加快组建和改组联合育种体系,全面提高民族种业水平。在大力支持和引导技术研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质量安全体系等的基础上,加快启动《畜禽育种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立法研究工作,在法律层面尽快建立肉牛育种工作长效机制,确保肉牛育种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

6.加大牛重大疫病研发资金投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促进产品转化。针对重大疫病,必须下决心投入财力物力开展精准诊治和研发高效疫苗,从根本上给出破解难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同时,投入财力物力,围绕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以家庭牧场和养殖企业两种模式为临床评价支撑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生物制品企业的联合体作为核心技术研发据点,在灵敏快速诊断方法、新型高效疫苗、新型兽药、综合防控技术及其推广体系的建设与普及上,为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7.提升牛肉及副产品的加工率,生产优质牛肉产品,提高整体效益。国产牛肉与进口牛肉相比,不具价格优势,且随着国内人工、饲草料成本的提高,牛肉价格仍趋上涨。因此,国产牛肉发展应以高品质的中高端产品为主,并引导冷鲜形式消费。进一步强化国内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由单一屠宰加工向牛肉食品加工企业的转型,强化牛肉深加工的开发,提高牛肉的深加工比例。强化牛副产品的精细化预处理和精深加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加紧促进实施“就地养殖、就近屠宰、就近仓储和销售、变运牛为运肉”的产业链合理化工程。提高屠宰加工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扶持肉牛养殖主产区高标准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提高肉牛养殖主产区的屠宰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

投入财力物力,针对国产牛肉产品,实施差异化、特色化研发研制工程;针对不同牛种、不同产地、消费群体的口味需求,尽快形成区别于进口牛肉产品的、特色各异的国产牛肉加工模式和产品群,提高我国牛肉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8.调整完善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力度。对于肉牛牦牛养殖补贴政策,应该掌握普及性和公平性,明确补贴重点,以调动肉牛牦牛养殖户生产积极性。对规模养殖加大补贴力度,完善冻精补贴政策,加大良种培育,保证牛源优质性;加强繁殖母牛补贴政策推广示范,加大能繁母牛的补贴力度,减轻养殖户养殖能繁母牛的压力。随着犊牛价格的不断上涨,养殖户在享受能繁母牛补贴政策后,会进一步扩大能繁母牛饲养规模,促进自繁自育肉牛养殖户的增加。

猜你喜欢
牦牛肉牛牛肉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赛牦牛(布面油画)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牦牛场的雪组诗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肉牛口炎咋防治
酸汤牛肉里的爱
跟着牦牛去巡山
寻味牛肉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