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辑,刘 爽
(1.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重庆 408099; 2.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
膝骨性关节炎(KOA)以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和继发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慢性疼痛、肿胀、畸形、膝关节功能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日常工作、降低生活质量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1-2]。目前临床上治疗KOA主要围绕非药物、药物和手术治疗3个方面,研究表明热敏状态腧穴悬灸疗法对此类慢性疾病效果显著[3]。传统艾灸仅局部皮肤有热感,艾灸时间固定,往往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而热敏灸可透热、扩热,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针对性进行治疗[4]。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热敏灸对KOA患者疼痛及TNF-α、IL-1表达的影响,为热敏灸治疗KOA提供客观支持。
选取2016年7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KOA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46~67岁,平均年龄(50.7±3.1)岁;病程0.5~10年,平均病程(4.5±1.8)年;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41.1±3.0)分。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33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50.9±2.9)岁;病程1.5~9.5年,平均病程(4.5±2.1)年;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40.9±3.1)分。两组患者主要基线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评分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骨关节炎诊疗指南》[5]制订的KOA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医病名诊断浅说》[6]。
①近1个月内常发生膝关节疼痛者;②清晨关节僵硬时间不超过30 min者;③年龄45~70岁;④X线片结果显示有骨赘形成者;⑤意识清楚,且愿意配合治疗者;⑥研究前1个月均未经其他药物进行治疗者。
①合并有颈椎病、肩周炎等慢性疾病者;②合并有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心、肝、肾等其他器官严重病变者;⑤膝关节合并外伤并有手术史者;⑥临床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者。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按医嘱服用非甾体镇痛抗炎药、透明质酸钠及氨基葡萄糖等常规药物。
1.5.1 对照组 取双侧犊鼻穴、阳陵泉、足三里及患侧鹤顶穴,共计7穴。嘱患者仰卧位,治疗师点燃艾条一端,并对准相应的穴位进行熏烤,距离皮肤约2~3 cm,使腧穴部有温热但无灼痛感为宜,每处穴位艾灸10 min,隔1天艾灸1次,每3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1.5.2 观察组 取穴同对照组。患者采取仰卧位,治疗师点燃艾条一端,并手持点燃的无烟艾条进行施灸,距离皮肤约2~3 cm,首先施以回旋灸、雀啄灸、往返灸各30 s分别发挥温热局部气血、加强敏化、激发经气的作用,最后施以温和灸发动经气感传、疏通经络。当艾灸部位出现透热(即炙热感由表层皮肤直至深部组织)、扩热(即炙热感由施灸点向周围皮肤扩散)、传热(即炙热感由施灸点向远处传导直至病所)、局部不热(或微热)而远部热(即施灸点不热或微热但深部组织及腹腔脏器感觉甚热)、施灸部位或远部产生酸、麻、胀、压、重等非热感即所谓热敏化穴,准确探查出上述7处热敏穴,然后针对性的给予艾灸治疗直至感传消失、皮肤灼热。每处穴位治疗时间以及疗程同对照组。
1.6.1 临床疗效 统计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
1.6.2 关节疼痛 应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7],以10分为最高分,0分为最低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
1.6.3 关节肿胀评分 0分:膝关节无任何肿胀情况发生;1分:患者膝关节与健康人相比略微肿胀;2分:患者膝关节肿胀明显并与髌骨相平;3分:关节肿胀严重,且显著高于髌骨[8]。
1.6.4 膝关节日常活动能力评分 主要活动内容包括由坐位改站位、上下台阶、单腿站立及深蹲4部分,针对每项活动情况进行评分,0分:活动完全不受限;1分:活动轻度受到限制;2分:活动显著受到限制;3分:完全无法活动[9]。
1.6.5 TNF-α、IL-1和IL-6测定 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将其放置于-70 ℃的冰箱里储存备用。采用PT-3502全自动酶标仪(北京普天新桥技术有限公司)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6(IL-6),所有试剂盒均使用配套产品,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④对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进行分析,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恶心、出虚汗、心悸、烦躁等。
参照《骨关节炎诊疗指南》[5]疗效标准,评估本次研究中患者施灸后的疗效。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膝关节活动能力及行走距离不受限制;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膝关节活动能力及行走距离轻度受限;无效:临床症状均无改善,且膝关节活动能力及行走距离明显受限。
观察组治疗后显效24例、有效22例,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19例,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4.00%,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肿胀与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TNF-α、IL-1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TNF-α、IL-1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1和IL-6水平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3例不良反应事件,其中恶心1例、出虚汗2例;对照组发生10例不良反应事件,其中心悸3例、烦躁3例、出汗4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20.00%),两组比较χ2=4.332,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KOA在中医中属“痹症”“骨痹”等范畴,《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且针灸古籍中记载:“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即中医多认为肝肾亏虚、风寒湿阻、瘀血闭阻为KOA发病主要原因,而在中医各种针灸治疗方法中强调使气至病所。艾灸为中医康复疗法之一,自古以来,具有益肾活血、温经通络、祛寒逐痹、止痛的疗效。其中热敏灸疗法为陈日新教授提出,其临床疗效较为显著[10]。
热敏灸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遵循针刺疗法古训,采取点燃的艾灸材料悬灸探寻热敏穴位,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11]。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热敏灸疗法总体疗效远高于常规艾灸,有效缓解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症状和体征。热敏灸疗法相对于普通艾灸不仅可将热敏穴产生的灸感直透病灶,还可针对不同热敏穴的差异施以饱和灸量,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热敏灸的临床疗效。中医治疗中,艾灸犊鼻穴、足三里、鹤顶穴具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且阳陵泉又名筋会穴,是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常见穴位,艾灸穴位具有降浊除湿的功效[12-13]。相关研究发现,炎性因子在KOA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炎性因子的介入可破坏关节软骨,促使炎症的发生,从而引发关节肿胀、疼痛[14]。在KOA治疗过程中,研究发现,KOA致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即是白细胞介素(IL)和肿瘤坏死因子(TNF)[15],其中IL-1、IL-6和TNF-α是引起KOA发病的重要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可作为评估KOA疗效的血清学指标。在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TNF-α、IL-1和IL-6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两种艾灸疗法均可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含量,且热敏灸能更有效地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控制炎症反应。这可能与热敏灸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细胞的吞噬能力、消除炎性因子、艾条燃烧产生的红外线辐射为细胞的代谢活动提供必要的能量等因素有关[16]。李冠豪等[17]采用热敏灸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果显示IL-6水平低于传统艾灸组。此外,本研究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与功能评分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热敏灸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的活动功能,改善膝关节血液循环,减轻局部关节疼痛。热敏化腧穴可高效地激发灸性感传,较快地缓解肌痉挛,减少炎性渗出,促进渗出液吸收,从而消除肿胀、减轻疼痛、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功能[18]。此外还可能与热敏灸治疗时产生的红外辐射峰值更接近人体腧穴易引发共振效应、增加机体对能量的吸收有关[19]。此外,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热敏灸疗法可降低西药对机体的毒副作用,且疗效强于常规艾灸疗法,显著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且操作简单安全,临床接受度普遍较高。
综上所述,热敏灸疗法可显著提高KOA临床疗效,并优于传统艾灸疗法,显著降低TNF-α、IL-1和IL-6等炎性因子水平,有效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