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婷(重庆市大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大足黑山羊是经过当地群众多年来自然封闭选育,以及小规模饲养繁殖而形成的一个高产系的黑山羊遗传资源。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原因,当地羊圈大多依山而建,并采取高床漏缝方式饲养。2005年重庆市大足区承担了大足黑山羊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2008年建成国家级“大足黑山羊标准化示范区”;2013年制定了《大足黑山羊圈舍建设技术规范》地方标准;2019年大足黑山羊传统养殖模式被列入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近年来,由于标准化养殖模式发展迅猛,导致传统养殖模式受到冲击。笔者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对这两种养殖模式进行了探讨,希望有助于大足黑山羊养殖技术能不断传承和发展,同时带动当地人民增收致富。
1.优势。
(1)文化传承。传统养殖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方面有显著特征,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较高的文化价值。
(2)选育。长期以来,当地养殖户在饲养大足黑山羊自然形成了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半放牧习惯,饲养管理精细。并且实行公母羊“分户”饲养,养殖户多专注于母羊饲养,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近亲交配,强化了优良个体的选择。
(4)动物福利好。由于大足黑山羊有喜爱干燥、厌恶潮湿的特性,养殖户在放牧时为避开有露水草地潮湿的情况,通常选择在下午雾气散去后放牧,并且尽量让羊只自由采食,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山羊的骨骼发育,同时还能促进山羊对食物的转化与吸收。
2.劣势。
(1)生产效率低。养殖业主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生产管理水平低、防疫知识掌握少等缺点,同时由于养殖新技术推广不足,因此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羊舍简陋,冬季保温性能不好,夏季降温性能差,养殖场配套设施设备基本没有,导致羊群易染病,生产效率低下。
(2)养殖污染严重。长期以来,养殖业主环保意识淡薄,养殖场粪污放任自流,严重污染周边土壤和水流。由于受养殖场选址和布局不合理、粪污污染治理投入不足以及投入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导致养殖大足黑山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发严重。
(3)冬季饲料短缺。养殖场无青贮池和干草棚等设施,导致冬季羊群饲料短缺,在放牧时羊群食用带冰喳或露水的草,易引起羊腹泻,且枯草食用后虽可饱腹但营养较低,羊群整体生长状况差,往往出现“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现象。
(4)市场行情抵抗能力差。市场行情差时,养殖业主流动资金少,无法抵抗市场行情压力,贱卖种羊;待市场行情好时又无本钱继续开展养殖。
(5)羊群免疫效果差。养殖业主普遍缺乏防疫知识,致使羊群免疫不到位,山羊在发病初期察觉不到,等到重视的时候往往已到发病中后期,导致治疗成本增加、治愈率低。同时,羊粪未发酵或发酵不充分会导致粪便中的虫卵和病原微生物菌群大量繁殖,如不能有效杀灭,会引起羊群间交叉感染,久治不愈,给养殖业主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优势。
“我问她了,她自己说的没事儿。兄弟们,做好思想准备,下一步哥哥我就准备辞职了!”此时此刻,何东坚持给自己宽心。
(1)选址和布局。规模养殖用地面积较大,用地手续齐全,养殖场选址和布局更合理,能最大限度满足养殖需求。
(2)集约化、设施化水平高。养殖场设施设备配套齐全,减少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益,节约了生产成本。
(3)饲养管理水平较高。能熟练运用大足黑山羊种羊管理系统,有效提高养殖场饲养管理水平;同时,养殖业主对养殖新技术、新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较高,有利于其养殖技术提升。
(4)草料充足。养殖场建有草料房(干草棚),可大量制作青贮、微贮等粗饲料来解决冬季羊群饲料短缺问题,同时养殖场还可按饲草料配方对羊群全年补充精饲料,保障羊群的营养。
(5)养殖技术有保障。养殖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签订大足黑山羊养殖技术服务合同,为羊群提供了技术保障,有效地降低了羊群的发病率,同时治愈率明显提高。
(6)生物安全有保障。养殖场建设有围栏、人员消毒通道以及车辆消毒通道等设施,加强了生物安全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疫病传入的风险。
2.劣势。
(1)资源受阻。由于规模养殖用地受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大足黑山羊规模化养殖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养殖行业利润较低,难以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
(2)人工成本高。由于养殖大足黑山羊劳动强度较大,所需人员多,加上养殖工作环境差,同时伴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人工费用逐年增高,但整体工资水平却不高,导致用工困难。
(3)羊群抗病能力弱。规模羊场虽然配有运动场,但是羊群运动量整体下降,同时牧草采食种类较放牧有所减少,羊群采食量跟不上,导致其抗病能力降低,甚至出现死亡的现象。
(4)繁殖性能下降。羊群生长环境的大幅度转变,牺牲了山羊由来已久的散牧放养、自由好动、喜群居、杂食等动物福利,导致公羊性欲和母羊发情率降低,从而影响羊群的配种率。同时,羊群活动空间变小,导致打斗概率增大,使得母羊流产和产弱羔概率增加,严重阻碍了羊群产出和生产性能的提升。
1.粪污处理。政府应加大对养殖场修建“雨污分流”、堆粪房、农村户用沼气池等设施设备的支持力度。养殖规模较小但养殖相对较集中的村,鼓励其联合修建沼气池。
2.开展补饲。传统养殖除了放牧以外,可早晚对羊群各补饲干草或精饲料一次,因此要充分利用青贮饲料、微贮饲料和优质青干草等精饲料对羊群进行合理补饲。
3.养殖奶山羊。每个养殖场根据养殖规模,可选择饲养2~3只奶山羊作为“代养妈妈”,以提高羊羔断奶存活率和断奶重。
4优化种群、适时淘汰。养殖规模要合理,适时育肥不作种用的羊只进行淘汰,以优化羊群的质量和保持羊群的合理比例;同时,对后备母羊、怀孕母羊、哺乳母羊、羔羊、种公羊、育肥羊根据不同季节按照饲草料配方进行科学分群饲养。
5.优化产业格局。引导养羊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通过发展“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养殖模式,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构建龙头企业与广大养殖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同时,要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强化融资能力,逐步形成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条龙产业格局。
6.构建种草养羊生态链。政府应加大对草种经营、人工种草、牧草机械购置、草产品加工及销售等环节补贴力度,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同时,充分利用冬季农闲田种植优质黑麦草,以增加冬季鲜草量。
7.技术保障。要重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建设,定期举办扶贫产业培训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农技服务人员技术培训班;编制一批大足黑山羊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的实用、易操作、简单明了的技术资料,发放至养殖户手中,以提高养殖户生产管理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大足黑山羊种羊管理系统优势,降低劳动力,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8.加大监测。农业农村、环保等相关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养殖场周边环境的监测,并督促养殖场自觉完善防疫流程,减少疫病发生。同时,要降低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